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记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226500)
中学数学“导研式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王小记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2265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可是,中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比较抽象,就是平时花了很多时间攻克了数学难题,然而数学分数还是没有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使在数学考试拿到了高分的同学,大多数情况也是“高分低能”的情况,只会做题,缺少自我探索的能力.因此,将导研式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接受型转变为探究型,真正实现提高中学数学的学习效率.
“导研式教学”是一种探究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老师由主演转变为导演.
中学数学“导研式”教学的意义是在老师合理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老师提供一个问题探索的框架,即一些专家认为的“任务单”或“导学案”,等等.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由学生进一步将问题拓宽加深,了解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及时反思,自我总结.
根据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些调查,发现目前中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1.应试教学仍然比较明显
由于要留足一年的时间进行高考总复习,所以一般学校在高一制定数学教学计划时,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在高一、高二两年就完成,更有甚者高二下学期就进入了总复习阶段.为了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教材中一些难点知识,学生掌握得不是太好的,也没有预设时间进行消化整理解惑,还美其名曰“夹生饭做炒饭更好吃”.
2.学生参与度不够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平时的赛课与公开课多有作秀成分存在.知识是学不尽的,数学的题目也是做不完的,真正举一反三的题型是涵盖熟悉知识,数学素养蕴含在其中,这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可是,如今过分强调掌握知识而忽视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没有真正做到“知一题而通一类”.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导研式教学”目标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目标,这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老师明确哪些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小组合作就能完成的,学生探究又能探究到哪一步,哪些知识是适宜老师进行讲授的,并且在何时讲授比较合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情要做好充分的了解.
2.改变教法及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依靠课本,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奋笔疾书,所有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探究都由老师一人代劳了.课堂教学应从“以教为主”转变为引导,积极改变教学方式.比如,适当采用多媒体,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形象生动,有助于引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1 等差数列概念引入中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问题1 回顾数列的概念及表示,观察下列数列:
五位明星身高如下(单位:cm):
226,213,200,187,174.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问题2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年份里观测到了哈雷彗星:
1682,1758,1834,1910,1986.
思考:
(1)请你预测下次看见哈雷彗星是什么时候;
(2)依据是什么?
对于问题1,教师可以用PPT展示一组身高成等差的明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寻找规律.
对于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从哈雷慧星出现的年份寻找规律.
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老师引导下思考相关问题.
通过情境创设,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在感性上认识等差数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揭示等差数列的共性特点.
案例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难点可以这样进行突破:
问题1 S=1+2+3+4+5+…+100=?
问题2 S=(1+100)+(2+99)+…+(50+51)=?
问题3 S=1+2+3+…+51=?
问题4 S=1+2+3+…+n=?
问题5 Sn=a1+a2+a3+…+an=?
5个问题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初步运用高斯方法发现项数为奇数时高斯配对求和法不可以直接运用,从而启发学生调整思路,进而由代数问题几何化寻求最优方法.
案例3 等差中项的情境引入:
省建筑类装饰技能大赛中,复合地板铺设采用3/6/9或1/2对缝铺装方法进行安装,大赛中地板长81 cm,请问用3/6/9对缝安装,第一、二、三排的第一块地板的长度是多少?
以技能大赛为背景,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长度,用学生专业中的知识引入,为新知的生成做好铺设.
3.“导研式教学”的注意点
老师的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每种情况,老师应该提前规划好哪些教学内容适宜于学生自我探索的方式,哪些内容适宜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导研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扮演的角色,学生在此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适当减轻教师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