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红 王列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市某中学为例
温建红王列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实施,通过对兰州市某中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比较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获得了发展。但还存在如小组成员参与不均衡、教师课堂生成不足、学案中的题量普遍过多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很多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探索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其中,以学习山东杜郎口、江苏东庐中学等以“学案导学”开展教学的较多。尽管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学校提出了自己有特色的名称,如教学案分组教学模式、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等等,但其核心都是围绕学案来组织教学,因此,总体都可以看作是“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在实施中往往伴随着分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它要求每个小组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显得不是很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在受到一部分教师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一部分教师的质疑,甚至有的学校在运用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以前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能持续有效的推进,有必要对其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研究对象
选取兰州市某中学作为研究对象,这所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独立初中,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校在小升初实行对口划拨招生政策后,初中生源质量在所在区处于下游水平,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有三年。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法。对初中三个年级各学科30位教师和15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收回问卷运用SPSS软件做了统计。对学校管理者、主要学科5位教师以及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对一位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连续跟踪听课一周并同步录像,对课堂观察情况做了详细记录。
(一)教师和学生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种教学模式的推行和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理念的认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一个较为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教学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中;另外,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态度,也直接影响教学模式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表1是教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的统计表,表2是学生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态度的统计表。图1是学生喜欢几种教学方式的比例。
表1 教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
表2 学生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
图1 学生喜欢几种教学方式的比例
表1和表2表明,有80%的教师能完全或较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有70%的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到,在几种教学方式中,喜欢“学案导学”的学生占到40%,排第一,其次是自主学习,占39%,最后是讲授式,占21%。这都说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反应良好,相对来说不交认可。
(二)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处理情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重点围绕学案来展开。在学案中,学习目标处于最显著的位置,从课堂观察来看,不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表3是教师处理学习目标方式的统计表。
表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学习目标”的方式
从表3来看,有53.3%的教师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来,课后再强调一下;20%的教师是让学生课前自己看一下就行了,还有16.7%的教师是让学生课前在黑板上抄一遍,读一遍,还有6.7%的教师是略过不管,直接进入内容。尽管这里“上课一开始提出来,课后再强调”的教师占一半以上,但从课堂观察来看,多数的处理方式都是由某一组学生课前将学习目标抄写在黑板上,上课后再由一位同学将其读一遍,或带领大家读一遍。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应发挥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是否真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得而知。
(三)学案的检查与处理情况
在学案中,“课前部分”占很大的份量,有的是复习知识,有的是预习新课。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视,对于学生提前对学案的完成情况,教师是如何检查和处理的呢?表4是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统计。
表4 教师对学案检查和处理情况
从表4来看,有36.7%的教师是让组长检查,33.3%的教师能在课前全部批阅,有20%的教师进行抽查,10%的教师不做检查,课堂上直接让展示。总体来看,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学案能做到全部批阅。
(四)学生的参与情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堂观察来看,每节课上小组内积极发言的常常是较为固定的几个学生,这些学生多是组长,不同小组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不是很均衡。另外,当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展示时,本组成员或其他小组成员多表现出与己无关的样子,这使得小组学习中的交流与分享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及时从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分式评价,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当有同学回答完问题或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都会让记分的同学到黑板的评价表中打上分数,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表5是教师采取不同评价方式的统计。
表5 小组展示后教师的评价方式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评价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学生在评价其他小组的展示时,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往往不能准确和很好的指出,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一)学生的学习成绩略有提高
一种教学模式能否有效推进,与学生和家长对其评价密切相关。实行这种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如何,这始终是教师担心的问题,也是很多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原因。很多老师看来,不管实行什么教学模式,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成绩来检验,这是硬性指标。表6是教师和学生对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看法的统计。
表6 教师和学生对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看法
从表6来看,教师和学生对这一问题看法不尽一致。认为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成绩明显提高的教师占10%,学生占26.1%;认为成绩略有提高的教师占76.7%,学生占48.4%;认为成绩保持不变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占10%和22.3%,认为成绩下降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一样,均占3.3%左右。但总体来看,认为成绩“明显提高和略有提高”的教师为86.7%,学生占74.5%,均为大多数。对于教师和学生认识上的差异,一位数学教师在访谈中说出了其中的原由,“学生成绩整体上确实有进步,但不同学生之间还是有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来说,成绩提高比较显著,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就不太明显”。
(二)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更大的变化表现在能力方面。一位数学教师在访谈中说到:“在学校没有实施‘学案导学’模式前,课堂教学基本全是讲授式,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底子差,听讲习惯差,上课时睡觉的很多。而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被分散到了各个小组,教师能走到各个小组中去,对学生的关注面比以前宽了,而且每个人有了较为明确的任务,与以前相比,上课睡觉的学生几乎没有了,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位语文教师也谈了自己的感受,“在一开始实施‘学案导学’模式时,在展示时,学生总是放不开,不敢讲,有的也讲不清楚。经过一个阶段时间的学习,再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敢上黑板,并给大家讲解,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了,他们的胆量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学生‘写’和‘讲’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我们的学生升到高中后,如果竞选学生会干部,一定会有很大的优势。”当问到为什么时,他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自我展示的勇气,这是其他教学方式没法达到的。如果长期坚持做下去,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一定会有好处”。
(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无论是学案的编写,还是课堂的组织,对教师的基本功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每一位教师都充满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促进专业成长。在实际教学中,学案的编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单靠一个教师很难完成,教师之间既需要分工又需要合作,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还需要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研讨,这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案中“反思”模块的设置,不仅针对学生,对教师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调查显示,有70%的教师能做到一课一反思,30%的教师能做到一章一反思。对此,一位语文教师深有体会,“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自己就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在不断探索中改进。最开始自己评价中没有听、说方面的内容,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进,自己越来越意识到听、说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便在评价表中单独增加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发现效果很好。”很多教师正是像这位教师一样,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的反思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一)小组成员参与不均衡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很多学习任务是分小组完成,从连续的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内表现积极主动、而且发言质量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一些学习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相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参与进来。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能很好地配合,个别人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像这位学生说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动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优势,长期下去,那些不会讲、不想讲、或不敢讲的人就会产生依赖心理,逃避学习责任,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级分化现象的发生。
(二)教师课堂灵活生成不足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学案。对学生而言,学案是引导其自主学习的载体;对教师而言,学案是其教学的蓝本,有的学校把学案与教案合二为一。然而,学案毕竟是一种预案,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常常被学案捆住了手脚,教学过程略显呆板生硬,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灵活生成不足。如有教师提出,“学案模板化,形式僵化单一,对于不同课型,应该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学案,如复习课,还有语文中的作文课,都可以探索不同的形式”。另外,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引导和调控。如一节数学课上,教师没有规定一个小组的展示时间,结果一个小组的展示就用去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教师也不去打断,导致其他几个小组没有展示时间。
(三)学案中的题量普遍过多
学案主要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很多教师将其当作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辅资料。通过课堂观察,多数教师准备的学案内容都比较丰富,但课堂上常常因种种原因却不能按计划完成,只有26.7%的教师认为他每节课都能完成学案中的内容。这就导致教师将不能完成的学案内容布置为课外作业,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很多都反映学案中题量偏多,有的题目太难,课外作业过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不会做又完不成学案的学生,只好在第二天早上通过抄袭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一)强化小组管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小组是学习的主要单位,教师由以前的关注全班到关注每一个小组,关注的重点和数量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当小组建起来后,教师要强化小组内部的自我管理,通过明确分工,角色互换等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如有学生提出:“六人一组感到较为吵闹,使组内爱说闲话的人更为方便。”如果教师发现这种情景,完全可以随时调整小组人员构成,改为五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佳。其次,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可以采用任务切割的办法,让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任务,小组内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切割本组任务,让每个人都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至于产生依赖或“搭车”的现象。第三,展示环节要强调分享与交流,让没做这项内容的小组也能分享到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激励他们多讲。为了制约有些学生混在小组一直不讲,也可以建立组内人员轮流展示的制度。第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质疑的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展示技巧。最后,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手中评价的分数,将小组团结合作情况作为一个指标,给那些上课不参与学习活动,爱说闲话的个人或小组进行适当的扣分,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精心编写学案,让其真正引导学生学习
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不应异化成训练应试的习题集。为此,教师对于学案必须精心编写,做到责任到人,集体研讨。在第二轮使用学案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调整和修订相关内容,充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而不是一成不变。要做到这一点,每节课上完后,教师应认真反思,做好记录,在下一轮教学中整合同类型问题,去掉重复性题目,减少题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体验、感悟、内化知识和方法的时间,而不要让学生在大量重复、机械性问题的训练中失去学习的乐趣。
(三)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创新运用教学模式
一个教学模式在一开始会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或套路,但随着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在掌握其精神实质和一般要求的情况下,活学活用,创新教学思路,在大框架统一的基础上展现个性,灵活处理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如教师的个性可以体现在对学案中有些问题的取舍、对学生个性化的点评和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而不是让一个生动的课堂被人为肢解与分离为几个部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于学生的展示,更要实实在在,不能只看形式,不注重实效。正如一位学校管理人员在访谈中说到的,“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发挥其学科特色和人格魅力,创新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岗.我国学案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4]周云华.对教学案的新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0).
[5]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6]施元中.谈“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7]何绍军,朱宸材.谈“学案导学,合作助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5,(3).
[8]黄家卫.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3).
[9]王生明,孔庆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
责任编辑:苏一星
文字校对:中伟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合作学习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编号:G1A117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39-(2016)01-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