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的演进与科技进步

2016-03-18 14:26刘昱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科学

刘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665)

科技期刊的演进与科技进步

刘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665)

科技期刊的出现与演进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技术条件,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技期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并深受科技进步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科技期刊;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历史演进

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用于发表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学术期刊于17世纪出现,这得益于印刷术的变革和科学研究的兴盛.科技的发展与变革使科技期刊的出现成为必然.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爆发和专业分工的细化,科技期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期刊全程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科技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科技期刊溯源

在人类历史的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现之前,限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和传播技术的落后,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书籍出版的方式,或者出席学术协会组织的会议,或者通过学者之间的个人联系如信件交流来呈现.但是,公开出版的书籍出版时间较长,学术会议传播范围小,信件不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有限的媒介方式严重地限制了科学成果的传播与交流.

人类社会的第一本科技期刊、也是第一本学术期刊,是1665年法国巴黎人戴·萨罗(Denys de Sallo)创办的《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1]这是第一次以“Journal”命名的刊物.该刊物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数学、力学等方面的最新发现,以及出版新书消息、目录和记录气象数据等.虽然《学者杂志》出现的最初目的不是专门用于学术交流,创办人戴·萨罗也说办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学到东西的一种手段”[2],但由于它兼有书籍和报纸的长处,并以发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很快引起了科技界的重视,迅速成为报道科学新发现和传播新理论的重要工具,各国开始纷纷仿效出版.在欧洲,德国于1670年发行了《百科探奇》创刊号,[3]荷兰于1680年出版了《荷兰医用物理汇编》,[4]1789年法国出版第一本专业杂志《化学记事》;在世界其他国家,如俄国于1728年和美国1749年都相继有科技期刊问世.[5]

到了19世纪中叶,全世界的科技期刊数量上已有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上千种科技期刊,[6]内容涵盖大部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不少科技期刊到了今天仍然存在,它们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生机盎然并引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如英国的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自然》(Nature,创刊于1869年)、美国的《科学》(Science,创刊于188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创刊于1883).

2 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及互联网时代所引发的第五次科技革命的相继爆发,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电气化进入到自动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高速变化的特点,大量的科研成果不断产出,现代科技期刊也由此进入繁荣鼎盛时期.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种类繁多,成果丰硕,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1 数量巨增

1970年全世界期刊有50 000余种,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35 000种;到了1980年代,科技期刊的数量已经达到50 000余种,每年约以1 000多种的速度递增;[5]20世纪末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际中心(ISDS/IC)收录世界上193个国家和地区的期刊总数为53万种,其中一半以上为科技期刊.[7]随着数量上的增长,以美国的《化学文摘》(CA)、德国的《工程索引》(EI)、英国的《科学文摘》(SA)为代表的各种文献和检索期刊纷纷出现,科技期刊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期.

2.2 专业细分化

由于学科分类的日益细密和相互渗透,科技期刊办刊专业愈分愈细.一方面,创办的期刊专业性强,如英国的《酶快报》(Carbohydrate Letters),新加坡的《表面科学评论与快报》(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甚至有的学科新术语出现不到数月,即有相应的刊物创办.另一方面,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性期刊出现,而且原有的传统综合性期刊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变化,在母期刊基础上增加出多种细分专业期刊,如在生命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英国的《自然》(Nature)就创办了专业子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es),随着生命科学的蓬勃开展,又继续开发一系列子刊,如Nature Medicine,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等;[8]美国的《电气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刊》为了顺应现代电气技术在各领域的开展和研究,增加了近70种专业子刊.[9]

2.3 形式多样化

(4)不料孩子突然死亡,妇人又慷慨自杀,——我心将要怎样呢,而且她为什么死?老友,你知道么?她为爱我和你底妹妹而出此的。

早期学术期刊多以双月刊、季刊的形式出现,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速度的加快,新的发明与创造层出不穷地出现,重视快速报道和重大科技信息的发布成为众多科技期刊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以月刊、周刊、半周刊或者快报的形式出现,不仅实现了报道内容的新颖性和独家性,而且通过出版速度的加快,扩大了期刊的影响面和发行量,形成现代科技期刊的一大特色.许多国际知名的科技期刊均属于周刊形式,如美国的《科学》《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的《平版印刷周刊》《柳叶刀》,德国的《德国医学周刊》,荷兰的《化学周报》等.半周刊的出版周期更短,科技信息见刊速度更快,这种情况在医学专业领域尤为突出,如澳大利亚的《世界药物新闻》每年出版100期.快报类(Letters)科技期刊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迅速崛起,专业覆盖面很广,有的已成为某些学科的权威、核心刊物.据美国科技情报所(ISI)2013年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显示,收录Letters共108个,如Environmental ResearchLetters,ElectronicMaterials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10]

2.4 出版数字化和网络化

如果说15世纪古腾堡发明的新式印刷机是一次巨大的技术飞跃,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也是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人类社会进入到另一个新的篇章,即电子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电子传播被称为“知识生产方式的第四次革命”.从传统纸质型的科技期刊,到1976年出现的第一个电子期刊,科技期刊实现了从纸质载体到电子载体传播的飞跃.而互联网革命使科技期刊搭上了网络传播的顺风车,利用网络传播科研成果,实现了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在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出版中,有两种全新的出版模式迅速发展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一种是“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OA的宗旨在于利用网络条件实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共享,如由PLOS(科学公共图书馆)于2003年创办的PLOS Biology就是一份生物学领域的OA期刊,利用这个互联网平台,作者在线提交论文,一旦论文被录用,就立即在网上发布,用户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访问论文全文.2013年美国化学会(ACS)网站正式出版新的期刊《ACS可持续化学与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11]该期刊仅支持在线出版,主要关注绿色化学、新能源、绿色制造业、生命周期评估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另一种则是优先数字出版.它是一种以纸质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纸质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这种先行出版方式不仅节省了等待期刊版面时间和排版印刷时间,而且顺应了现代人在网络上查阅信息并阅读的现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面.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都有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如《科学》的Express,《自然》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Springer的Online First,Elsevier的InPress等.

3 科技期刊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3.1 科技期刊的功能体现

科技期刊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它从产生之初以来所发挥的功用远远超出了人们对它的期待和想象.从1665年诞生第一本科技期刊至今,尽管经历了300多年的编辑出版实践,科技期刊呈现的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与革新,但它的主要功能保持不变:

(1)信息储存与传递功能.科技期刊系统地记载了三百多年的科学技术史实,储备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建立了完整的科技信息库.同时,它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实现了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与交流,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保存、传承、延续、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

(2)导向功能.科技期刊所记载的多种多样的科学数据、技术、方法、构思和假设,汇聚成为各种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科学原理,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引导科学技术潮流,从而引导人们对科学更为深入的思考.

(3)催化功能.科技期刊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和催化剂.一方面,科技期刊的知识性赋予了人们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具有的资源性、无限性和共享性,使得重要资源可被利用,并催化知识转化为技术、效益和生产力.

(4)人才培养功能.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工具,也是发现和哺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园地.科研人员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建立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验和创作基础上的,在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不断补充不足的知识,修正错误的观念和激发创造性的思考,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还有不少科研人员通过发表论文展现其超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在科学界崭露头角并被重点培养.

以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为例,Science创刊于1880年,至今仍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的、权威的和传播范围最广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它从创办开始就一直坚持着朴实的办刊宗旨,即“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12]不像大多数科技期刊专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Science涉猎几乎所有的学科,以发表全球最新的、最前沿的并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报告和科技信息为主要内容,同时推崇论文的普遍适用性,主张文章要能在某些领域改变人们的思想并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从遗传基因到克隆人问题,从抗击爱滋病到癌症治疗的探索,从能源危机到环境保护等凡是困扰当今人类的科学问题都可以在Science上找到专业而独到的见解.每年Science还会对外公布当年的十大科学突破并对次年的科学研究进行展望,以引导和推动科学前沿向更深层次迈进.除此之外,Science积极参与新兴科技领域的投资,比如开发世界最大的科学新闻网站,借助新媒体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坚持服务科学、服务社会,鼓励人们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科学知识,并深刻揭示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实现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Science深受科学界的欢迎和喜爱,成为科学研究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之一和学科发展的风向标.Science拥有世界一流的作者队伍,被誉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近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在Science上发表过论文;与此同时,Science的全球读者超过100万,遍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13]

3.2 科技期刊推动科技创新

近现代世界发展史表明,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源头,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重大因素之一.科技期刊作为承载科学知识、传播和交流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全程参与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充当各种创新要素的纽带和介质,是创新活动直接的反映者、有力的支持者与参与者.以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传播为例.屠呦呦与她的研究团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成功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她们在1977年《科学通报》第3期发表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随后几年又陆续在《药学通报》《中国科学》《药学学报》《中药通报》等科技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进一步介绍有关青蒿素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也发表了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其中引用两篇以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详细地描述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成果,从更深层面推广了青蒿素.[14]经过多个科技期刊的传播报道,青蒿素逐渐被全世界知晓并被广泛利用.由于青蒿素是速效而低毒的抗疟特效药,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它的研发和使用对人类生命健康贡献巨大,不仅改变了人类对抗疟疾的方法,而且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因其所具有的与科学共同体密切联系的特点,当之无愧地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科技期刊信息储备和传递功能,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所产生的各种科学知识、思想、方法和体系在科技期刊汇集、碰撞、交流,在原始创新后,通过科技期刊的平台实现创新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借助于导向和催化功能,科技期刊可以对科技创新进行预测、导向、跟踪和鉴别,对科技创新起到加速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科技创新的进程;借助于人才培养功能,科技期刊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激发人才的创新性思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科技创新知识在科技期刊上的发表率达80%,在某些学科领域发表率甚至高达90%以上.[15]其实,科技期刊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创新源.

4 科技期刊任重道远

科技期刊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科技进步催生了科技期刊,同时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催促着科技期刊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演变;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记载科学技术进步最重要、最鲜活、最可靠的历史文献,其本质就是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服务.

21 世纪,深受技术、通讯、互联网、资本、电子工业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影响,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改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互联的“互联网+”模式的产生,促使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使科技期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不可置疑,科技期刊是经过选择、优化和重新组合后的科技信息载体,它的有序性、正确性和可信性决定到目前为止它仍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这意味着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异、社会发生如何重大改变,科技期刊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继续发挥功用.[16]但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如何适应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的发展,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对科技信息的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如何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等问题,就成为当代科技期刊保持生命力和向前发展的核心问题.科技期刊任重道远,只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完成当代的“出版革命”,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新”工具.

[1]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产生初探:中国科技期刊史纲之一[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91-97.

[2]姚远,张银玲.奥尔登伯格与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哲学汇刊》[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增):182-184.

[3][英]大卫·福斯特,莱内特·欧文.国际出版与版权知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2:33.

[4]王英雪,陈月婷.荷兰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J].图书情报工作,2006(3):70-74.

[5]世界期刊的发展[DB/OL].[2010-07-17].http:// blog.sina.com.

[6]姚远,陈德文.中国科技期刊史研究评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15-20.

[7]姚远,陈浩元.科技期刊建学的社会基础及学科框架构想[J].编辑学报,2005(5):317-320.

[8]陈子毅,杨襄霜,张宏翔.Nature出版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6(3):75-80.

[9]陈海涛.国外科技期刊的四个特点及我们的差距[J].出版发行研究,2000(3):65-67.

[10]2013年影响因子[DB/OL].http://emuch.net/html/ 201311/6575497.html.

[11]美国化学会将推出一本新期刊[DB/OL].[2012-05-09].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 5/263826.shtm.

[12]王磊,孙守增.国外学术期刊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盈利模式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39-641.

[13]石应江,齐国翠.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97-103.

[14]黄永明.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DB/ OL].[2015-10-16].南方周末,http://www.infzm. com/content/112152.

[15]侯文,李秋菊.科技期刊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4,(12)上:204-205.

[16]高莉丽.数字化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与传统科技期刊的互补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 53-56.

[责任编辑:刘向红]

The Evolution of Sci-Tech Journ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Yu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Sci-tech journals were one of the inevitable outcomes of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it was interrelated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tech journals had been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ci-tech innovation,which had changed them greatly in the same time.

Sci-Tech journal;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Tech innovation;Historical evolution

G 230

A

1672-402X(2016)11-0107-05

2016-08-26

广东省科技厅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2016ZC0199);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12年研究项目(20120103)阶段性成果.

刘昱(1973-),女,壮族,山东济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编辑学、应用经济学.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科学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