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6-03-17 10:48刘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

刘芳

【摘要】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普利森CA-2000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85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77±2.37)s、(31.07±10.26)s、(11.67±3.48)s、(3.74±1.05)g/L;对照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95±1.48)s、(30.85±6.52)s、(12.73±1.32)s、(2.80±0.51)g/L;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PT、APT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T、FIB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对预防产妇异常出血、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妊娠是妇女一段特殊的生理过程。妊娠妇女体内血清雌激素和孕激素一般会伴随孕周增加而逐渐升高, 并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 从而使孕妇的凝血、抗凝功能发生改变。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 易诱发异常出血, 血栓、栓塞性疾病和DIC等。本文对临产孕妇凝血功能进行分析, 有助于出凝血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3~6月住院分娩孕妇285例作为临产孕妇组, 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26.9岁, 孕周38~42周, 血压、肝功能、肾功能正常, 无其他合并症。对照组15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已婚未孕妇女, 血压、肝功能、肾功能正常。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26.0岁。两组均无出凝血方面疾病、血栓性疾病, 采血前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两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仪器与试剂 普利森CA-2000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配套装试剂、质控品。

1. 3 方法 采用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1.8 ml与109 mmol/L枸橼酸钠0.2 ml充分混匀后3000 r/min离心15 min, 上机检测PT、APTT、TT、FIB 4项凝血指标, 2 h内检测完毕, 本实验室检测项目参考范围PT 10.0~16.0 s;APTT 22~40 s;TT 10.7~17.8 s;FIB 2.0~4.0 g/L。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产孕妇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短于对照组, FIB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正常人体内血液中凝血、抗凝与纤溶机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凝血与抗凝系统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使凝血过程实现自我的控制与调节[2]。健康孕妇在整个孕期内凝血机制发生一系列变化, 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凝血酶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会明显升高, 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类物质减少, 抗凝功能减弱, 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有利于产后迅速有效地止血, 另一方面也易导致产科DIC的发生, 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

PT、APTT、TT、FIB是目前临床上凝血功能检测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是产前、术前必查项目。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测常用的筛选项目为PT, 反映体内Ⅱ、Ⅴ、Ⅶ、Ⅹ凝血因子含量情况。APTT能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因子的水平, 是非常敏感的指标和常用的筛选项目[3]。TT主要反映血液中是否含肝素类抗凝物质, 延长说明纤溶亢进。FIB是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是纤维蛋白的前体。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的多肽链组成, 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 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 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 完成凝血过程。因此凝血四项指标共同检测可更好地判断临产孕妇血液的凝血状态,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结果显示, 临产前孕妇在凝血四项检测中PT、APT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T、FIB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孕妇TT缩短明显, 原因可能为:①临产前孕妇凝血因子Ⅷ减少可导致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增加致使TT缩短;②由于纤溶酶的消耗减少而总量相对增加也可引起TT缩短。FIB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参与凝血的过程是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 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最后形成不溶的纤维蛋白而完成凝血过程。正常妊娠期机体纤维蛋白明显增加, 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 这是机体的一种生理保护, 可以有效地预防产时过量出血, 对分娩过程中以及分娩后胎盘附着面的迅速止血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4]。

综上所述, 临产前孕妇凝血机制处于高凝状态, 致使生产时意外的风险增加。根据有关资料报道, 引起DIC产科意外占50%左右[5], 因此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仅有助于防止生产中大出血而且有助于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迅速止血, 还可维持胎盘的完整性, 但引起妊高症、DIC或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严重者甚至危及母婴生命安全[6]。为防止产时意外发生, 在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了解孕妇机体的凝血状态, 为临床提供可靠实验数据, 以防止产妇分娩意外, 确保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 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12.

[2] 刘成玉, 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86-91.

[3] 柳益群, 曾赤佳, 陈仲桓.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7, 18(2):31-32.

[4] 李健茹, 刘光明, 陈世豪.临产孕妇D-二聚体与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3):309-310.

[5] 苏丽艳.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8):1350-1351.

[6] 张景丹, 李影.妊娠妇女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特性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8):1845-1846.

[收稿日期:2015-10-12]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髋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疗效及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TMS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CRP和Fib含量的影响
联合检测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的意义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