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东,俞锦超,费 湘
安徽 马鞍山 243002;3.安徽工业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信念
胡耀东1,俞锦超2,费 湘3
安徽 马鞍山 243002;3.安徽工业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信念有其特殊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其教师与本科生的特殊性以及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念有重要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应奠基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发展目的观,呼应于国家战略,立足于文化自信。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之类较为宏观、抽象的事物)的确认和信奉。[1]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一个内容固化的纯粹抽象物,而总是与教师知、情、意、行,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思想,或说就是教师知、情、意、行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必然受知、情、意、行实际变化的影响,并反作用于教师的知、情、意、行。处在不同具体情境、承担不同具体使命的教师,他们的知、情、意、行不同,其教育信念也就有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其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及相应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与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或应用型非本科院校教师,各自有“一定的教育事业”,也即有不同的教育实践,他们的基于各自“一定的教育事业”而产生的“理论及教育主张、原则”会有差异,尽管其终极意义上或许是一致的,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信念有其特殊性,它会深刻作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教师自身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一定的教育事业”,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事业,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按学生身心特点促进学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热爱应用型本科事业当是其教育信念的重要内涵。至于对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等的学习、理解、信奉,则会既涉及一般的教育理论及基本原则,又当涉及高等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及原则。鉴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更直接相关的理论并不很丰富,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除学习、思考已有理论、原则,更要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创新、完善相关理论。这既反映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欲确立教育信念面临一定的困境,也可说有所作为时就是其坚定自己教育信念的一种表现。
不同类型学校间教师并不能轻易自由流动的事实也说明,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各有其特殊性,而其差异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技能背景方面,还表现在其观念信念等心理、思想层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其教师的特殊性
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所论的“应用型本科”的理论基础可以溯自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尽管有学者认为,因为历史传统、区域特征等因素影响,我国大学都不同程度地混合存在学术型本科专业和应用型本科专业,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的恰当性有待商榷,[2]但是,就近期政策导向和实际变革动向看,一些本科院校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即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生将是大势所趋。于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事实存在以至于概念的恰当性也是必然。组织机构总是以人为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自然依赖于其教师。“应用型本科”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算是新概念,并对相关教师产生特别的影响。
对本科院校的教师而言,做“学术型”或“研究型”与“应用型”的区分,是新的变革,包括对院校和教师自身都是新变革,因为那不仅是对院校分类区别对待的事,更关系到教师的自我意识、社会角色的变化。教师身份的定语里,忽然多了“双师型”或“双能型”等新词,往往还关联到教师经济状况、岗位职责、社会责任、学术地位甚至于职业声望、社会地位,事关教师自身发展,自然与院校转型以及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在转型期内,势必因其波动、调适而复杂地对教育信念产生影响。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发展处于未成熟、未定型的转型期。在这场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引导的高等教育改革之前,较少有本科院校为现今意义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应用技术大学。在这一转型期,有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将由以前的非应用型或准应用型转型为真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会有一些专科院校升级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院校是否转型为应用型,不在于其名称是否更改,关键是内涵的符合。学科调整、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的变化等,固然重要,而教师观念与行动的适应性变革,则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言,如果教师抵触或不理解,也不会有效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但我们却不能否认他在以前的教育经历中是有教育信念、有教育成果的。不难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不是仅有一般的教育理念就足够的,而必须要教师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确立更具体的认知、观念乃至信念。这涉及一个新的群体,而不是少数几个人。这个新的群体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群体,而这个群体正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因其院校组织体系在转型变革中。这个群体的形成或分化过程也较为复杂,集中体现为其来源复杂——以往的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甚至在校企合作及“双师型”需求推动下,有工程师、会计师等非教师群体。实际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标签也是相对的,因为就具体个人而言,某位教师在担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同时,完全可能同时适合其他类型院校或其他组织的教学、科研或技术工作。但就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的时候而言,势必要求对特定的应用型教育目标、理念的认同。
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而言,除常规的学历、职称等条件,要求教师具备“一德三能”,即高尚师德,优秀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多元组成,即学校要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资深专家作为外聘教师——专家学者多提倡加强“内培”(有院校培养教师的工程设计实践能力)与“外引”结合,[3]以有效培养学生为应用技术人才,管理者主要论及“内培”的紧迫性,对“外引”讨论主要限于“引”,尚未充分论及如何有效地适合高等教育的“引”。这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群体教育信念坚定性与适应性的考验。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与其他学生对比看,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和高专学生相比,入学考试(高考)成绩不同,一般其考分介于这两类学生之间。若不是院校转型的变革,他们的目标(被院校或社会期望的)也未必是有本科学历的应用技术人才,从而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社会期望的培养目标明显有别——至少在目标表述上已有显著差异。然而,这种差异的意图不在于分层或分优劣,而在于分类,而且人才类别不同也不标识优劣成败。所以教师需要摆脱高考分数层次标签的影响而将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分出三六九等,以免歧视、轻视。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少数教师有意无意流露出歧视学生的态度。其中,既有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比其他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差的“妄自菲薄”型,也有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比高专中专学校学生优秀的“妄自尊大”型,这实际上根源于教师的不当的学生观乃至价值观中的平等观。这将会影响教师自身工作,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强化学生自傲或自卑的负面情绪。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正视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的特殊性,以平等、积极的观念或态度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现实特点、发展可能性,以形成和巩固平等、友善的价值观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获得健康发展。
教师认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等于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每一位学生只能按照“应用型”塑造或发展;仍要尊重学生各自的发展兴趣和意愿,并善于发现、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禀赋、特长及发展潜质,因材施教,做学生发展的有效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潘懋元先生等学者还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也可以培养少数研究型人才;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4]
正确而充分地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有利于教师树立和践行科学恰当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
(三)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
学校、社会(人才观、教学观)中经常会出现改革阻力或转型阻力。在一些高校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歧视应用型本科院校考生的现象屡见不鲜——据了解,多所所谓重点大学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拒招录二本、三本院校考生,或规定优先招录“985”、“211”高校考生,而被拒考生所在院校中,多数二本、三本院校正或即将正式加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行列。另外,各地高中每年高考“喜报”及社会对各高校的“排名”,无不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自我意识、工作心境,从而对教育观念、信念产生影响。
我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历来主要指专科、中职层次的教育。毋庸讳言,专科生、中职生一般是升学考试中的失利者,而部分本科院校从以往普通本科院校中分化出来而定性为“应用型”,似乎一下子降格了。实际上,以往本科院校没有如此分化时,很多本科毕业生后来的成才类型就是应用型或就是应用技术人员。现在国家明确提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更自觉地、有针对性地推动、引导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要对高等院校分类管理,但暂时没有在院校评估指标体系上作较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我国高校原来的评估体系几乎脱胎自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评估模式,虽然为各类高校做了一些调整,但仍然是偏重于学术评价。[4]甚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也受到传统学术性本科教育模式惯性的影响,认为“本科教育应该如此”,则必然妨碍教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反思;教师所面对的挑战是需要在旧式的教育框架中实现新型的使命,教师必须抗衡各种维持现状的力量。[5]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心理也会产生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平等、公正价值观深入人心,定型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可望是“多样”与“同质”的统一——所谓多样,主要指选拔途径多样、分数层次多样,不再只限某一特定分数段的高中毕业生,甚至非中学生也可以;所谓同质,指入校生在个人发展趋向上更明确以“应用型”为目标。
(一)应奠基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发展目的观
这一发展目的观本身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应是我们教育目的观的核心所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避免狭隘技术主义主导的法宝。教师应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要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而非单调的“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职业培训,而不是学校教育,[6]更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更何况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学生,完全有可能随其兴趣、特长的发展,走向非应用技术人才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是仅对促进学生发展而言,还应该内在地包含促进教师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教师宜将自身发展进程规划统一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统一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教育事业,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应呼应于国家战略
除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还应加强对国家战略的理解、认同及支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体现,也是适应引领新常态,服务和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紧迫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7]当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仅是着眼于教育领域内部的问题,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一上手就能较快适应工作的,在美国占80%,在印度占25%,而在中国只有10%;国家的教育发展要形成一种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科学的分层分类。于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优化整体结构,即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科学分层分类,尤其要办好培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8]理解了学校、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则可加深对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教师自己工作的价值认识。这是达成应用型本科教育具体目标的必然要求。反之,如果教师不了解或不理解国家战略,甚至抵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则难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其实际工作将会不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应立足于文化自信
教育原可视作文化的内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乃是中国文化发展内容之重要部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参考借鉴、取长补短,无可厚非,但要防止妄自菲薄、过于崇尚外国经验。比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但其做法未必值得我们照抄。国际教育交流,是为了相互借鉴、理解,并不是要无原则地消解差异、相互同化。当代中国教师的教育信念,必须奠基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自然而然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质,必须统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绝非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体现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这是理解、认同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以及院校目标的价值标准前提,也应当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基本思想素质。舍此,则易于陷入对教育信念的抽象、虚化或变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办好中国一流大学问题时指出,必须有中国特色,同时他也提出,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9]其实,要办好中国当今应用型本科教育也需要这样。
[1]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85.
[2]王钢,曹如军.应用型本科的若干认识辨析[J].教育评论,2013(6):15-17.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2014(2):66-70.
[4]赵文青.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潘懋元先生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9.
[5]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94.
[6]张金英.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人[N].光明日报,2015-09-15(4).
[7]唐景莉.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访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4-13.
[8]闵维方.“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92-104.
[9]陶西平,顾海良,等.《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七人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2):1-13.
(责任编辑 文双全)
On the Educational Belief of Teache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U Yao-dong1, YU Jin-chao2, FEI Xiang3
(1. The Office of TeachingAffairs, Hohai University Wentian Collage, Ma’anshan 243031, Anhui, China;2.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3.Graduate School,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of teach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are special.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ir teachers and undergraduates, traditional ideas, social opinion and so on all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of teachers in such institutions.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of teach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as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to promote people’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echo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teachers; educational beliefs
2016-06-3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WT2015sk001)
胡耀东(1974-),男,安徽怀远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教务部讲师,硕士。
G645
A
1671-9247(2016)05-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