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的生态林业建设研究

2016-03-18 14:10张明
安徽林业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造林林业森林

张明

(安徽省林业厅林业外资项目办公室,合肥 230001)

基于创新驱动的生态林业建设研究

张明

(安徽省林业厅林业外资项目办公室,合肥 230001)

创新驱动是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现实要求,是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安徽省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创新实践为例,分析了项目的创新动力来源和创新驱动方式,总结了项目的创新内容及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其他林业项目建设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生态林业;创新驱动;制度;技术;管理

创新驱动是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现实要求,是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推动现代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治理体系创新,加强林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林业发展的新引擎[1]。创新通常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2]。创新驱动是指依靠创新带来的效益来实现更大、更快、更优的增长和发展[3]。安徽省在实施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中始终坚持创新意识,项目在设计、施工期间,紧紧围绕营造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多功能森林这条主线,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和项目要求,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森林可持续经营经验和成果,依托项目科技支持组专家的智慧与尊重林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发掘项目当地的乡土知识和实际需求,在实践中总结,不断转变传统的林业观念,在项目贷款模式、建设内容、造林模型、技术理念、管理模式、部门协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措施,并在项目实施中得到了检验。项目在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的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创新驱动林业生态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其他林业项目建设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1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基本情况

安徽省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于2008年初开始,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项目框架、内容、技术措施的筛选和设计。2009年初,在各项目县(市、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省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2010年底项目正式启动实施。项目总投资2.99亿元,其中世行贷款2 200万美元。

项目主要内容为新造多功能人工林以及针对现有低效人工林开展生态修复,同时支持提升公共机构服务能力和建设项目监测评价体系。

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造林和生态修复,增加项目地区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以生态为主导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增加森林经营收入,并为其他地区推广具有重要公共产品效益的多功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模式提供示范。

截至2015年底,项目基本完成各项既定任务,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效。项目营造林质量超过项目设计,一级苗使用率、环保措施合格率、成活率和抚育合格率加权平均分别为99.2%、99.9%、93.0%和99.8%,四项指标均超过项目设计标准8~15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年度检查中,均获得“满意”评价。

2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创新动力来源

2.1 政策背景

1999年1月和2000年12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些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国家制定的这些规划明确了林业发展的优先重点为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荒漠化等,凸显出森林在改善环境状况中的显著地位。林业建设实现从木材生产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性根本转变,以解决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这个转变促使林业的经营目标由单一向多功能转变,对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创新要求。

2.2 社会需求

项目设计之初,我国森林面积约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得到了很大提高。森林提供了全国40%的农村能源和大约2/3的工业木材消耗[4],森林还提供了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大气污染、增加碳汇、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重要的环境服务功能。但由于森林资源有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森林资源管理薄弱等导致森林提供环境维护能力有限。中国受水土流失影响的土地总面积约有367万km2,约为国土面积的38%,并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加剧;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约为262万km2,并且每年以2 460 km2的速度扩大[5]。安徽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63万km2,占安徽总面积的19%,水土流失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及江淮丘陵地区。在这些地区,侵蚀面积为总面积的30%~60%[6-8]。因侵蚀形成的沉积颗粒包括细沙淤泥、粗砂和砾石从流域地区流入上流水库、支流和中小河流,削弱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也降低了截留水库的蓄水能力。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在林区从事林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人工造林单价大幅度提高。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营造林成本的上涨压力,要求积极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质量,在坚持生态优先和最大化的原则下,创新造林方式,控制造林成本,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安徽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许多树种萌蘖能力强,植被自然更新容易,充分利用自然力,通过一定的人为干预,促进目的树种的定向培育,或补植、补造乡土阔叶树种,加快恢复森林生态环境,成为山区生态恢复和培育森林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2.3 项目要求

世界银行资助的中国项目大多以需求为导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行贷款从一开始相对简单地支持国家和集体林场营造人工林发展成为目标更为复杂的项目,涉及减贫、农民参与、提高木材生产、改进人工林和保护区管理、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造林和生态恢复,增加项目地区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以生态为主导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增加森林经营收入,并为其他地区推广具有重要公共产品效益的多功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模式提供示范。可以看出,与以往其他的世行项目不同,该项目侧重点不仅在于支持政府的森林环境政策,同时还帮助政府实施新的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以及对具有重大环境保护功能的森林管理进行示范。项目目标的多样化以及理念的转变,势必要求在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监测方式等上进行创新,以适应项目提出的新要求。

3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创新驱动方式

3.1 借鉴和吸收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经验和成果

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当中,积极借鉴已完工世行项目积累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如高效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技术示范和培训、参与式、报账制、简便可行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等。同时,依托世行贷款林业项目,扩大林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经验和成果,积极融入可持续、近自然、多功能等新的森林经营和发展理念。世行方面在项目设计中也积极契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双方商定的林业综合发展项目设计方案中,把项目重点放在为解决中国林业部门目前仍处于落后状态的一些主要问题提供示范上。新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有效地开展森林管理、水土资源保护、为政府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支持。这些内容完全符合中国政府“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世行2006年发布的“国别伙伴战略”制定的方向和目标。

3.2 依托专家的智慧与尊重林业技术人员的创新

为推动先进的营造林理念、技术与各地实际紧密结合,成功落实到山头地块,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要求,省项目办成立了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林科院、黄山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10多位专家组成的项目省级科技培训与推广支持组,制定了项目科技培训与推广支持专家任务书,围绕项目需要,开展了低密度多树种混交造林技术、针叶树种和乡土阔叶树种的混交造林技术、经济树种生态恢复和混交造林技术、现有林生态修复技术、阔叶树育苗技术等的培训、咨询和指导。省项目办依托省级科技培训与推广支持组,以培训班授课、现场授课等形式开展省级培训。各项目县(市、区)林业局也相应成立了科技推广支持组,共吸收300余名林业、社会、环保、财务等方面的技术专家和能手参与到科技培训与推广当中,结合生产实际,向林农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传授实用技术。

3.3 发掘项目当地的乡土知识以及实际需求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当中,各项目县(市、区)按照“参与式磋商”的要求,发放项目宣传材料、召集相关权益人磋商,确保项目区目标群体自愿、平等地参加项目实施,确保目标群体能够参与项目主体选择、模型确定、施工设计、合同签订等项目实施工作的决策制定过程,有效避免或减少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或负面影响。在与利益相关方磋商过程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吸取他们在树种选择、混交方式、栽培模式、施工合同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利用项目当地科学合理的已有营造林技术,按照项目要求进行完善提高。详细了解项目主体的实际需求,使项目规划设计“接地气”,使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既符合项目要求,又适合营造林主体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4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创新内容和成效

4.1 制度创新

(1)创新项目承贷主体,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世行贷款项目通常采取“谁承贷,谁受益,谁还款”的转贷方式。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建设的优先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项目的收益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政府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无疑将承担起贷款的承贷和偿还任务。为与项目宗旨和目标一致,项目采取了“政府承贷,林农用款,政府还贷”的转贷方式。各项目县(市、区)均按项目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在造林前与项目实体签订造林合同,以合同的形式规范项目参与各方权利和义务。

(2)开创利用贷款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先河。从1990年到2009年,安徽省利用世行贷款先后实施了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和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虽然每期项目建设目标都有所侧重,但主要都是开展人工商品林建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在建设目标和宗旨上进行了创新,首次利用世行贷款,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营造以生态效益为主导的多功能森林。

(3)创新提出生态修复模式。项目创新提出了现有林生态修复模型,对现有林分树种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的低效人工针叶纯林和疏林地、灌丛地,由于在经营措施上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措施而造成林地土壤侵蚀严重、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低下的荒芜衰败的经济林,以及火烧迹地,遭受严重雪灾、风灾等自然灾害,过度采伐而形成的残次、低效林地或疏林地、灌丛地等,通过抚育保留天然更新幼树和适当补植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或阔阔混交林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貌或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让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项目创新设计的现有人工林生态修复模型,基于森林演变理论,遵循森林自然发育进程,在深入分析掌握现有林分状况的基础上,施以适度的人为干扰措施,促进现有低质、低效人工林的生态恢复,所采用的修复技术措施和建设内容是过去教科书和生产实践中所没有遇到过的,与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生态建设的理念和精神高度契合,完全符合中央生态环境治理的最新方针政策,显示出项目提出的生态修复理念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4.2 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是技术进步的两条主要路径[2]。项目在营造林技术上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措施,营造林技术理念由传统的“密度高、单一树种、商品林、成熟林皆伐”,转变为“低密度、混交林、多功能、可持续”的营造林技术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项目的技术水平,为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营造林技术理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

(1)生态效益优先,适当兼顾经济效益。项目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技术上要求造林模型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到生态效益,这是项目对造林模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为兼顾林农的经济收益,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适当栽植既有生态效益,又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树种,为生态林的可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2)营造混交林。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混交林可以提高近地表层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的水土保持效益,且林分的稳定性比纯林高[9]。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通过混交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纯林单一养分消耗引起地力衰退的问题通过混交可以改善土壤肥力,防止地力衰退的发生,纯林生长不良可以通过混交来改善树种的生长。项目共选择50多个树种,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树种特性、群众意愿等建立了100多个混交模型,有效地提高了项目林的抗逆性与稳定性。

(3)引入改良环境的树种。项目区现有森林退化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地表植被生长不良、土壤裸露面积较大所导致的。在进行林分改造时,选择引入的树种须有助于将来形成稳定的混交林分,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互补,确保合理的林分盖度,林下植被丰富,产生稳定的生态效益。

(4)低密度造林,恢复林下植被。通常情况下,高密度造林,整地时破土面积大,对土壤干扰严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成林后郁闭度大,林下植被稀少[10-11]。通过降低造林初植密度,充分利用现有林的自然更新和萌条,减少整地破土面积,减少造林阶段的水土流失;改善林内环境条件,特别是光照条件,增加林冠层下植被的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对地表土壤形成良好的保护层,控制土壤侵蚀,增加林地蓄水能力[12-13]。

(5)采取生态经营措施。森林培育过程中,要求采用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标准和方法,做到不炼山、不全面清灌;带状或穴状整地,沿等高线“品”字形配置栽植穴;坡长超过200 m,每隔100 m保留3 m左右宽的原生植被带,25°以上的坡地,实行穴垦;保留阔叶树和山脚、山顶原生植被;适度抚育,不皆伐,一般采用渐伐、择伐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更新;在采伐的过程中注意林地环境的保护,防止对地表植被与土壤的破坏。经济树种要降低经营强度,保护地被物。

4.3 管理创新

(1)创新部门协作管理模式。部门之间有效合作,创新管理模式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在项目立项、准备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充分沟通,紧密合作,达成共识;当地群众和农民积极参与,从而保证了项目实施既符合世界银行的发展战略,又适应安徽林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尊重了林农的意愿。项目管理以资金、财务和债务为主线,根据项目管理的规则、程序、权限和责任,林业、财政、审计等部门全面参与项目的管理,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项目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各部门通过联合检查指导项目建设、联合加强项目管理培训、联合宣传推广项目经验等做法,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2)创新财务管理。由于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与以往的世行项目相比,在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管理过程中,省林业厅和省财政厅的责任更加重大。林、财两家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原则,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密切合作,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林业、财政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沟通、协调,努力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3)创新审计监督。在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主管部门加强与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和管理行为,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维护政府利用国外贷款的信誉。审计部门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创新示范推广方式。项目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采取的技术理念先进,引领当前林业发展方向。为使项目各项先进的技术措施能够得到及时的推广应用,辐射更大的范围,提高安徽省整体营造林的技术水平,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在项目实施结束后进行总结、推广的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加快总结和示范推广步伐,做到“边实施,边总结,边推广”,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等形式,使项目中的先进理念、技术在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5)创新宣传方式。林业外资项目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项目的成功实施不能单靠林业部门自身的力量,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各级项目主管部门积极向党委、政府做好项目工作的汇报,使党委、政府充分了解项目实施进度以及存在的困难,及时做出决策和部署。同时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墙报、宣传牌等传统形式以及网络、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广泛宣传世行林业项目的宗旨、目标和先进实用技术,尤其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理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5 结论与建议

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在安徽实施近20年中,始终坚持借鉴和引进世界先进的林业发展理念,项目框架设计、技术措施、管理手段等各方面与时俱进,坚持以创新驱动项目实施,始终引领全省林业发展方向[14]。随着国家对林业投资的日益增长,相比较下,世行林业项目投资额度总体不大,但在提升和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中,仍要加大利用世行等外资力度,通过实施林业外资项目,在实践中总结成功模式,继续引领安徽现代林业建设,推动安徽林业发展理念、管理方式、技术措施的创新与进步,加快现代林业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致谢:感谢安徽省林业厅周根土、陈勇、张均、查朝生等领导和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指导意见)。

[1]赵树丛.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J].林业资源管理,2014,42(6):1-6.

[2]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3]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 5-11.

[4]彭扬,丁党生.论林业在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长江论坛,2009(1):32-39.

[5]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9(10):163-169.

[6]王雍君.安徽省水土流失的类型、危害与治理[J].工程与建设,2006(6):704-706.

[7]张鑫,周涛发,陈富荣,等.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8(3):109-115.

[8]欧岩峰,张效武.安徽省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1(8):52-53.

[9]俞白楠.营造混交林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林业科技通讯,2001(8):5-7.

[10]王进鑫,黄宝龙,罗伟祥.造林整地工程对人工幼林系统径流输移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36-40.

[11]秦新生,刘苑秋,邢福武.低丘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3): 223-228.

[12]盛炜彤.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5):463-471.

[13]张均.多功能人工林造林密度设计的探讨[J].安徽林业,2010(Z1):81-82.

[14]程中才.坚持创新开放发展不断开创林业国际合作工作新局面[J].安徽林业科技,2015,41(5):3-6.

(责任编辑:杨婷婷)

Study on Innovation-driven Eco-forestry Construction

ZHANG Ming
(Forestry Foreign Capital Project Office of Anhui Province,Hefei 230001,Anhui,China)

Innovation driving is a practical requiremen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forestry construction,a practical need to promote modern forestry development and a must choice to accelerat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n this paper,a case study was made on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World Bank Loan Integrated Forestry Development Project(IFDP)in Anhui Province.The innovation power sources and Innovation driving modes of the project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novation contents and effects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learning and reference model for other forestry projects.

Eco-forestry;Innovation driving;Institution;Technology;Management

F326.2

A

2095-0152(2016)06-0032-05

2016-07-05

2016-07-15

张明(1979-),男,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林经营管理与技术推广。Email:ahzhangming@126.com

猜你喜欢
造林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