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荡
老郑家和别人家
文|申荡
2015年11月,四川卫视的《咱们穿越吧》第一季收尾于郑义门。
郑义门,位于浙江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自北宋重和元年至明天顺三年,郑氏家族在这里合族共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和《明史》。
10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一位名叫郑琦的老人自感不久于人世,遂召子孙到郑家祠堂,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开启了郑氏家族十五世的故事。
用文献上的话说,郑家鼎盛时期,人口达几千人,在一个锅里吃饭,叫“食指三千”。今天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的,不仅是郑氏宗祠、几代名人及当代书法家题写的匾额楹联等,还有郑氏家族魅力不减的人文遗风。
当地学者介绍,郑氏家族之所以魅力持续,跟家规密不可分。
这部名为《郑氏规范》的家规,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网络式多层结构。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指引着这个庞大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郑氏世祖郑琦,其母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郑琦日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30年不稍懈怠。老人的躬行实践,为后代树立了生动典范。
郑氏168条家规中,关于戒奢的有17条之多,并具体规范什么时候可以吃饭、达到几个人可以一起吃,达不到几个人不能开一桌饭……
作为民间自我教化的工具,家规、家训在中国有悠久历史。
《钱氏家训》作为代表之一,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为框架,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部分。钱氏子孙名人众多,仅近代就有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等大科学家。这与《钱氏家训》不无关系。
打开中国地图,各个地方都出现过有名的家规。
在山西,被《清史稿》评价为“清勤”的陈廷敬,留下“皇城陈氏家训”,把礼仪道德作为家规代代相传;在浙江,“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以良知教育作为家规核心,以家书对家族谆谆教诲,提出殷切期望;在江苏,颜之推以《颜氏家训》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
许多家规家训出自名人之家。在中纪委网站专题中,张之洞、梁启超、孔子、诸葛亮、纪晓岚、林则徐等名人,都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家规。
在天津市的梁启超故居,他教育子女们的故事,至今还在电视上循环播放。梁启超的家规主要体现在书信中,他一生写给孩子们的书信,几乎占到了他著作量的1/10,其中不仅有儒家的克己求仁,还有墨家的勤俭寡欲,兼有老庄的虚无静观,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成为身心健全之人。
在福建,林则徐为后人留下家规“十无益”。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祝光感慨:“他传给我们的是精神财富。”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留下来的《黄氏家规》有20条。他位于江西修水县双井村的故乡,黄氏家族人才辈出。
在朱柏庐的家乡江苏昆山,地方文化研究学者程振旅记得,小时候吃饭前,家长要让子女背诵一遍《朱子家训》,背不出来就不许吃饭。
传统家规并非故纸,仍有很高的现代价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居渊教授认为,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指南与理想生存途径,很多传统家规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武汉大学外语学院钱治安教授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的价值观影响和支配,就像航船的指南针,不可或缺。我们的家族、社会和国家,也需要一种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