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理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16-03-18 07:58
关键词:对象规则主体

黄 祥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基于治理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黄 祥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治理提倡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治理等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治理”一词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响应。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如何结合“治理”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基于治理理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还较少。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治理和跨国公司治理等相关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和大学治理等领域,例如张峰、周艳的《治理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就是从治理视角下研究社会参与对高校健康发展的作用与实现途径。

一、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是认识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逻辑前提。从管理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加以监测、改善、控制,使之达到良好状态的过程”。[1]根据此定义可以得出,一方面,管理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教育主体和客体二元化特征明显,而治理提倡主体多元化,主张主体间性,提倡制度化、规则化,以制度规范教育活动过程。另一方面,管理者是依据计划开展一系列组织与策划过程,在过程中不断控制改善,这就使得整个教育过程过于死板,不够灵活,与网络新媒体时代瞬息万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相适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治理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觉遵循其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积极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统筹谋划、综合推动,解决抓什么、如何抓等问题[2]进行的理论化阐释和系统化思考,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能力,提升政策执行水平”[3]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

二、治理理念的特征

“治理”一词以及治理理论是当前我国学术界较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大家对其理解也是意见不一,关于治理的特征更是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但是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治理的依据及如何评鉴治理的角度透视治理,可以发现治理具有主体的多元化,对象的特殊性,规则的动态性,目标的公共性等特征。[4]

(一)治理对象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统治或者管理视角下对“反主体因素、反主体的社会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客体确认相比,治理则对这些客体确认背后的互动关系、互动条件以及价值更为关注。所以,我们可以把治理的对象定义为:各个互动主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互动需求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互动过程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然而,由于各个社会单位的对象存在差异性,而且不同单位不同对象之间互动的情境也是具有差异性的,所以这就使不同单位不同对象之间的互动带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这些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交织在一起也就赋予了治理对象之间的特殊性的特征。

(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所谓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指在治理互动过程中,其主体具有多元性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统治”或“管理”视角下强调主体的权威性或单一性,治理则更加强调社会互动各方的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权力不再由政府所主导,互动各方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共享者。公共事务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公共性等特征,治理视野下的公共事务更是涉及各个互动主体的共同需求,这就需要各主体通过对话协商来共享公共权力,共同化解风险,以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但是由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复杂性所决定,也是治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原有的一元化“权力”观,也真正做到了“公共权力”的理念主体和行动主体的统一。

(三)治理规则的动态性

所谓规则是指互动各方以及潜在的互动者在特定情境中对人类行为预期的抽象。传统的“统治”或“管理”视角对待规则,会偏重于其一体化和权威性的作用,但是治理在注重规则的权威性的同时则更加关注其动态性的发展过程。首先,治理思维认为规则具有可沟通性,而规则的沟通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其次,治理强调规则约束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赖于行为者的“自律”而非“他律”。认为基于自律的规则在现实社会中是可以存在的,并且伴随着治理成果的共享,这种自律性会愈发的增强。最后,治理强调规则的协商性与辩论性。治理最核心的要义在于对权力或利益是共享的,而非垄断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规则非但不会表现出刚性化、绝对化的特点,反而侧重于其可协商和可辩论的特性。

(四)治理目标的公共性

所谓治理目标的公共性是指多元化主体在治理过程中超越自身的利益,互相联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状态。这种状态既是一种相互需要的状态,也是实现这种相互需要状态的现实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治理目标的公共性并不是单指其公共性走向,而且也包括治理活动对于整个人类公共性生活的累计。其突破了原有的社会互动各方的控制——对抗型关系,逐渐转化为信任——合作型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在治理活动中将体现更多的公共精神,进行更多的利他行动。

三、治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治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广义上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互动主体所形成的关系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各种需求等。狭义上是指高校里身心处在不断发展中且需要及时引导和帮助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授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影响下形成相应思想品德要求的人,[5]教育对象对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可以说,对教育对象重视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教育对象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处于教育的中心指向地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对象的内在驱动。其次,要充分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咨询和参与价值,没有对教育对象进行咨询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同样,没有教育对象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将不复存在。此外,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和回应价值以及对教育内容的建构和认同价值。最后,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的多方合作。以往的统治模式或者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可以集中力量批量化生产社会公共产品,可以满足公众基础性需求,但当面对个体个性化的需求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和需求的总量大等因素会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当面临个体个性化需求时,治理必然会走向合作。同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只适合批量化、基础性的需求,面对日益复杂且日益个性化的教育对象,要想圆满完成教育任务,并且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秩序的可持续扩展。因此,治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向合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多元主体

如前文所述,治理提倡主体多元化,主张多主体协商共治,尤其是强调发挥“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的重要作用。尽管高校去行政化呼声由来已久,但目前我国高校仍然是一级行政组织,高校的日常管理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由学校单方面主导,换言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是由高等学校单方主导的。但是,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家提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主导显然是有些脱离实际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充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要求主动吸纳新的参与主体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准入机制,做好各方力量的协同,保证相关社会组织能进能出,充分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以便于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尤其是要重视和保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性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参与,例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就业指导机构、职业资格培训机构等等。这些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加入将会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也会深得学生欢迎,进而进一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治理过程中,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要继续发挥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优势,特别是在各利益相关主体对话协商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功能。总之,必须要构建以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原生家庭、学生个体、社会第三方组织等为基础的大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合力。

(三)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则治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处于动态社会中互动各方的秩序。但在传统视角看来,规则是以权力控制或利益占有为支撑,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则很容易沦为权利或论证的表征,而逐渐丧失了其促进人们达成共识的功能。按照治理理论的逻辑,秩序具有主体性意涵。换言之,治理认为一切的规则和公共权力最初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服务秩序的,所以治理思维下的规则不但不表现为刚性的、绝对化特征,而且更加强调规则的动态性,更强调规则的可协商性和可辩论性。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则是指高校教育主体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旨在规范教育对象以及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同理,依据治理理论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则必须充分认识构建规则的重要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治理制度和规则体系,将治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工作程序、主要环节等制定为具体的制度或章程,逐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治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充分考虑规则的动态性特征。如前所述,治理思维认为规则是一个期望表达、沟通、融合、完善的动态过程。换言之,规则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满足各方的需求,也有可能满足不了所有行动主体的需求。加之规则的理解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规则必须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经过各互动主体共同辩论、协商、确认,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规则才能得以正式确认和实现认同。那么,治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则的建构和完善也必须要遵循这个规律,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才能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不断提升。

(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以人文精神的培育带动公共精神的培育。当“自我”理念在现代社会形成以后,人们便不愿再为公共生活分散精力。现代人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原子化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托克维尔),一个阶级分裂和斗争的社会(马克思),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齐美尔),是一个诸神并立的社会(韦伯)。[6]假如把公共性缺失带来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作为腐蚀当代青年正确价值观主因,那么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无疑将会为其注入一针强心剂。奥伊肯认为,“理性生活的人必然把生活看作是一个整体。只有超越了人类的特殊范围人们才有可能在流逝的瞬间得以沉湎”。换言之,人们只有超越了自身的自然性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价值,才能体会生活价值的真正美好。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公共生活的关注,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所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坚持主体间性,遵守交往原则。和传统的主客分离的认识论模式相比,主体间性更注重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与尊重。这一点与治理提倡的主体多元化不谋而合,二者都是强调主体与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强调各互动主体间的对话协商、沟通交流。因此,可以说,主体间性也是奉行的交往哲学,重视不同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交往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而这种实践更多的是交往实践。人类社会首先进行物质财富创造,并由此产生了物质交往的需要,进而受物质决定意识的影响产生了精神财富创造和精神交往的需求。而在交往过程中,这种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语言等符号形式无疑为交往活动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公共生活的秩序也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交往协调相互间的行为而得以确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交往,无交往则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切教育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要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要找寻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的理论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基于治理理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1]赵君.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4(3):122-125.

[3]罗海英.论政策科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J].教育学术月刊,2012(9):55-58.

[4]刘辉.治理的特征:谁的治理、何种治理[J].理论探讨,2011(6):12-15.

[5]吴林龙,王立仁.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2):106-111.

[6]夏庆波.论公共性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46-48.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dea of Governance

HUANG Xiang

(School of Marxism,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tim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pen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pts of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and other ideas advocated by the idea of governance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governa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2016-07-30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治理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15095)

黄 祥(1991-),男,安徽当涂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G641

A

1671-9247(2016)05-0105-03

猜你喜欢
对象规则主体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