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元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与社会管理系, 安徽 马鞍山 2430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策略及其对我市的启示
刘 元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与社会管理系, 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对专利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内涵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专利策略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通过三个典型的专利策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启示我们应从加大宣传、形成制度、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完善专利代理机构、转移转化等六个方面实施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专利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策略;思路;举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复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突破口。面对危机,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09年12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拉开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序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十二五”期间,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全国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家部署,各地也纷纷制订出台了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地区之间资金、技术、人才、标准、市场等资源配置竞争也拉开了帷幕。
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不难发现,“新兴性”和“战略性”是其两大基本特征。“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新技术,有新作用;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融合,体现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是先导产业。“战略性”则指具有重大性、全局性和长远性,是经济命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战略性和新兴性互为条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要兼具战略性与全局性,新兴性与前瞻性,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和渗透力,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符合现代生产标准,是增长速度较高的产业。
专利,顾名思义是指专有的利益和权利。因此“独占”是其最基本特征之一,这是它权利的体现;另一个最基本特征“公开”则是义务的体现,以“公开”换取“独占”。“独占”是法律授予专利权人在一段时间内享有排他性的独占权利;“公开”则是专利权人作为对法律授予其独占权的回报而将其技术公之于众人,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有关专利技术的信息。
通过对专利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内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一些重要特征上也基本一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力量必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型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专利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内容,因而发展知识产权最有效的切入点就是实施专利策略。运用专利武器构筑技术垄断和市场壁垒,进而压缩竞争对手技术创新的空间,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近5年来,世界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数量激增,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是同期传统产业领域平均增速的3~4倍。在这样的背景下,专利战略的实施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企业要重视专利和专利策略的市场运用,从而在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创新有方,专利先行策略
天津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后进入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领域,3年投入1亿元进行技术研发。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1个亿元的作用,企业制定“专利先行”战略,所有研发均以提交专利申请为第一要务。为此,企业引入专利信息数据库检索系统,密切跟踪世界各大企业专利申请情况,大力研发绕过竞争对手的专利方案,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集群性的突破和创新。如在怠速停机和纯电动助力转向技术为核心的混合动力驱动技术领域,松正公司围绕相关技术成果提交了31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件,相关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实现销售收入增加额1.6亿元。正因为创新有方,专利先行,松正公司迅速地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成功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形成围绕“混合动力公交客车驱动系统”、“纯电动轿车驱动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总成”、“超级电容管理系统”等多个大项、20多个小项组成的自主创新产品,年申请专利120多项,跻身于电动汽车专利领域申请排名第一方阵。企业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天津市专利示范企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小巨人”4企业等荣誉称号,承担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研发项目。
目前,像松正公司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很多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拥有大量的专利是必须的,若想成功实现结构调整,必然要制定和实施自己的专利战略,专利先行。
(二)转化有序,专利转化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关键技术的突破,而技术研发和专利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专利实施细则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可收取专利转让费。一方面可积极、主动地向其他企业转让专利,通过专利转让获得利润。另一方面通过专利的实施转化获得市场收益,这是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的必然选择。
昆明理工恒达科技有限公司为有效盘活专利的价值,创始人郭忠诚与省市两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沟通协调,组织权威评估机构评估其拥有的“锌电积用惰性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等4件专利价值。再利用专利价值与地方银行达成质押贷款协议,最终,4件专利就换回了1 000万元的贷款。同样是依靠专利起家的北京金伟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实施专利战略的实践中,则逐渐走出了一条“专利许可+专利产品销售”的专利“创富”通途。公司董事长丁冉峰重要研究成果“HR烃重组”技术与国外先进的汽柴油质量升级技术相比可以节能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后首次转让则获得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1 200万元的专利许可费,通过专利许可将研发能力转化成为赢利能力。通过专利许可打开市场销路后,不仅“卖专利”,还卖专利产品,公司近年来已实现超过200套石油化工装置的工业应用,其单项专利转让与配套专利产品收入超过了1.7亿元。通过专利转化,把核心技术的专利由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资本优势转化,在专利战略的指引下,构建了公司新的盈利模式。
(三)抱团取暖,专利联盟策略
当一个企业无法控制某一产品的全部核心技术或同行业企业分别取得大量的专利时,可以组成专利联盟。中小企业围绕核心技术,联合投资,分散风险,合作开发核心产品,以突破大企业的专利壁垒和市场垄断。国内企业组成联盟,可以阻止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总报告》可看出,目前国内核心专利申请数量较少,日本、美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华发明专利授权量占绝对优势,分别占39%和25%,国外企业在华专利布局意图明显。因此,国内战略型新兴产业通过抱团取暖,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专利联盟的建立和运营不失为上上策。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和机构也开始组建或参与专利联盟,体现出现代企业应有的智慧和风范。比如安徽无为县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电线电缆生产厂家,为做大做强,2015年3月12日,安徽特种电线电缆产业专利联盟在该县国家特种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宣告成立。通过这个在安徽省尚属首家的专利联盟的建设,不仅可以引领该县电缆产业向高端发展,更能进一步提升无为电缆产业的核心创新力和竞争力。面对全球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形成自身特色,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仅仅是防御,而构建专利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则是有力的进攻,是从“造盾”向“锻矛”的转变。专利联盟,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披荆斩棘,突出重围的利剑。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特色鲜明,各市都有自己的亮点,要明确重点,集中突破。遵循国家及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要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市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国家支持方向和我市的比较优势,按照“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要求,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切入点,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平台,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借鉴以上我国其他省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策略,结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可通过以下思路和举措加速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大宣传,增强专利意识
实施专利战略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已经得到我国领导人和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专利意识及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
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使全市真正认识到,贯彻落实《专利法》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专利宣传与培训力度,企业应将《专利法》宣传与培训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持之以恒,不断创新,长期坚持,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一是举办高层次的报告会和培训班。通过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与学者作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的报告,将专利课程纳入员工继续教育或在线学习培训。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可结合企业自身实践及成功的经验,配合政府部门面向社会宣传普及专利知识。通过专题宣传、广场咨询、媒体报道、网站传播和开展专利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基层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动专利知识宣传、普及和应用。三是推动大学专利教育走向深入。企业可联合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专利创造大赛、大学生专利知识大赛、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成果也可成为企业专利的有益补充。
(二)完善制度,形成有效机制
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保障,许多事情将无法最终落实。整体而言,包括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社会政策的工具,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指引。一方面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实施和推进,加强专利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度配置和政策安排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归属、利用以及管理等进行指导和规制。通过加强专利管理工作机构建设,加强专利政策体系建设,出台相关办法,加大对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扶持力度。拿出专门资金建立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资金池等,用于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工作和专利奖励政策兑现。
另一方面即企业层面同样需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部门和制度。把建立企业专利制度纳入企业的技术与经营管理,并针对国内外市场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尽快适应包括专利制度在内的各种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我市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树立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意识,必要时可把建立专利制度作为企业成立的必备条件予以落实。
(三)开展校企合作,发挥高校科研优势
目前,我市甚至整个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仍以企业类型申请人为主,比重过半,科研单位类型申请人相对最少,比重不足一成。我市目前拥三所本科院校和三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资源丰富,科技实力强,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可为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知识支撑、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可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资源和优势,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加强并鼓励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共同研发,促进已有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今,省内其他地市一些重点本科高校均不同层次地与企业或政府签署协议,深化校企科技合作,实现校地共赢发展。我市高校一方面可通过诸如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平台之类的网络媒体,及时进行科研成果发布和专利推介。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科研处与市科技局、科协等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合作,定期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展等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校市共同发展。从而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促进企业的升级转型,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做好专利统计分析,发挥智库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而以专利数据为基础的专利指标直接反映了技术创新的程度。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定量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态势,寻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从而为我市制定支持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都离不开专利信息的高效利用。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搭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为架构的发明专利信息平台,为建立分领域专利数据库提供基础,也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积累了必要数据。
(五)完善专利代理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专利涉及到技术、法律和商业。技术是基础,商业才是专利的目的,而法律只是一种工具,鉴于专利申请、审查、维护、保护等程序的专业性及复杂性,我国专利法允许发明人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完成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让专业的人做自己专业的事情,不仅准确而且高效。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往往造成一些专利代理机构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所以,一方面要建立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目前我市所有专利代理机构的监管,设立准入门槛,建立代理服务机构的资格审查、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等制度,形成对代理服务的有效监督机制。二要加强企业与专利代理的联系和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专利申请顾问制,由高水平专利代理人担任申请顾问,力求申请文件的完备、周密,缩短申请周期、提高授权率,降低申请企业承担的技术公开风险。
(六)转化实施是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策略的最终落脚点
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产权资产的有效利用不足几乎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我市专利也存在实施率低,市场流转不畅现象,使得许多专利仅仅是一张证书而已,无法转化成市场效益。从创新想法到原型设计,从原型设计到产品形成,再从产品到市场,在这条产业链条上,发明的转化率在逐级递减。
通过对专利技术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结合国情市情,对此策略有:一方面,对专利申请、授权激励政策进行完善,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不仅仅以专利数量为考核指标,更考核专利质量。项目申报时,即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中征题,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项目适当倾斜。在专利申报、转化的源头上做控制,对可转化、易转化的专利申请从宽从速授权。另一方面,即对已授权的专利,发明人及其所在单位应有实施转让和推广专利技术成果的义务,提供专利实施转让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积极联系用户,落实实施单位,并将专利转化业绩作为后期评估的重要指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重要,专利商业化模式更为重要,转化实施是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策略的最终落脚点。
专利策略目前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的一项核心内容,成为其争夺全球市场、形成综合优势的核心策略。专利策略、战术的运用是丰富多样的,我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合理实施专利经营策略,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安徽省甚至全国占据一席之地。
[1]陈磊.抓住机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访科技部部长万钢[N].科技日报,2009-11-27(1)
[2]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题研究,2011(5):3-10.
[3]崔静思.专利战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11-30.
[4]陈喜乐,曾海燕,任婧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1(11):12-15.
[5]张晴霞.发明专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武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6):40-41.
[6]魏纪林,等.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战略初探[J].法学杂志,2015(4):47-49.
(责任编辑 汪继友)
Patent Strateg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Our City
LIU Yuan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Social Management,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 Ma’anshan 243041, Anhui, China)
After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patent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is paper h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In detail, the patent strategy provides a clear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After studying three typical examples that patent strategy helps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t is clear that our city’s idea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patent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publicity, the formation of system, taking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ing the patent agency, transfer or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atent strategy; idea; measures
2016-05-18
2016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72)
刘 元(1981-),男,安徽濉溪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社会管理系副教授。
F124
A
1671-9247(2016)04-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