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并入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2016-03-17 17:32李会川郭文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护理

李会川 郭文琴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塌渍并入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 12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中药塌渍并入中频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中药塌渍加中频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8.5%, 优于对照组的95.0%, 治愈率(57.4%)优于照组(4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塌渍并入中频治疗能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及炎症吸收, 缓解肌肉痉挛, 操作方法简单, 药物吸收更好, 疗程短, 优于传统中药塌渍加中频治疗。

【关键词】 中药塌渍;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71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急性和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腰背部肌筋膜、肌肉出现水肿、缺血、渗出及纤维变性的一类疾病[1]。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 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明显, 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有硬结或条索带、运动障碍等[2]。本病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和长时间坐位工作的青、壮年人, 病程迁延数周, 易复发, 难根治。本院治未病科自2013年来, 采用中药塌渍并入中频治疗对68例腰背肌筋膜炎病例进行疗效观察,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本科门诊收治的12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龄29~55岁, 平均年龄42岁, 病程3 d~6个月。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40岁;病程2 d~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有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史,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背痛, 两组患者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腰背部弥漫性钝痛;肌肉僵硬发板, 沿竖脊肌走行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有沉重感, 阴雨天及劳累后症状加重, 且反复发作。其中体力劳动者48例, 长时间坐位工作者52例, 局部外伤史者12例, 背部受凉史者16例。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实验组采用中药塌渍并入中频治疗, 采用传统方剂“通络止痛1号”作为溻渍药方, 中药凉水浸泡15 min, 使药物充分湿润, 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煮沸后即改为文火, 再煎25 min。过滤去渣后, 将溻渍药垫充分浸泡于药液中置入电饭锅温热备用(药垫使用后清洗干净、煮沸、晾干备用)。将充分浸泡药液的溻渍药垫去除多余药液至不滴为宜, 开起中频治疗仪, 启动加热键预热, 将溻渍药垫贴患者两侧腰肌或疼痛明显处, 稳妥放置后附上中频电极板, 再用沙袋加压固定,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 选择适合的振幅强度, 一般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有针刺感为宜。治疗1次/d, 24 min/次, 2周为1个疗程。期间配合应用口服中药汤剂, 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暖、适度进行“小燕飞”或“五点支撑”等腰背肌锻炼。

1. 3. 2 对照组使用传统中医中药塌渍加中频治疗:将充分浸泡药液的溻渍药垫去除多余药液至不滴, 紧贴患者两侧腰肌或疼痛明显处皮肤稳妥放置, 附上纱布垫隔热, 周边衬毛巾卷, 用热水袋加压固定, 30 min后去除塌渍药垫, 轻拍皮肤至药液完全吸收。开中频治疗仪, 将电极片放于两侧腰肌或疼痛明显处, 用沙袋加压固定, 选择合适的振幅强度, 一般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有针刺感为宜。中药塌渍加中频治疗1次/d, 60 min/次, 2周为1个疗程。期间中药汤剂口服配合, 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暖、适度进行“小燕飞”或“五点支撑”等腰背肌锻炼。

1. 4 护理方法

1. 4. 1 心理护理 本病病程迁延、见效慢、易反复发作, 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 易产生焦虑情绪。治疗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心理、合作意愿、向患者耐心细致介绍疾病的成因、具体治疗方法、目的、成功病例等, 安抚患者情绪, 鼓励其消除顾虑,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 4. 2 皮肤护理 治疗前评估治疗部位皮肤状况, 如有无破损、皮丘疹、感染、皮肤病等。

1. 4. 3 操作护理 治疗前, 检查治疗仪运行是否正常, 电极板输出是否稳定。有无心脏起搏器、出血性疾病等。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及方法, 取得合作。正确操作, 根据患者耐受调整振幅强度, 强度不宜过大, 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有针刺感为宜。操作完成后, 逐层取下电极板、药垫, 擦干药渍, 检查皮肤有无水疱、红疹, 及时穿衣保暖, 避免着凉。

1. 4. 4 健康教育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劳损性疾病, 大多患者有劳累、外伤或外感风寒史, 疼痛与不良生活习惯、天气变化有关, 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告知患者注意防寒保暖, 特别是运动、劳作后, 大汗淋漓时一定要避风、保暖, 不要随意脱减衣物。平卧硬板床, 保持端正的坐姿, 保持腰椎正常的生理弯曲, 勿弯腰负重, 减少腰背肌过度牵拉而造成劳损[3, 4];避免外伤, 规律生活, 不要长时间伏案或保持同一劳作姿势, 要经常变换体态, 适度体育锻炼, 疼痛减轻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腰背肌体能训炼, 如“小燕飞”或“五点支撑”等。“小燕飞”:俯卧于硬板床上, 以腹部为支点, 双臂夹紧, 双肩向后向上收起, 用力后展, 双腿并拢, 绷腿绷脚尖尽量向上翘起, 头颈部尽量向后上抬起, 腰部肌肉收缩, 让肋骨和腹部支撑身体, 持续3~5 s, 然后放松肌肉, 四肢和头部回归原位休息3~5 s再做。“五点支撑”法:仰卧在床上, 屈膝, 用双肘、双足及头支撑身体, 腹部及臀部用力向上抬起, 坚持3~5 s, 放松肌肉回归原位休息3~5 s再做, 重复数遍, 以稍感疲劳为止。每天早晚各1次, 20~50下/次即可。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次数由少到多, 一定要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

1. 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 条索带基本消失, 活动自如, 无复发;好转:疼痛明显减轻, 条索带明显缩小, 活动时稍有不适;有效:疼痛减轻, 条索带缩小, 活动仍有不适;无效:各种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8.5%, 优于对照组的95.0%, 治愈率为57.4%, 优于照组的4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小结

腰背肌筋膜炎属“痹症”“腰痛”范畴。中医多责之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等所致经络痹阻不通、气血凝滞不畅, 不通则痛, 日久则肌筋挛缩, 僵硬成结[5]。常见病因是慢性劳损、外伤、外感风寒等。肌肉或肌腱处于长期紧张状态, 局部组织水肿、渗出、粘连;气血凝滞不畅, 组织营养障碍;中药塌渍并入中频治疗药物可直达病变局部, 改善腰背部软组织血运, 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疏通筋络, 可有效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缓解肌肉痉挛。加热导入的溻渍药液比传统给药方法停留的时间长, 吸收更好, 并能通过血液和淋巴液产生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溻渍加中频治疗, 可有效缩短治疗周期, 降低治疗费用和单次治疗时间, 简便易行, 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全科护理, 2012, 10(3):787-78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

[3] 嘉士健.针灸联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120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16-17.

[4] 卫建华.背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1):65-66.

[5] 李向芳, 陈小清, 李桂玲.天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理论探讨及护理体会.当代医学, 2011, 17(19):122-123.

[收稿日期:2015-11-24]

猜你喜欢
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舒适护理方法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优质护理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