基于社会需求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6-03-18 17:09王永刚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大学生

王永刚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基于社会需求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王永刚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认真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人才培养内容,对本科人才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以培养出道德、知识和技能均符合社会需要的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提升就业水平。

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

D01∶10.19329/j.cnki.1673-2928.2016.06.023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否为社会所接受,取决于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很多高校的财经类人才培养仍然处于传统模式,不能随着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导致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人岗相互背离”的状况,这种高校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当前财经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所以,高校只有主动与时俱进,对原有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道德、知识和技能均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据数据显示,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为社会广泛公认。而对于高校财经类专业来说,形势则更为严峻。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2—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7.9%,毕业后半年内离职率超过30%,专业对口率不足62.3%,就业满意度也仅53%。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哪些呢?

虽然造成当前大学本科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难状况既有就业环境、院校培养等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努力、自身素质等内部因素,但是高校对于财经类人才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因素[1]。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高校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少于工作岗位要求的51%,而毕业生工作能力往往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落实情况。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起“培养何种人才”的作用,是向社会提供毕业生这种“产品”的“流水线”。“流水线”作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高校毕业生这种“产品”在社会就业市场上的“销售状况”。这就使得其在高校毕业生培养中至关重要,要提高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解决就业难问题,就必须生产合乎社会需求的“产品”,改善和优化原有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很多本科院校优化了本校的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但相比于社会需求标准来说,高校在财经类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2.1 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与社会需求有机衔接

2.1.1 对社会需求缺乏调研

当前很多高校在修订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充分调研,很少充分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导致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出现脱节情况。

2.1.2 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不到位

往届毕业生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对自己所处的工作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本专业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有较大话语权。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时应充分征求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

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开展得不到位。

2.1.3 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者缺乏实际工作经历

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者在参加实际财经类工作的经历几乎是空白,对于社会对于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流向变动等情况了解很少。

2.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缺乏特色

2.2.1 高校之间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趋同化

很多本科院校完全忽视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生搬硬套知名高校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从而各高校之间相同专业培养出来的财经类人才大同小异,乏善可陈,导致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难于提升。

2.2.2 人才培养缺乏行业和地方特色

很多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忽视行业特色,不能利用行业优势培养人才;一些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地方特色,不能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不被地方认可。

2.2.3 人才培养盲目追新求热,放弃自身优势

每个高校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有较大或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或专业,这些学科或专业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但这些高校忽视自身学科或专业的优势,盲目地追求社会热点,师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比较平庸。

2.3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合理

我国传统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多为专才教育,专业设置跟不上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导致财经类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划分过细,相互之间缺乏交叉融合;还有很多高校在设置财经类专业时,缺乏远见,无视学校具体情况,盲目追新求热,对于冷门专业盲目一刀切。专业设置上的不合理导致各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雷同,创新性和启迪性乏善可陈;课程面狭窄,缺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课程;课程结构方面专业课多,拓展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效果,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相关领域内视野狭窄、思维片面,缺乏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全面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进而降低了毕业生在职场择业的竞争力。

2.4 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专业技能缺乏锻炼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多数财经类毕业生认为自己母校教学中最需改进的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而当前很多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比例过小,理论教学比例过大[2]。其次,实践教学经费匮乏。当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投入非常少,很多实践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最后,实践教学任务执行效果差。很多高校财经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将本已占比很少的教学环节随意缩水,实践过程走形式,实践教学效果也就可见一斑,学生很难达到在校期间加强专业知识理解、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的目的和效果。

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科院校需要参照社会对于本科人才需求标准采取积极的措施整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使得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良性互动

提升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既要求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也要求要具备其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职业素养。当前社会需要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知识体系方面能够专业性与复合性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性与创新性协同发展。因此,高校应与社会之间构建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使人才培养能够同社会需求协调一致。

首先,构建全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交互机制。当前高校与企业实行的合作仅限于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学校在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等方面。这些合作都仅仅是较浅层次阶段,双方合作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因此,需要系统分析高校和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和资源,双方全面性、深入地开展战略合作,形成良性交互机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其次,以就业年度报告为基础构建就业质量反馈机制。建立系统的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有助于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知识及素质需求以及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收集毕业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人才培养部门。

最后,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设立那些符合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甚至删减,通过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开设辅修专业、进行双学位培养来加强专业适应性;另外重新规划课程设置,使得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知识架构能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达到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升其

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3.2 强化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专业建设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活动之中。社会经济情况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动态的。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增强适应性、提高针对性、强化灵活性。首先应拓宽专业口径,研究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性,整合优化不同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使专业和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同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财经类人才,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

其次高校要用发展的战略眼光看待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科学地制订本校的中长期教育目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扶持前景广阔的朝阳专业,大力建设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最后要“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灵活设置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专业素质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如果专业设置一成不变,就会导致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要改变以往只重视专业建设而忽视课程建设的做法,进行“学科——课程——专业”式的专业设置,模糊专业之间界限,强化基础课程建设,宽口径,厚基础,提高财经类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3.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高等学校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财经类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将来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检验学生大学所学知识是否有用,同时也可以引导着学生在校学习的方向,两者之间辩证统一。这要求高校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课程比重,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确保开展实践教学所需资金保障。要不断提升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强化其实用性,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就是在全面了解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实践教学需要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甚至可以理解为“要做到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岗位实际需求两者实现本质上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实践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获得实际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各种素质。最后,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加强对日常实践教学的监督检查,积极听取学生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改解决,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提升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以社会本科人才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1]沈强,郑志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动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2(4)∶74-75.

[2]郭晓云.研究性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4)∶177.心展开,辅以其他景观十一处,共称“圭塘十二景”。园林景观在营造过程中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圭塘别墅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元末中原文人的交流、避世之所与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刘怀山)

参考文献:

[1]欧阳玄,圭塘记[M]//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周伯琦.圭塘欵乃集原序[M]//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本,2010.

(责任编辑:郝安林)

C969

A

1673-2928(2016)06-0074-03

2016-07-01

安阳工学院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设计”(项目编号:AGJ2016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永刚(1975-),男,河南郑州人,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财经类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大学生之歌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