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摘要】本文以《莫泊桑拜师》一文的教学重建,阐述如何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即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在正确解读文本中选准语用点,确立好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准确选择本课教学逻辑;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引进本课拓展资源。
【关键词】语用读写结合言语智能
一、 准确选择教学逻辑
我们精心安排这样三个教学板块:(a)复习导入,回顾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莫泊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拜师的?(b)理解对话,感悟表达——围绕“福楼拜分别是怎样指导莫泊桑的?”这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句以及批注的方法了解福楼拜三次指导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在感悟福楼拜人物形象的同时,习得观察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c)总结收获,迁移运用——用福楼拜老师指导莫泊桑观察细节的方法仔细观察同学们早晨上学时的情景,再细致地描摹出来。这样的流程设计,保证本课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既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也体现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读写结合”规律,更彰显整体关联式处理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二、 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学生的言语智慧是在学得与习得的融合过程中生成的,这个“融合过程”就是“迁移运用”。相似论认为:为实现迁移而教,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类似”的能力,因为发现类似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从文中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
\[教学片段\]第二次指导的教学过程
师:第二次指导是不是还是直截了当地说的吗?请你用心读一读,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批注后开始交流)
生:第二次指导,福楼拜不是像第一次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而是一连用了9个问句来指导莫泊桑的。
师:你发现两次指导的不同,如果说第一次是直截了当地说,那第二次则是(学生说——滔滔不绝地问)再去细细读读这9个问句,你又有什么发现?(生再一次默读)
生:我发现首尾两个问句是反问句,中间是疑问句。
师:你关注了问句的形式。
生:我补充,这两个反问句是在强调好写的东西多着呢!
师:你读懂了问句的内容,揣摩到了言外之意,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读懂了中间几个问句的内容,福楼拜是在指导莫泊桑如何细致观察,可以进行对比,比如不同的马车,不同的天气,走法有什么不同。
师:是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我们来对比着读一读。(男女生分别读不同的语句,感受如何对比)
生:我补充,除了进行对比,还要细致观察,比如马怎么样用力,赶车人的表情,就是要进行细节描写。
师:这就叫聚焦,你们真是福楼拜的知音。这就是他所要指导莫泊桑的观察要领——进行对比,关注细节。那他为什么要选择问这种形式呢?
生:通过这种连续发问,一方面让我们感觉到福楼拜的经验丰富;另一方面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问”比“说”更能引发别人的思考,让别人记住。
师:这一段,福楼拜连用9个问句告诉莫泊桑好写的东西多着呢,通过对比观察和聚焦表情进行细致观察才能获得丰富的材料。这几天老师我天天站在校门口看同学们上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哪位小老师也能像福楼拜那样来指导指导我这个学生呢?”(生思考片刻后开始交流)
生: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走路的姿势是一样的吗?遇到高兴事时是怎么走的,情绪低落时又是怎么走的?背着沉重的书包的学生表情是怎样的,书包很轻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情?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生: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独自上学的学生,和结伴上学的学生走路的姿势是一样的吗?天气晴朗时是怎么走的,狂风暴雨中又是怎么走的?早早到校的学生表情是怎样的,迟到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情?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
……
过去执教这篇文章时,也会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读写结合——学完课文后,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撰写评语,以为这就是进行写的训练。其实,这样的活动仅仅是学生写作业而已,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促进作用。有效的写是需要有要求与指导的。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言语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的。每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只有敏锐而准确把握这样的方式与结构,看到内容背后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因为有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所以学生在完成“观察上学情景,写一个片段”这个练习时,出现了很多惊人之作。选取一个片段:
\[学生习作\]7月10分正是小城忙碌的早高峰,急着上班的人们在路上汇成了一条河,几个小身影急急地从熙熙攘的人流中挤了出来,撒开欢愉的步儿,向校园奔去。哦,是孩子们,他们背着个小褡裢书包,任它在身上一颠一颠,充满朝气。其中领头的那个女孩儿,已经气喘吁吁了,但她仍跑着,跳着,笑着,如墨的青丝随风飘扬,如同小马儿帅气的鬃毛,欢快地甩着。它的主人昂着头,一脸的兴奋,笑脸红扑扑的,涨着欢愉,真像一匹欢乐的小马驹,撒开蹄儿,奔进了校园……
三、 引进本课拓展资源
在学完三次指导后,引入《羊脂球》片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这一段描写,好在哪里?此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经典片段的赏析中逐渐巩固这堂课中关于“对比观察”和“关注细节”这一新的方法结构,并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对于莫泊桑文学之路的影响,为后面人物形象的认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车子走得慢而又慢,简直全是小步儿。轮子隐到了雪里;整个车厢轧轧地呻吟着,牲口滑着,喘着,都是汗气蒸腾的。赶车的手里那根长鞭子不住地噼噼啪啪响着,向各方面飞扬,如同一条细蛇样地扭成一个结子又散开,陡然鞭着一匹牲口撅起的臀部,马受到狠狠的一击,紧张地奔跑起来……丁零的响声不久变成了一阵清脆而连续的颤抖,随着牲口的动作而变化,有时候却也停止一下,随即又在一种突然而起的动摇当中再响起来……
——莫泊桑《羊脂球》
刘仁增的《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这些观点启示我们,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在语言实践与运用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解决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难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