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1)
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鄂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1)
摘要:探究了当前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呈现的四大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紧缺的专业;二是引导已经形成优势且最适合中职学校开办的专业稳定发展;三是禁止和限制与北京城市定位不符的专业;四是改造升级“面临转型”的专业。
关键词: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面向三次产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领域,专业设置必须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本文在分析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并提出专业调整相关建议。
(一)专业门类涵盖齐全
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共划分为18大类。从北京市教委2011—101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北京市中职教育专业涵盖门类齐全,开办的专业涵盖三次产业,涉及全部18个大类专业。这说明,北京市中职教育能够为北京市经济各行各业提供中等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中职专业不但对财经、旅游、文化艺术、信息技术等一些大众化的专业设置率比较高,对于目前市场需求不大但对国民经济而言起基础性作用的农林牧渔类专业也有所涉及。这表明北京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既能兼顾就业市场的需求,也能保证传统基础产业的良好发展。目前北京市中职教育专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改革,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专业门类较为齐全,专业大类之间数量比例关系相对合理的宏观结构。
但必须指出的是,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布点虽然相对稳定,实际招生数量在2013年却波动很大,中职学校招生总数从2012年的32 627人急剧下降到2013年的23 663人。招生比例的大幅缩减与当年针对外地生源的招生紧缩政策有关。
(二)五个“主体”专业大类
201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346个专业点。其中,专业布点数超过30个专业大类,分别是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专业布点数分别为33、35、42、39和43个(见下页表2),占布点专业总数比例均在9%以上,尤其是信息技术类和文化艺术类专业高达12%以上。这五个专业大类比例合计为55.49%,专业布点数目占18个专业大类的一半以上,说明北京市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基本形成了以五大类专业为主体的局面。在五个专业大类中,除加工制造类外,其余四个均为三产类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目前基本已经完成向服务类专业转型),基本符合北京市提出的“做大三产”这一总的发展战略方针。
表1 201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招生与专业布点统计表
从具体专业来看,以2012年为例,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学前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9个专业在全市的专业布点均超过15个,总计175个,占专业点总数的30.54%。可以说,这9个专业是政府主导积极“做大”的专业,对应的专业大类包括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教育类和旅游服务类。除加工制造类外,其他专业全部面向现代服务业。
表2 2013年北京市中职专业点数最多的五个专业大类表
北京市中职教育形成五大主体专业大类局面,反映了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于一身,政府充分利用在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食品服装、旅游保健、医疗卫生、财经商贸等相关产业,以促进北京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北京市经济转型发展对财经商贸、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需求巨大,北京市正在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做积极引导,增大相关专业布点,同时加大相关专业师资、设备、资金等扶持力度。北京市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经过大规模调整,专业结构已经实现了“去重化、工业化”,主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三)四个“最具规模”专业大类
所谓规模化专业,是指某一专业招生规模与其专业设置相比较占有较大的比重。北京市中职教育从产业经济的实际需求出发,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化专业。从2011—2013年的招生数据看,北京市中职专业规模化程度排名前四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能源与新能源类、医药卫生类、教育类、加工制造类,这四个专业大类在2011—2013年三年间专业规模的平均程度分别为735.17、159.16、134.10和128.59(见表3)。
表3 2011—201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招生结构与专业规模统计表
其中,专业设置规模化程度最高的专业是能源与新能源类,但专业设置比例仅为0.29%。说明该专业当前还没有得到广泛扶持和倡导,但少数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已经将该专业办出了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同时,该专业社会吸引力较大,就业前景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专业规模化程度排名第二的是医药卫生类专业。2013年,医药卫生类专业设置比例为4.91%,招生比例高达9.86%,也是北京市招生比例较高的专业,2011—2013年期间的规模化程度分别高达191.4、148.78和137.29。
教育类专业的专业规模化程度排名第三,2011—2013年专业规模化程度平均值为134.10。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在中职教育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与近几年北京市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劳动力市场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猛增,同时学生和家长对该专业今后的就业环境与就业前景又比较认可。但从三年的数据看,该专业大类的专业规模程度在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198.44急剧下滑到2013年的71.44,说明该专业招生在逐渐紧缩。
专业规模化程度排名第四位的是加工制造类专业。2011—2013年期间该大类专业的规模化程度分别为155.85、107.79和122.12。2013年,该大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比例接近10%,招生比例高达17.03%,成为2013年北京市中职招生比例最高的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加工制造类专业的规模化程度和专业设置比例同时具有显著优势。
(四)六个“未发展”专业大类
从2013年北京市中职专业设置比例数据可以看出(见表1),专业设置比例最低的六个专业大类分别是: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司法服务类、休闲保健类和轻纺食品类,专业设置比例分别为0.29%、0.29%、0.87%、1.45%、2.31%和2.6%。
对这六类专业深入分析,可以将它们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类是不被学生和家长看好的专业,如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专业设置比例和招生比例都很低。另一类是应当发展而目前尚未发展起来、但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的专业,如司法服务类、休闲保健类专业,专业布点数量均不足总数的3%,招生比例均低于2%,但专业的规模化程度高达97以上。针对这类专业,政府应扩大专业设置比例,增大专业扶持力度。还有一类是应当发展而目前尚未发展起来、但社会认可程度普遍不高的专业,如能源与新能源类、资源环境类,专业设置偏低,均为0.29%,招生比例也偏低,分别为4.56%和0.13%。针对这两类专业,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扩大专业设置整体规模,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应加大该类专业的招生宣传力度,提高这类专业的吸引力。
(一)专业设置的整体适应性分析
近年来,北京市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2013年产业结构比例达到0.83:22.32:76.85,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表现突出。从北京市中职专业设置来看,以2013年为例,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办的346个专业点中,面向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仅为13个,专业设置比例为3.76%,招生数量占比1.79%;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布点总数为49个,专业设置比例为14.16%,招生数量占比25.04%;面向第三产业的教育、司法服务、财经商贸、医药卫生、休闲保健、文化艺术等12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数为284个,专业设置比例为82.09%,招生数量占比73.17%(具体见表4)。
表4 2011—2013年北京市产业、就业结构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招生结构统计表
综合比较北京市产业结构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结构,可以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基本适应,具有典型的产业结构特征,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能够基本体现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二)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2011—2013年,北京市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例基本保持在0.83%~0.8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5.5%降至4.8%;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3.8%不变,招生人数比例由0.92%升至1.79%。可以看出,与产业结构相比,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在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偏高,远高于产值比例0.83%,而相应的招生比例却远低于实际从业人员比例。现阶段,北京市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向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转变。未来在京津冀一体化绿色经济模式的倡导下,北京将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型都市农业,如会展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而目前北京市中职学校的农林类专业还较为传统,如园林技术、园林绿化等。
(三)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2011—2013年,受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北京市第二产业与相应从业人员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市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由23.09%下降至22.32%,相应从业人员比例由20.5%下降至18.5%。而从中职学校的招生结构可以明显看出,受2013年限制外来生源的影响,第二产业招生比例大幅提升,由2012年的14.68%急剧上升至2013年的25.04%(见表5),第二产业招生比例的大幅提升主要由于三产类专业招生比例大幅下滑带来的影响。将专业招生比例与从业人员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在实施招生紧缩政策之前,二产类专业招生明显不足,招生规模与劳动力市场中从业人员比例不相匹配。而2013年实施招生新政策以后,招生比例结构比从业人员比例结构略高出3.6个百分点。按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北京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以及“总部经济”发展特征,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制造业,将重点集聚技术的研发、终试、推广,汽车、医药、电子等现代生产型产业将向服务型转变。同时,大力发展节能能源与新能源等环保产业,控制石油加工等资源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目前,北京市中职教育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比例虽整体偏低,比例结构基本在14%左右,与产业结构相差近8个百分点,但对照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市产业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目前北京市中职教育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专业设置基本合理。
第二产业的行业划分为工业与建筑业两类。为比较北京市第二产业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本文将专业设置中的能源与新能源类、加工制造类、资源环境类和石油化工类专业与工业相对应,将土木水利类与建筑类相对应来进行分析。
表5 2011—2013年北京市第二产业中职专业、招生结构与产业、从业结构统计表
从内部来看,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有五个,分别是加工制造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和土木水利类。其中,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与招生比例都最高,2013年数据分别为9.54%和17.03%,较其他二产类专业具有显著优势。资源环境类专业是2013年北京市新开设专业,目前专业设置比例和招生比例都偏小,分别为0.29% 和0.13%。从北京市绿色经济的发展定位来看,资源环境作为新兴产业,将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发展,该类专业势必成为北京市中职教育未来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2013年,能源与新能源类专业设置比例仅为0.29%,但其专业规模化程度却高达1 080。这一方面说明北京市教育主管机构根据首都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能源与新能源类专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学校的能源与新能源类专业已经形成显著规模优势,学生和家长意识到能源与新能源的重要性,看好该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土木水利类专业设置比例和招生比例虽不高,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专业设置比例上升近1个百分点,招生比例也增长了近一倍,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北京市城市建设的需要。
(四)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适应性分析
2011—201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均在76%~77%之间,而专业设置要高于产业比例6个百分点左右。总体说来,北京市中职三产类专业的设置比例略高,基本符合北京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做大三产”的基本方针政策。
从招生规模来看,2011—201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三产的招生人数由28 914人降至17 315人,所占比例由82.38%降至73.17%,降低近10个百分点。降低的主要原因是2013年北京市实施针对外地生源的限制招生政策,该政策主要面向北京市区县管辖下的职业高中,而长期以来职业高中所办专业大部分为服务类专业。在2013年实行紧缩政策后,三产类专业招生比例比从业人员比例低近3.5个百分点。
围绕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北京市新的城市战略定位,“服务经济”成为北京最关键的发展主题。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信息技术产业将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相关中职专业设置的分析中发现,2013年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比例和招生比例分别为11.27%和9.28%。而与财经商贸类相对应的产业是金融类服务类产业,2013年北京金融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4.47%,从业人员占全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2%(见表6)。因此,从与产业结构相比较中发现,北京市中职学校在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与产业结构比例差异不大,但专业招生比例明显偏高。
2013年信息技术专业大类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占全部专业比重分别为12.14%和9.96%。与信息技术专业大类相对应的产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13年生产总值占全部产业生产总值的8.97%,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09%。因此,通过对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北京市中职学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大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比例偏高,而招生比例基本与从业人员结构相适应。
此外,三产类专业中的教育、医药卫生、文化艺术类专业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上都较高。随着北京教科文卫体等领域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此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将不断加大。
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为适应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市产业经济新的定位与发展趋势,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积极调整。
表6 2011—201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与从业人员结构统计表
一是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紧缺”专业。结合首都产业发展的最新定位,北京市中职学校应大力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电子信息网络等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针对这些专业,北京市政府通过以加大财政投入为主的手段帮助中职学校重点建设这些专业。
二是引导部分“已经形成优势”和“最适合”中职学校开办的专业稳定发展。目前,北京市中职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专业,例如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教育类、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类等专业,专业设置比例和招生比例都具有显著优势,是北京市中职学校一直以来重点发展的专业。另外,还有一部分专业,虽不是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发展急需的那些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专业,但却是今后北京市产业发展配套服务支撑体系中所必须有的服务行业,如休闲保健、旅游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等等。这些产业恰恰是最适合中职毕业生就业,也是最适合中职开办的专业。政府应积极发展这些“已经形成优势”和“最适合”中职发展的专业,做强这些优势服务专业,突出该类专业的高端化特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是禁止和限制部分“与北京城市定位不符”的专业。2014年7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目录中分“禁止”和“限制”两类管理措施。其中,禁止性是指该行业不允许新增投资项目或新设立市场主体,主要是一些明显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行业;限制性是指对一些行业做出区域限制、规模限制和产业环节、工艺及产品限制,主要考虑从北京市现阶段发展实际出发有区别地加以限制。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来开设专业。因此,政府决策部门应严格禁止新增开办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相关的专业,如土木建筑类、物流运输类专业,为未来应重点发展的专业腾出发展空间。对部分已经开办这类专业的学校,应减少对该类专业的财政投入。另外,对一些《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中已经做出区域限制和产业环节限制的行业,其相应的专业也要有区别地加以限制。例如,生产制造类、服装加工类等专业,如果其专业定位在培养产品的生产加工方面(非产品设计、营销、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应限制其发展。四是改造升级部分“面临转型”的专业。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市大部分一产、二产都将面临转型,因此,要办好与产业相对接的专业,专业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例如,农林类专业应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并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汽车、医药、电子等生产制造类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应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另外,除了一二产业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第三产业也将进行升级和发展。如传统的低端服务逐渐向高端商务服务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逐渐向电子商务服务方向发展,金融服务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因此,三产类的专业,如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与电子商务相互渗透融合必将成为专业发展的趋势;同时,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饭店服务、美容美发服务等传统服务类专业建设的质量;旅游服务类专业向高端商务服务转型发展等等。通过改造升级这些专业,提高专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方毅.首都功能疏解:剑指京津冀一体化[EB/OL]. (2014-10-12).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0_ 94900.html.
[2]曾宪植.打破思维定式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J].求知,2014(9):23-25.
[3]梁燕,曹晔.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8.
(责任编辑:杨在良)
Adaptability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 Tian
(Research Centr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by analyzing the new era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Beij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upport "shortage" professiona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further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s, which have formed professional advantage and are s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prohibit and restrict part of the profession,which are not in conformity with Beijing city location; to upgrade the professionals facing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Beijing;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settings;industrial development;adaptability
基金项目:2014年北京市教委财政委托项目“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监测评价”(项目编号: 1201121405101)
作者简介:鄂甜(1980—),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