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栋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雷海栋(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高校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大学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有效方式。笔者从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其在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开展“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建立“众创教育”模式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和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要借改革创新‘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促进互联网共享共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5月5日,教育部党组会议研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这一系列政策都强调要抓住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机遇,通过哺育面向大众的“众创空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平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让创业和就业融为一体,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
“互联网+”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和实现工具,通过重新配置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要素,实现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深度创新与融合发展[2]。“众创空间”是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的新模式,它是通过专业化服务、市场化机制和资本化途径搭建起来的开放式、全要素、便利化、低成本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是激发社会创新动能的新模式。建设众创空间就需要互联网的支撑,实现其与经济社会的深度发展,从而推进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的深度结合,整合各类要素和资源,为社会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与环境。
由此,高等院校要抓住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机,加快校内“众创空间”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众创空间”的新模式,促进学生创业教育的升级转型。在“众创空间”提出之前,全国高等院校也很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创业基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载体,拓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出现了“1+2+1”创业教育模式[3]、“平台群”创业教育模式[4]、“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5]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适应社会转型的意识还不够强,创业教育依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问题透视
1.1未能充分把握创业教育的功能要求和现实需求目前,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设置各有特色,有的在就业部门,有的在教辅部门,有的在教务部门,有的在科研部门,管理体制机制不一。其次,在目标设定上,学校内部的认识参差不齐,创业教育本质在于帮助高校学生识别就业机会,提升就业洞察力,培养独立自主的创业创新能力,但是,许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过分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场”,忽视引导学生适应市场的意识,过分夸大创业的难度,从根本上忽略了大学创业教育中有关学生“企业家”精神和领导能力的培养。有资料显示,西北某大学仅2014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到216项,学生科研实现立项达到255项,发表文章58篇,获得国家专利11项;然而仅有40.5%的学生接受过专门的创新培训,这其中又仅有24.9%的学生接受过专门的创业培训[6]。其三,一些高校仍然把学生就业渠道局限在公务员、考研以及专业对口工作的选择上,忽视了大学生对于提升自身创造素养的要求,从而形成了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育、轻实践锻炼,重校内教育、轻社会实战的尴尬局面,造成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概念区分不清,最终敷衍了事,没有达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未起到实际有效的教育作用。
1.2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理论,学生缺乏实践训练从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来看,《创业基础》《市场分析与创业机会识别》等课程都是理论层面的教学,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等现象依然存在。虽然部分高校通过开设有创业启蒙教育培训“青帆夜校”,举办了大学生SYB(Start Your Business,即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等,但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以青海某大学首期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班为例,主要是对有强烈创业意识并准备创业的25名毕业生进行的短期培训,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做好项目本身,而没有对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和创业机会进行深入的分析[7]。中部地区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显示,高达76.3%的学生都认同创业的观点,但是18.1%的学生认为成立一家公司(企业)才叫创业,只有5.6%的学生给出了自己认可的创业理念。在展望创业前景的访谈中,46.9%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有创业前景,33.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创业前景不大,19.6%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基本没有创业前景[8]。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处于一种模糊和混沌的状态。
1.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专任教师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不足。例如:西北某大学自2012年开始进行创业教育,仅有两名教师兼职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他们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创业教育学习和培养,而是转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工作[9]。与此同时,一大部分从事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是科研型的,而不是实践型(“双师型”)的,无法真正传授给学生市场或职场上的实践经验,课程教学上重视个体创业知识和心理素质,但创业技能教育不足。从调查数据看,仅有1%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自己的创业需要,8.8%的学生认为能基本满足创业需要,76.3%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创业需要,13.9%的学生说不清楚,84.5%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教育比赛,仅有4.1%的学生年均参加过5次创业讲座或培训。随着高校转型发展,校内教学改革相对不足,未把培养一大批精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提上议事日程,造成教师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经验,无法把握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不能够深入理解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实质,只是简单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创业教育课程最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价值。
1.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高,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得到调整,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的融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创业教育基本都是被设置为“选修课”,形成了“重讲授轻实践,重理论轻实战”的模式[10]。通过对中部近10所高校就业信息网资料的分析,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业管理》等公共选修课,创业教育没有融入整个的培养计划之中,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起来,联系松散,创业教育不能够系统、完整地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仅仅以讲座、选修的形式存在,这就造成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支撑,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使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变成了毫无创新的“练摊”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困难。
1.5创业教育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尚未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创业环境的认知上,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创业关系的认知上,有11.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社会环境比较好,54.6%的学生认为环境一般,26.3%的学生认为环境较差,0.5%的学生说不清楚。同时,很多人夸大了创业的困难以及风险,即便有创业的想法,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放弃自己创业的梦想,特别是地级城市高校来说更为明显。很多学生从偏远地区到城市,城市现代文化思维的冲击使其没有创业的意愿,即便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学生创业的内在渴望。
2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2.1政策的可行性教育部在《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1]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12]因此,大学“互联网+创客空间”创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层面、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2.2经济的可行性高校“创客空间”建设需要经济成本的投入,虽然高校受到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占有率、资金投入不平衡等矛盾的影响,但是“众创空间”“开放与低成本”“协同与互助”“资源结合”“便利化”“全要素”的5个特征使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在经济成本方面,高校具备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网络设施和办公设备,能够完全满足“众创空间”的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和圈子建设需要[13]。“众创空间”能够得到政府扶持政策,提供金融、工商注册、法律法务、补贴政策申请等服务,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环境。“众创空间”也强调“团队与人才”“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这就为优秀校友企业资源的进入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引入股份制创投公司、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等股权众筹形式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提供资金保障。此外,“众创空间”的建设吸纳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科研成果及科技专利、学生科研项目及创新成果等在这个空间聚集,形成了产出回报。这种有形回报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同时,“众创空间”中教师、学生、高校、社会、政府无缝对接,实现了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的真实性、实战化,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知识得到印证,眼界进一步开阔,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3技术的可行性目前,很多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上,只注重使用理论教学、市场调研、案例分析、创业竞赛等手段的使用,课程设计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强调通过创业竞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缺乏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缺乏有效的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与传统的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不同,“众创空间”具有集成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创客空间”“创客咖啡”“创客车间”等各种形态不仅需要依赖专业网络技术和高新科技,也要求学生具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更多“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新内容的主动性大大增强[14]。同时,高校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具备较为完备的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信息技术服务系统,在硬件上能够保障“众创空间”对网络空间、网络域名、大数据、公共软件、技术开发、云服务等技术需求。因此,从项目实践、技术保障、技术维护、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看,民族类大学基本上都能够保障“众创空间”的技术需求,能够满足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训练需要,能够弥补社会上“众创空间”建设的不足和缺陷。
3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互联网+众创空间”的不断发展,必将带来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平台的快速转型,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创业契机。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新常态下的创业教育问题,提出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适应新发展,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众创空间”的建设中,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3.1确立众创教育理念,贯通“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五环节创业教育是一种提升综合素质的教育,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来促进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因此,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要注重“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完善,通过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激发师生的创业理念,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之间的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把“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五环贯通;以产教结合为切入点,参照“众创空间”平台项目分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从目前来看,高校创业教育依然处于政策促进的初始阶段,创业教育观念、大众创业理念、创业教育体系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确立创业教育在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地位[15]。
3.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岗、证、课、赛、创”五层次融合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建设“互联网+”“创客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的根本。高校“众创空间”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创业基础》《市场分析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精神与团队精神塑造》等课程,还应该借鉴国外高校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益经验,重视创客们的创业素质、创业气质、创业团队精神、创业筹备等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素质培养上,关注学生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视“岗、证、课、赛、创”五融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知识体系教学上,将教学过程专业知识、创业知识、管理知识与创业过程统一起来。学校“众创空间”的创业教育要利用学生“众创空间”创业项目进行教学,对希望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深度分离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学分构建的优化,把课程学分、分享学分、业绩学分、素质学分有机统一起来:课程学分考察学以致用,强调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分享学分考察交流、启发和创新素质,强调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榜样教育、典型案例与他人的分享与交流;业绩学分考察创业收入和目标达成,强调创业活动中目标业绩的完成情况;素质学分考察学生团队精神、自我约束、自我成长、内心成长,强调团队表现。在教学过程上,做到6个转化:创业过程教学化,重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创客”项目,使教学过程实实在在,可观、可见;教学内容主题化,组成不同的学生团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形成某种核心能力;教学过程模块化,把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解和设计模块目标,实现核心能力达标;教学形式实战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班级管理企业化,采取企业管理模式,引入职业指导、人格塑造、职业素养等知识,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知识学习自主化,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引入西方世界的SYB以及GYB(创业意识培训)等创业课程,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创业规划,调动学生创业内生动力,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16]。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方式方法有效可行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众创空间”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在“众创空间”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上,应该盘活传统的讲座、报告会、选修课的方式,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做好3个方面:①加强培训。提供专门的资金,让从事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深入企业体验并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众创空间”背景下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了解相关教育方法。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客项目”,为教师提供教学相长的机会,为学生传授最真实的技能。②应该对学术研究与技能培训的教师进行分离。要让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从科研压力中解放出来,引导其到企业挂职,到企业调研,到公司实践,为学生传递就业、创业的第一手资料。③要将“互联网+”“创客项目”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过引进社会力量,丰富实践学习内容,整合优化师资力量,拓宽课程内容。④完善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奖励办法,加大对众创教育典型引导,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与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联想创客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鼓励企业、政府、社会设立创投基金,对教学和学生奖励,共同推进“创客空间”创业教育和众创平台建设。
3.4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众创空间”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效,不能把“众创空间”作为单独的环节来开展,而应该放到创业教育的系统中协同推进。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社会力量,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园等各类机构开展多项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建设创投联盟。“众创空间”的建设、设备、场地、资金投入、技术人员等可以共享、共用,实现资源平台、设计平台、制造平台互联互通,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公司高管、企业负责人与创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策划和课程设计,有偿为学生讲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用企业专业人士丰富的管理经验缓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师生科技创新项目入驻,以项目公司的形式带动创业实践活动。另外,结合学校发展的需求,通过社会融资、国家贷款的方式建立“众创空间”,由学校统一管理,学生可以进行工读结合、校社结合的形式,通过实践获得应有的报酬,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17]。
4结语
高校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有效方式,在教育理念上贯通“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5个环节,在课程体系上实现“岗、证、课、赛、创”五层次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整合共享资源,就一定能够走出众创空间创业教育和创业扶持的新模式,实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图解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2015-01-28)?[2016-01-10].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8/content_2811502.htm.
[2]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缩略词注释[EB/OL].(2015-03-11)?[2016-01-10].http://www.gov.cn/xinwen/2015-03/11/content_2832629.htm.
[3] 刘子侠,何苗.论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的模式选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3-105.
[4] 张久献.民族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理论探索,2012(22):7-11.
[5] 袁明达,徐荣祥.民族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时空,2013(3):83-85.
[6] 孙瑞.大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态度的调查与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7] 何苗,李子侠.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的定位与要求[J].凯里学院学报,2011(1):134-136.
[8] 崔慧广.桥头堡战略下云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及提升策略[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3):73-78.
[9] 王扎西,徐志中.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取向问题及其应对: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1):25-27.
[10] 王亚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00-101.
[11] 中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A/OL].(2014-12-02)[2016-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412/t20141202_180810.html.
[1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A/OL].(2015-03-11)[2016-01-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13] 雷海栋.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4(6):201-204.
[14] 宫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5]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16] 陈浩凯,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的创业教育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9):45-48.
[17] 教育现代化编辑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J].教育现代化,2015(6):15.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rnet + Public Creation Space” in Universities
LEI Hai-dong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Key wordsColleges; "Internet +Public Creation Spac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public creation space” in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implement the “public business, people innovation” polic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xisting problems were revealed,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internet + public creation space” in universities was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establishing “public creation education” mode were put forward.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4年软科学计划项目(142400411415)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JKGHB-0028;2015-JKGHYB-067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海栋(1975-),男,河南洛阳人,讲师,博士,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4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7-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