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摘要】 目的 探讨胸部X线、CT和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76例肺癌患者, 同期4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 并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X线、CT、支气管镜, 所有患者均进行以上检查, 对比和分析各种方法在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X线对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67.11%, CT为90.79%, 纤维支气管镜为92.11%, CT与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诊断(P<0.05);对肺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X线为70.83%, CT为86.67%, 纤维支气管镜为94.17%, CT高于X线(χ2=5.37, P<0.05);纤维支气管镜高于X线(χ2=6.81, P<0.05);纤维支气管镜与C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 P<0.05)。结论 临床上在对肺癌初诊筛查中, 可将胸部X线放在第一位, CT和纤维支气管镜作为进一步检查, 这对提高临床对肺癌的确诊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肺癌;X线;CT断层摄影术;支气管镜检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038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起源于支气管黏膜, 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多发生>40岁的男性, 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甚明确, 目前认为与吸烟、环境污染、长期接触石棉、镍、无机砷和芳香族碳水化合物、放射性物质等有关[2]。发生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上的肺癌称为中心型肺癌, 段支气管以下者为周围型肺癌[3]。肿瘤部分阻塞较大的支气管时, 可造成远端支气管阻塞, 形成阻塞性肺炎或局限性肺气肿, 患者可有胸闷、哮鸣、痰多或痰呈脓性[4]。临床上对肺癌的诊断, 首先通过无创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诊断, 然后可采用有创的气管镜和活检进行确诊[5]。为了进一步了解三种检测方法的优劣, 本文分析76例肺癌患者三种影像学检测方法的临床资料,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7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已经过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肺癌, 其中男48例, 女28例;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53.9±9.2) 岁;病理类型主要为肺鳞癌和肺腺癌, 其中鳞癌患者41例, 腺癌患者35例;病变直径0.9~7.2 cm, 平均直径(2.3±1.6)cm。选取同期4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 男27例, 女17例;年龄46~81岁, 平均年龄(52.7±9.6) 岁。
1. 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支气管镜检查。胸部X 线机按照常规的摄片方法对胸部进行正、侧位拍片,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加做斜位片。CT检查机器采用由螺旋CT机, 所有患者在增强扫描前进行常规的肺部平扫, 当发现病灶所在部位后在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纤维支气管镜仪器选用Olympus BF-1 TR型, 配件为配套组件, 由医师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并更加需要采取刷检或活检。对比和分析各种方法在诊断中的准确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X线对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67.11%(51/76), CT为90.79%(69/76), 纤维支气管镜为92.11%(70/76), CT与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诊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胸部CT的检查率最高, 而中心型肺癌则以纤维支气管镜的检出率最高。
2. 2 肺部良性三种检测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对肺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X线为70.83%(85/120), CT为86.67%(104/120), 纤维支气管镜为94.17%(113/120)。CT高于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 P<0.05);纤维支气管镜高于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 P<0.05);纤维支气管镜与C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 P>0.05)。
3 讨论
本文对比了胸部X线、CT和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3. 1 X线
3. 1. 1 中心型肺癌 早期癌组织局限于黏膜, 平片上往往无异常改变。当肿瘤向腔内、外生长, 则可发生下述一系列X线表现。①肺门肿块:癌肿侵犯支气管壁, 向壁外发展, 侵犯周围的肺组织, 并进一步转移到局部的肺门淋巴结。开始表现为肺门阴影加深, 后出现肺门阴影增大, 继而形成明显肿块向肺野内凸出。②阻塞性肺气肿:癌肿逐渐增大, 使支气管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部分性通气受阻, 形成活瓣样作用, 使远端肺叶产生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 在深呼吸状态摄片, 阻塞性肺气肿是中心型肺癌最早期的X线间接征象。右肺上叶不张合并肺门部肿块时, 其下缘呈“横S”状边缘, 为右侧中心型肺癌阻塞右上叶支气管的特征性表现[6]。
3. 1. 2 周围型肺癌 ①早期X线表现:早期直径一般<2 cm, 此时癌组织尚夹杂着正常的肺组织, 即所谓“小泡征”。X线片上一般表现为结节状阴影, 密度较淡, 轮廓较模糊。另一种早期周围型肺癌发生于中等大小的支气管, 癌组织沿支气管壁蔓延, 并可侵及其分支, 在X线片上显示密度较淡、边缘模糊的小片状阴影。②肿块阴影是周围型肺癌的直接征象, 常为圆形或椭圆形, 较典型者呈分叶状, 为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另一重要征象为脐样切迹, 在肺癌肿的肺门方向局部凹陷形成切迹, 实际上也是分叶征象的成因之一。癌肿的晚期肿块较大, 一般在3~5 cm或更大。局部胸膜改变出现兔耳状阴影时, 称兔耳征。⑤肿块增大速度较快[7]。
3. 1. 3 特殊类型的肺癌 ①纵隔型肺癌:即中心型肺癌致完全不张的肺叶将肿块及肿大的淋巴结完全包裹, 形成致密块状影紧贴纵隔。②浸润型肺癌:即周围型肺癌与阻塞性肺炎混在一起, 呈现浸润阴影, 但某一部位仍可显示肿块的边缘。③细支气管肺泡癌:目前认为是周围型肺癌或浸润型细支气管癌肺内广泛转移所致。表现为两肺广泛分布的粟粒状结节影, 直径为1~3 mm, 以两下肺及肺门部数量较多。④肺癌转移引起相应部位的改变。
3. 2 CT表现
3. 2. 1 中心型肺癌 ①支气管壁的增厚、管腔狭窄和病变范围的大小可无直接显示。②肺门肿块是进展期中央型肺癌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像学表现, 呈结节状, 边缘不规则, 也可有分叶征象及毛刺, 同时可见阻塞性改变。③支气管阻塞征象包括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和黏液栓塞。④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随着快速CT及螺旋增强CT扫描的应用, 明显提高了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比常规X线要优越得多[8]。
3. 2. 2 周围型肺癌 ①空泡征:肿瘤直径≤3 cm的周围型小肺癌多见, 常见于瘤体中央, 少数近边缘, 直径多为1~3 mm, 一个或多个, 多者呈蜂窝状。②支气管充气征:亦多见于小肺癌, 瘤体内管状低密度影, 长短不一, 有的可见分支。③钙化:表现为细沙状, 分布弥散或偏瘤体一侧。④空洞:典型者为厚壁或厚薄不均, 内壁凹凸不平, 或呈结节状, 外壁呈波浪状或分叶, 多数为中心性, 少数为偏心发生, 大小不一。⑤分叶征:表现为肿瘤边缘凹凸不平, 呈花瓣状突出。⑥增强扫描:瘤体呈均匀、不均匀或外周性强化。
经过本研究发现, X线对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67.11%, CT为90.79%, 纤维支气管镜为92.11%, CT与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诊断(P<0.05)。对肺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X线为70.83%, CT为86.67%, 纤维支气管镜为94.17%。CT高于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 P<0.05);纤维支气管镜高于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 P<0.05);纤维支气管镜虽高于CT,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 P>0.05)。由此可以看出, 首选X线检查, 但准确率较低,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虽然准确率最高, 但创伤较大, 与CT相比, 准确率相当, 故CT的临床意义较大。
综上所述, 在临床的筛查中可将胸部X线作为肺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发现病灶后根据肿瘤位置及影像学特点应用胸部CT和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复查, 能够明显提高肿瘤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梁健华, 刘琴, 曾庆思, 等. 肺结核好发部位上肺癌与结核瘤的 CT 影像研究.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4, 23(3):497-499.
[2] 蒋中灿. CT增强薄层扫描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诊断的价值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10):1338-1339.
[3] 刘波, 江发良, 何宏志.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及痰脱落细胞检查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11):1017-1018.
[4] 蔡永广, 谢馨. 纤维支气管镜对肺部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实用癌症杂志, 2011, 3(2):173-174.
[5] 李长寒, 贾春双, 刘永华.纤维支气管镜下联合取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 25(5):60-63.
[6] 孙耕耘.肺孤立性结节的影像诊断及处理策略. 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2): 151-152.
[7] 李晓, 程晓光, 卢占兴. 增强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 2(9):503-505.
[8] 林动, 何志勇, 陈雪芳, 等. 手术前强化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21(2): 190-193.
[收稿日期: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