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研究

2016-03-18 02:38:44
关键词:理工科素质教育音乐

闫 妮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研究

闫 妮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音乐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由于有些理工科高校对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音乐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不足,导致在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质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又要在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意义;问题;对策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与传统的以应试为目标的音乐教育相比,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鉴赏,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审美倾向和音乐潜能的培养,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近年来,音乐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内容,然而,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未得到理论界的深入研究和讨论。有鉴于此,本文拟以理工科高校为例,仅就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问题和对策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首先,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我国老一代艺术家贺绿汀先生曾经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素质教育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一方面是因为音乐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艺术历来都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音乐作为一种世界上最为普遍的表情艺术和 “人类情感交流的世界语”,一切具有进步倾向的音乐都有着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的“命运主题”就充满了与命运奋起抗争、不向命运屈服的远大理想;他的“欢乐颂主题”更是体现和宣扬了和平、博爱、自由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音乐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从而有别于思想品德类的政治课的灌输方式。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他们接受音乐的能力和方法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像传统的政治课那样灌输,也不会是传统的“以技入道”的教育。音乐素质教育更注重寓教于乐,利用音乐教育的形象性,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由简单的旋律线条到多声部的织体以及各种声乐和器乐表演,引导大学生们体味《国际歌》的庄严、《春江花月夜》的典雅、《步步高》的乐观以及《命运》中的抗争,等等。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洗礼和升华。

其次,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理工科大学生理应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然而,我国理工科大学却普遍存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破解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之困?一个重要的解决之道就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音乐素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儿,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爱因斯坦也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的源泉。” 事实上,音乐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仅以音乐欣赏为例,它至少可以使理工科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负荷中得到轻松和愉悦,从而有利于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恢复和提高。进一步说,音乐艺术本身是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创造力的,音乐实践的诸多环节和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大学生们正是通过其听觉感受和联觉体验,拓展了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养成了创造性思维习惯。

再次,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素质教育完善了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育了他们的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受专业性质和培养模式的局限,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专业学习中难以获得的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等方面的知识,而且通过优美高尚、水乳交融的音乐艺术的熏陶,能够起到育德、启志的作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和良好的人文关怀。二是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音乐素质教育丰富了理工科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音乐不失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一种最佳的调剂手段,经常从事音乐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和抑制个人的不良欲望和浮躁情绪,进而达到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优美健康的旋律不仅给那些理工科大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提供了栖身之所,而且潜移默化之中也使他们多了一份乐观、开朗、宽容和豁达。科学研究表明,音乐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是某些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心理压力大,心理疾患频发的现状,更加凸显了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价值。

二、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高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素质教育也在很多理工科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特别是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把《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限选课。同时规定了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需在艺术类限选课中取得2个以上学分才能毕业。《方案》极大地促进了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根据部分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和笔者对部分理工科高校的调研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把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各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情况极不平衡,学生的音乐素质差异较大。理工科高校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往往差强人意,甚至一些理工科高校从未给学生开设过音乐类课程。理工科高校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也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仅有2.9%的学生学习过基本的乐理知识,只有21.6%的学生识简谱,4.9%的学生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有16.1%的学生没有听过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18.0%没有听过《广陵散》。82.0%的学生表示喜欢通俗歌曲,10.5%的学生表示喜欢传统民歌,只有7.5%的学生表示喜欢高雅音乐 。此外,学生之间音乐素质的差异也比较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女生在音乐素质方面要强于男生,例如,老师在安排学生练习合唱的过程中发现,女生的声音高度和音准明显优于男生;另外,来自城市的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例如,在基础歌唱过程中,来自农村的学生的音准较差,而在乐理知识方面的差距也是特别明显的。

第二,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单一或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多数理工科高校的音乐素质课程仅限于音乐欣赏类,有的叫《经典名曲鉴赏》,既没有音乐基本理论的内容,也没有课外音乐实践的安排,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音乐学习心理和音乐实践能力的综合考量。另外,理工科高校的音乐素质课往往都是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而不是根据音乐素质教育的自身规律和要求设置,是会拉二胡的开设二胡班,会弹钢琴开设钢琴课,因人设课的情况十分普遍。二是重灌输轻互动、重理论轻实践、重典型轻普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目前,很多理工科高校的所谓音乐素质课程,实际上不过就是音乐名曲鉴赏而已,最欠缺的是乐理知识和音乐实践。即便是仅有的音乐欣赏课,教师们也仍然沿用传统的讲解方式,课堂教学仍然以满堂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呈现出只有学生被动接受的消极局面,因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如此,课外的情况更不乐观。很多学生在上完音乐欣赏课后,更本没有多少音乐实践的机会,仅有的一点音乐欣赏课,确实还谈不上音乐素质的提升。不可否认,近年来也有些理工科高校建立了一些文艺团体,也不乏一些演出活动,但这些往往成了学校的面子工程,其中的骨干分子往往是一些艺术特长生。这样的乐团的演出活动虽然也能为学校取得不错的成绩和荣誉,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却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为代价的,并不能促进大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的普遍提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由来已久的。就理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

其一,学校对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毋庸讳言,不少理工科高校长期存在重理工轻人文、重科技轻艺术的现象。2006年《方案》颁布以后,理工科高校基本上都会将音乐教育安排为各个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尽管这种选修课课程安排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但是,由于学校未能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压力的干扰,其教育活动就会走样,更遑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这种情况下,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一年级的学生课程安排紧张,无暇选修;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程压力大难以选择;毕业班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顾不上选修,等等),削弱甚至取消音乐教育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理工科高校直接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往往也没有认识到音乐素质教育的本质,教师更多地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个人偏好组织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倾向的培养。

其二,理工科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专业的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始终是制约理工科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原因。目前在岗从事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多都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有些学校师资不仅质量不高,而且数量也严重不足,甚至连基本的音乐欣赏课也达不到全覆盖。以某理工科高校为例,其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仅有的五位教师能够从事音乐素质教育,却要承担全校每届五千多名本科生的音乐鉴赏类课程的教学任务,至于具体课程的开设又基本上以教师的特长为依据,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由于师资短缺,所以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无力从事除音乐欣赏课以外的课程教学,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指导。

其三,理工科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一般而言,理工科高校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至少在理论层面是有所认可的,2006年《方案》颁布以后,音乐素质教育本应该成为各个高校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真正把音乐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高校还是很少的。事实上,很多理工科高校并没有关于《方案》的具体落实制度,甚至没有将其纳入基本的教学制度,更不要说在人事、分配、奖励等配套制度方面加以体现了。由于制度保障不够,所以不仅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同一个学校不同时期的差异也很大。音乐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往往取决于校领导的主观偏好,相关领导的变动或者领导注意力的转移都会对这项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改善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策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如前所述,音乐素质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理工科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创新战略时就应该将音乐素质教育考虑在内,并且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乃至课程体系中加以体现。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制度的配套和保障。例如,在人事制度方面,鉴于理工科高校引进音乐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在师资引进的规格(诸如学历、职称、身份等)、师资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应该做出一些弹性规定,以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需要;在分配制度方面,要对从事音乐素质教育的人员的业绩考核、酬金的计算,比照理工类专业教师作出合情合理的规定,以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在资源配置方面,学校应根据财力状况,尽可能解决音乐教育设施资源不足的问题,并将音乐素质教育的经费列入学校的年度预算,以保障音乐素质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二,创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立课程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为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高校所接受。很多理工科高校已经摒弃了单纯追求专业技术素养的传统理念,转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就包含学生的音乐素质。例如上海大学提出的“培养一批终生热爱音乐、有高尚艺术情趣和修养的、引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值得理工科高校学习和借鉴。要把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设立合理的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所谓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是既要考虑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又要考虑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考虑,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以及必要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从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由于他们当中的多数已经错过了音乐学习的最佳年龄,所以要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专业音乐理论与技巧,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作品鉴赏和音乐艺术实践三个部分。建议大学一年级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必修课;大学二年级开设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如“电脑音乐制作”、“影视音乐赏析”等。

第三,重视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一是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传统的课程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定学”,也就是教学计划中有什么课,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可以将校内外的音乐资源整合起来,定期举办音乐会,并把音乐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形式。如果音乐会场次数量比较多,并且鼓励学生免费旁听,这就意味着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二是把专业讲解与专业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好与快乐。讲解与表演的结合可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构成旋律的内在音乐元素与结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象的音乐旋律的理解上,从而对音乐理论产生兴趣。三是鼓励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进行体验式学习。在课余时间,应鼓励学生参加艺术类社团的活动和各类艺术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类音乐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参加艺术活动或者观赏音乐会的总结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学校应该允许教师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

[1]杨桂青,张树伟.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N].中国教育报,2009-12-22(4).

[2]爱因斯坦.论科学[C]//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84.

[3]赵鑫.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调查与分析[J].教改探索,2015(12):79.

[4]卿扬.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创新课程模式改革[J].黄河之声,2015(9):36.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Music Quality Education in Science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 Ni

(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It is considered that music quality education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enhanc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ideology and morality but also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good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som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lack of knowledge on music quality education, the shortage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the insuffici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 systems lead to, in aspects of students, such issues as the music attainment and mus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make th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mus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make continuously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ic quality education; meaning; issue; countermeasure

2016-05-09

安徽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QS201413)

闫 妮(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G642.3

A

1671-9247(2016)06-0105-03

猜你喜欢
理工科素质教育音乐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物理与工程(2010年2期)2010-03-25 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