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03-18 11:28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孟 敏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孟 敏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要注重网络伦理建设,提升教育队伍,丰富教育内容,重视心理指导,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如今大学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网络群体,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积极探索推进思政工作的新途径,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网络文化概述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网络文化,学术界对这一概念有大量描述,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做出不同的界定。较早致力于网络文化问题研究的学者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为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1]目前,对“网络文化”具有一定认可度的定义是张相轮的界定,他认为网络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上的网络文化是指互联网上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利用网络形成的所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2]

根据一般的定义,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等实践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网络文化与社会现实文化相对应,是现实文化在网络视域下的延伸和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虽然人类社会使用网络的时间不长,但如今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现代的通讯手段,它已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具有了文化的功能和意义。网络文化不仅有人类文化的一般特点,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1.开放性。信息开放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标,互联网没有时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访问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类型,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把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甚至到更广阔的世界。

2.虚拟性。在网络空间,任何个体都是虚拟的。人们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使用文本、图像等形式和他人交流,可以使用任何户名、性别进入网络社区, 开展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3.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的特性叫做网络交互性。”[3]每个人在网络空间中都可以自主选择、平等表达,达到实时、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是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带来的独特现象。这种直接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以往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

二、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感

虚拟化、数字化的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减少“他律”约束的自由空间,人性的弱点很容易膨胀,会不断挑战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诱发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生活中,人们由于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所导致的道德调节功能的弱化甚至失灵,并由此引发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无序。网络世界很大,社会百态、世间万象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得淋漓尽致,既有正能量的弘扬、好声音的传递,也充斥着各种谣言、低俗的信息,有网络诈骗的侵袭,还有各种网络暴力的喧嚣。这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实际上是传统道德出现了“异化”,置身于这样的网络世界,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感,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网络已成为西方国家对大学生进行“西化”影响的新载体

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外交、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各种途径,对中国大力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互联网已成为西方国家对华进行文化渗透的有力工具。例如,在香港发生非法“占中”事件时,一些西方媒体非常活跃,个别国家表现出对激进分子的支持和响应,其目的绝不是为了寻求香港的“自由、民主”,此事件实质上是一场试图搞乱香港进而搞乱中国的颜色革命。美国拥有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的控制权,西方文化在互联网领域处于霸权地位。互联网霸权的政治文化目标是推行西方价值观。这种文化渗透深刻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冲击着他们原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4]

(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1961年由詹姆斯·斯托纳提出的,指的是群体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比个人决策时倾向于走极端,以致难以做出最佳决策。凯斯·桑斯坦将群体极化现象和网络结合起来,首次提出“网络群体极化”这一名词。在互联网条件下,信息传播具有方便迅捷和无限流动性的特征,这使得以往真实生活中从未谋面的人们可轻而易举地在网络空间聚合,让过去面对面交流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极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这种现象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行为失控甚至网络犯罪,淡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塑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具有全球性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全球性媒体。进入网络犹如进入信息的海洋,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交汇,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接触各种文化知识,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价值标准。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追求个性自由,心理正趋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还不具备理性分析、批判思维的能力,对于互联网的多元信息,他们常常在心理上无所适从,可能会盲目接受一些虚假信息和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久而久之,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5]

三、网络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注重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做成熟理性的网民

网络具有隐蔽性和超时空性,要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行为失范,还要靠道德的力量。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和社会公共安全的角度注重网络伦理建设,真正把它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以有效发挥网络道德的制约和激励作用。其次,要尽快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以系统化、全方位地规范网民的行为,指引大学生进行正确理性的道德认知。另外,大学生要重视积极的道德践履,要将外在的网络道德内化为道德情感,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使网络空间最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6]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利用网络的优势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主动占领网络教育空间。教育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络思想教育的效果。这支队伍以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为基础,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承担着心理教育、素质教育、政治教育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及工作能力。由于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网络空间的多场域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技能和网络教育手段,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他们的“网络语言”。可采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网络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及行为,并做出及时的引导和处理。[7]

(三)立足思想引领,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偕行,积极关注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实际,以互联网作为媒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8]在具体内容上,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按照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进行内容再造,用碎片化、互动化的方式来传播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长短课程、生动视频灵活地学习。另外,还要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根据思政教育的主题,适时开展热点话题讨论,鼓励大学生进行微电影制作、ppt制作等,通过网络呈现或课堂展示进行交流,由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人文性,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使网络平台真正成为大学生提升自我、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

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导致人类感情淡薄、网络依赖或者网络成瘾。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以及热衷于上网和虚拟社交从而导致社交能力退化。[9]对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校刊、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心理指导课,如讨论如何预防上网成瘾、信息选择焦虑和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对已经出现网络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及时介入,做好心理咨询和调适工作,使他们尽早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四、结语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的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共存。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性,适应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青年学生注意力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和新颖多样的呈现形式,把大学生的网络行动引向文明的方向和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时性和服务性。

[1]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16-17.

[2]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J].哲学动态,1999 (11):8-12.

[3]王煊, 赵维.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民论坛(旬刊), 2010(10):250-251.

[4]马万宾.网络文化与伦理道德建设[J].青年探索,2004(1):56-57.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7-409.

[6]李英,孙学文.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及网络文明建设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4(4):45-50.

[7]卓雄辉.网络文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144-146.

[8]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186.

[9]王中军,曾长秋.网络文明建设的三个路径[J].求索,2008(10):87-88.

(责任编辑 文双全)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Network Culture

MENG Min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hui Metallurgical and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Ma’anshan 243000, Anhui, China)

Network culture, a unique culture form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ethic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enrich educational content, attach importance to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2016-05-06

安徽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数字原住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4jyxm640);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生活维度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SK2016A0468)

孟 敏(1974-),女,安徽寿县人,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G641

A

1671-9247(2016)04-0098-0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