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少刚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12-01
学校,抓教学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德育教育,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德育工作,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思想进行斗争、碰撞。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
二、开展实践活动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只是一种说教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它是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所以学生仅仅只知道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但还是不能很有效的落实在行为中,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让人满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做对社会有用的事,促进小学生热爱社会,积极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意识。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低效,片面”现象在其中让他们感受到当一个德才兼备的学生的成就感,这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提高了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其实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意地学东西比在课堂刻意地学习东西还容易很多,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学生是自愿学习的,在课堂上都是刻意地去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把德育的培养放在平时活动中去,让学生更深刻地培养好道德素质;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给他们列举有关伟人的事迹,比如他从小是怎样刻苦学习,不怕吃苦,爱文明,讲礼貌等等长大后就有怎样的伟大成就之类的。在小学生心中树立真实的伟大形象,让他们在平时不好的行为得以约束,让好的行为继续发展下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上的。再者,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应该严格注意自己行为,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并且可以容易看出小学生是很崇拜老师的,老师的言行学生都很留意,所以要进行德育教育,老师就应该在平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个好模范。
三、开展节日主题教育活动
以节日为载体实施教育活动,寓德育于节日之中,让节日焕发德育魅力。
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实施亲情教育。如放春节时,号召学生们自觉行动起来,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通过“特殊作业”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们过有意义的“亲情”年。
利用世界文化节日,养育人文气质。如世界地球日时,开展以“善待地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手抄报、宣传画、植树、捡垃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预感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可怕,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利用革命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在“七·一” “八·一” “十·一”等重要节日 “七·七”事变、“九·一八” 事变、 “红军长征” “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让学生感受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深化对先烈精神和革命情操的理解,抒发学生的豪情壮志,培养朴素的爱国热情。
四、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翁也为家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失物招领》一文时让学生找找自己平时有没有也丢什么,课后找回这些东西,并提醒他们以后别丢了。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学校和教师要正确意识到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选择正确的,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