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利益的评价及其诉求

2016-03-18 07:58宫晓虹
关键词:物质利益利益物质

宫晓虹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精神利益的评价及其诉求

宫晓虹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精神利益在人的利益体系中日益趋向主导地位,精神利益的实现要正当合理、健康文明和适度有序,同时兼顾处理好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意义与价值、劳动与享受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精神利益;评价标准;关系处理;目标诉求

利益问题是一个关涉个体和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人不仅有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同样还有精神需要和精神利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会愈来愈迫切,实际需要也越来越高。”[2]精神利益在人的利益体系中日益趋向主导地位。精神利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心理、情感、知识、伦理、审美和信仰等各个层面。精神利益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对自身精神需要的自我意识、自觉追求、自我满足和实现,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是物质利益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取之有道,即物质利益的获取方式是“有道”,即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能坑蒙拐骗,甚至违法犯罪。另一方面,用之有度,即物质利益的享用要“有度”,反对浪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物质利益是精神利益的基础和保障,精神需要的满足既与物质条件有关,又不完全依赖于物质条件,具有依靠精神自身而满足的独立性、自为性。比如,自尊心的满足未必需要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丰富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都是自尊心满足的重要条件。所以精神利益的存在形态不同于物质利益,它具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一、精神利益的评价标准

我们要树立以正当合理、健康文明为基本标准,以高层次、可持续性为目标诉求的精神利益观,从而实现精神利益的和谐发展、乐善共存和稳定持续。

(一)正当合理

正当合理是指精神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不能损害他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主要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与和谐性。正当合理的精神利益就是不自私。自私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恶”的否定性道德评价。精神自私是指为了自己的精神利益,不顾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同样属于“恶”的否定性道德评价。精神利益就是精神上的好处。具体来说精神自私是指在满足自己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如同情心、自尊心、荣誉感、崇高感等,在其过程中不顾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物质的和精神的)的思想或行为。由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在实际的道德评价中,即便没有产生损害他人的实际结果,只要确认动机是不顾或无视他人的,都可以评价为自私。有没有损人的后果仅仅是自私程度的问题。

但是由于精神需要、精神利益的个体差异性和模糊性,有很多在物质需要、物质利益层面显而易见的道德选择,如遇难相助,同情弱者等在精神需要、精神利益方面的评价方面就显得较为复杂,很可能会产生道德的负面价值,出现善恶同在的道德悖论。比如,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崇高感去帮助那些虽有困难,但明知他独立性、自尊心很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同情和帮助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伤害他人自尊(或其它利益)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不惜损害他人名誉(或其它利益)的人等等。精神自私和普通自私的区别主要不在于不顾及和不惜损害他人的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而是行为人的动机是为着满足自己的精神利益,而无视甚至伤害了他人的利益。

(二)健康文明

健康文明是指精神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内容是积极向上,不是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日益重视生活质量,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现在人们的休闲活动偏重于娱乐性休闲活动、体育性休闲活动,而艺术性休闲、知识性休闲和服务性休闲活动涉及还不够。现代休闲活动呈现偏重娱乐性、闲适性、感性化甚至低俗化,需要提升知识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服务性,提升休闲活动的精神层次。

消极低俗的精神需要一方面过分依赖物质消费甚至奢侈消费来满足身份认同和价值支持等精神需要;另一方面过分依赖物质感官的刺激和享受,追求一时痛快。例如吸毒,近几年来,媒体报道的明星吸毒案件时有发生,作为公众人物,追求物质感官的消极低俗的精神享受,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恶劣的负面效应。精神利益的价值属性提倡积极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方式,反对和抵制消极低俗的精神追求方式。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方式不否定人的物质追求,并且在物质利益日益满足的情况下,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实现自己的精神利益。人们一方面享受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和精神交往,满足各种情感需要;另一方面更注重精神层次的提高,寻求价值认同、理想信仰和意义诉求。消极低俗的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各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过分重视外在功利的评价标准,精神浮躁而缺乏信仰,缺乏敬畏之心。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引导人,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消除烦躁、焦虑和忧郁等不良情绪。引导人们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量力而行,不能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要注重内在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精神生产都有高尚和低俗之分,精神产品有真、善、美,同时也有假、丑、恶。因此,人的精神生产要有正确的方向,人对精神产品的享受和追求也要在健康文明的范围内进行。

(三)适度有序

适度有序是指精神利益的满足和实现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和底线,主要表现为个体是否充分感受到精神的自由,是否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精神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本质上是自由自主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异化或奴役的困境。例如精神上瘾在价值本质上就是遭遇异化和奴役,个体追求的精神对象反过来控制了个体自身。精神上瘾不是精神自由,其实质是一种精神不自由,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成为某种精神活动的奴役。例如,休闲活动过度影响精神利益的实现,网络成瘾造成主体精神缺失,沉醉消费文化造成主导精神虚弱,过度浏览信息造成理性精神缺失等。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另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达到了17.10%。[3]同时精神利益的满足不能损害自己的健康。过度节食减肥,就是为了审美的精神利益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不提倡的。

二、精神利益的关系处理

(一)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协调发展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协调发展,就是二者相互关照、和谐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前提,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精神动力。一方面,物质利益是人的基本利益,是精神利益实现的前提。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精神生活才可能丰富和充实。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协调发展,就是在物质利益实现的前提下,追求情感的愉悦,精神的充实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人的主导性需要和利益诉求逐渐由物质层次提升到精神层次。

另一方面,物质利益的实现与精神利益的实现具有不平衡性。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必然使人的精神感到快乐,物质生活的贫乏也并不必然使人感到痛苦,当今社会,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大有人在。人们的精神幸福感与物质生活的改善没有呈现同步提升的态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幸福满意度对物质的依赖将逐步减小,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利益的实现程度是人们幸福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繁荣精神文化及其产业,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利益。

(二)意义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精神利益的实现要注重关切意义和价值的统一。意义主要指主体的主观感受,主体所认定和追求的个体偏好和志趣。是否有意义主要来自主观自我的感受、选择和自我评定。而价值则是一个关系范畴,它体现的是客体的有用性满足主体的程度。如果客体的有用性与主体的需要吻合度越高,价值越大,反之价值越小。所以,价值不是也无法自发生成,它离不开他者、集体和社会的评价。

个人的存在感和意义感一方面来自自我塑造,个体的各种潜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来自可以影响他人,改变环境,被他人和社会所需要。而这两者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个体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和个体影响他人、改变环境,两者相互联系,同时进行同时发生。只有个体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多更好地影响他人、改变环境,才能被更多的人需要。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意味着自己影响他人、改变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范围的扩大。如果个体不注重自己的发展和提升,自身素质有限,仅仅是劳务性地服务他人、奉献他人,这种需要和影响难以持续,也很有局限性。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才能给他人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可持续性的需要和影响。与此同时,个体的存在感、意义感和被需要的感觉才能持续地存在,并不断地扩展,从而实现两个向度的增长,即满足范围的扩大和满足程度的提升。

精神利益的实现就要处理好意义与价值的关系,处理好主体偏好和客观需要的关系。作为对人生真谛的探寻,我们总是致力于找到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有意义的目标,但是“有意思”“有意义”并不等同于“有价值”,是否有价值还要经受集体和社会的评价和检验。树立理性的精神利益观就要找到意义与价值的平衡点。作为主体要不断地加强自我认知,不断地拓展学习,找寻自己感兴趣又有能力做好的目标,同时这个目标又是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从而实现感兴趣和有需要的统一。这样就容易更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工作、职业和事业将有机统一起来,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真正成为人的需要,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劳动与享受的共生共长

劳动作为人的基本实践方式,一方面是人的谋生手段,主体通过劳动获取自己的生活资料,用来维持和存续人的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手段意义的劳动。除了谋生的手段,劳动还具有目的价值。劳动作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生活乐趣,这是人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带给人尊严和幸福,从目的价值上,劳动具有享受性。劳动目的价值的享受性体现在,通过劳动,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实现自己。劳动的本质规定性彰显了劳动可以生产和创造财富,并且在这种劳动过程中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劳动与享受不是割裂和相区别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同时实现的。

三、精神利益的目标诉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从对人的依赖性,到对物的依赖性,再到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即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发展的未来方向,也为我们描述了人类高级发展阶段的图景。人从物化和异化劳动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和独立。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乐趣,人在个性和人格上获得了充分的独立和自由。主体的精神完全是自由、独立而自信的。人获得了充分的意志自由,不再在乎他人的评价,可以追随自己内心的愿望,发挥自己的潜能,设计安排自我的生活和发展。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有层次性的差别,有生存性精神利益、享受性精神利益和发展性精神利益的区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发展性精神利益的核心价值和终极关怀,也是精神利益的目标诉求。外役于物的新享乐主义和内困于心的价值虚无主义正是因为这一核心利益的缺失,从而使其对一切其它“利益”的追求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相背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赋予精神利益具有最大的利益共享性、包容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诉求体现了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融合,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意义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通过自由的活动将人类从自然力、社会关系和自身等方面的压力和束缚下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反对物统治人,反对客体支配主体。真正意义上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不断地从人的自发、人的自主发展为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在浅层次上来说首先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自觉地服从,而更深层次上则是自觉地遵从精神需要,实现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同步提高,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超越物欲,追求终极关怀。超越物欲、终极关怀是指精神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既要以丰富的物质生活作为基础和保障,同时又要超越物质生活;既要满足一般的休闲娱乐、求知、情感等需要,更要追求以意义诉求、价值关怀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实现主体自我的终极关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1.

[3]初永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8(21):2309-2311.

(责任编辑 文双全)

The Evaluation of Spiritual Interests and Its Appeals

GONG Xiao-hong

(School of Marxism,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Spiritual interests are increasingly dominant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he realization of spiritual interests should be reasonable, healthy and orderly,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interests and spiritual interests, meaning and value, and labor and enjoy,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piritual interests; evaluation standard; relationship handling; target appeal

2016-05-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精神利益研究及其启示(15YJC710013);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精神利益的现代性困境及其实现路径(AHSKQ2014D70)

宫晓虹( 1977-) ,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D648

A

1671-9247(2016)05-0006-03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利益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农村空心化及其次生问题的治理路径——以商洛市为例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