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2016-03-17 14:12李丹姚海霞
关键词:班级环境网络成瘾中学生

李丹++姚海霞

【摘要】目的:探讨班级环境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关系和影响,既对帮助中学生防治网络成瘾具有现实意义,又为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选取广州市27 间普通中学的3059 名中学生,采用中小学班级环境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竞争”、“同学关系”、“秩序纪律”四个方面分别与“网络成瘾”等呈极其显著负相关(p<0.001);“学业负担”与“网络成瘾”正相关(p<0.001)。班级环境各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回归模型经F 检验达到极其显著的效果(p<0.001),说明班级环境各因素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班级环境各因素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其中以“同学关系”层面的预测力最佳,“秩序纪律”次之。

关键词】中学生 网络成瘾 班级环境

【中图分类号】B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63-02

班级环境作为中学生发展的微系统,中学生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与微系统中的同伴交流、学习、成长,班级氛围不可避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李效云,1997)。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一词最早由美国伊万·戈德堡提出,用来描述沉迷网络、过度使用网络进行游戏、信息收集、聊天等活动,并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的一种现象(赵腾,李丹,2014)。目前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林绚晖,2001; 王冲,2004; 林绚晖&阎巩固,2001;张潮&于宗富,2003; 孙荣山,马先明,2013)。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影响、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中学生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等,鲜见关于班级环境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研究。本研究探讨班级环境各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也为改善班级管理方法和提高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广州市27 所普通中学作为调查学校。分别在选择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共120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工具

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统一收回,调查对象不记名自填的方式收集资料。

1.2.1中小学班级环境问卷 采用江光荣编制的“我的班级”量表测量班级环境(江光荣,2004),问卷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竞争和学习负担5个维度,共38个项目。问卷为学生报告的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0~4分,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CronbachsA系数在0.71到0.91之间。

1.2.2 网络成瘾问卷。参照美国匹兹堡大学 Kimberly Young 编制的用于筛选上网者是否成瘾、成瘾程度及网络对生活的影响领域的问卷。网络成瘾量表编制20道题目, 每个问题按上网频率分五个水平,1—基本没有,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根据 Young 的原义并参考国内对此标准的解释,本调查对网络成瘾的界定:问卷调查中总分在20-49 称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2总分在50-79 分的为轻度上网成瘾者,80分及以上为重度网瘾者。

1.2.3抽样方法

问卷利用学生自习课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施测,由培训的心理学专业老师担任主试。2粉问卷一次完成,所有问卷的施测在7周内完成。

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在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及花都区等地区随机抽取 27 所普通中学,又在各校内随机抽取约120 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当场回收全部问卷。共发放问卷3200 份,回收问卷3059 份。经过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3045 份。

1.3分析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结果分析

本文借鉴江光荣教授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以Moos 的环境结构模型为依据的研究结果。班级环境问卷总分及班级环境各因素总分的含义与网络成瘾问卷总分的含义不同。网络成瘾问卷总分越高说明被测者对网络越沉迷,其中20-49 分,表明用户是一个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有时可能会在网上花较长的时间冲浪,但能控制对网络的使用;50-79 分,由于因特网的存在,用户正越来越频繁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当认真考虑他们对生活的全部影响;80-100 分,因特网的使用正在给用户的生活造成许多严重的问题,需要立即去解决。

班级环境量表的项目总分数越高表示班级环境越好。“师生关系”的项目总分越高表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威信越高,反之越低;“竞争”项目总分越高表示班级中同学之间以学习为中心的竞争越强,反之越弱;“秩序纪律”得分越高说明班级纪律严明有序,同学自觉自愿遵守班级的规定,反之越差;“同学关系”分数越高表示同学之间感情越亲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反之冷漠;“学业负担”总分越高表示学生的功课压力越大,反之越小。计算问卷各因素的项目总分,再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法,对“网络成瘾”与班级环境及班级环境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由表1可知“网络成瘾”分别与“师生关系”、“竞争”、“同学关系”、“秩序纪律”等班级环境各因素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而与“学业负担”呈极其显著正相关,并且“网络成瘾”与“班级环境”各因素呈极其显著负相关。

表2班级环境各因素预测网络成瘾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

由表2可知,班级环境各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回归模型经F 检验达到极其显著的效果(p<0.001),说明班级环境各因素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五个预测变量(同学关系、秩序纪律、竞争、学习负担、师生关系)预测效标变量(网络成瘾)时,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五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440,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 0.193,即表中五个变量能联合预测网络诚意 19.3%的变异量。 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同学关系”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5.0%,其余依次为“秩序纪律”、“竞争”层面,其解释量分别为 2.8%和 1.3%,这三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到19.0%。

3.讨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十分严峻的现象,严重地危害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肖汉仕,2007)。班级环境是学生的最直接的环境,班级社会气氛具有约束力,影响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本研究显示,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竞争”、“秩序纪律”4个方面分别与“网络成瘾”等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班级环境中这4个方面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这表明在班集体中较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较低的“网络成瘾”,班级中成员之间关系良好,就会使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人际交往的满足感,自然也就无需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满足社交需求。

另外,对教师威信的研究表明: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誉,威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志服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威信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威信主要表现在:学生尊重、爱戴、信赖教师;教师对班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能够毫不犹豫地勉强地接受(刘万伦,沃建中,2005)。竞争是激励中学生奋发向上的一个重要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竞争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中学生在竞争的氛围里不断去积极进取,网络成瘾的情况也会非常少。“秩序纪律”也能有效负向预测“网络成瘾”,在秩序和纪律差的班级环境中,由于中学生没有外在力量去很好地约束自己,就容易导致他们总是想好好学而又因环境的影响学不好,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旦接触到网络就极易上瘾。

据此,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班级环境各因素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研究者认为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以“同学关系”层面的预测力最佳,“秩序纪律”次之。因此要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首先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中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一个主体,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刘万伦等(2005)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品行、对待学生的态度、行为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例如,教师自身的修养、学识、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人格特征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喜爱的教师理想人格是:符合教师角色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自觉意识和原创能力,及其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独立的、稳定的、整体完善的人格(吴光勇,黄希庭,2003)。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人。这样就能更好的影响学生,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打造一个坚实基础。其次,努力构建宽容、互敬互爱、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环境和班级制度,加强班级的纪律规范体系建设,维护良好的班级纪律秩序。严格要求学生,加强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将精力集中的学习和校园文化、文娱活动中来。创设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在班级环境建设时可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德育活动如参观纪念馆、参加升国旗活动等,智育活动如智力竞赛、参观科技展览等,心理教育活动如团体咨询等,美育体育活动如参加竞技体育运动、参加各类鉴赏活动等和劳动实践活动如参加社会打扫等。

综上所述,对待中学生学生的网瘾问题,不能简单地采取封堵方式使他们与网络隔离,各层教育者尤其班级管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模式了解并尊重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在上述方面加强建设能有效的防止中学生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李效云. 智力的生理测量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 1997,(2):419-232

[2]江光荣.《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M].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21

[3]江光荣. 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J].心理科学,2004,27(4): 839-843

[4]林绚晖, 阎巩固.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4):281-283

[5]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7-90

[6]王冲. 网瘾症的基本问题分析[J]. 教育科学,2004,(2):3

[7]孙荣山,马先明.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8:123-125

[8]吴家刚,林国祯,林琳.广州市中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及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7,7(8):816 -818

[9]吴光勇,黄希庭.当代中学生喜欢的教师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9

[10]肖汉仕,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49-151

[11]张潮,于宗富. 网络成瘾——一种新的心理障碍[J]. 中国学校心理卫生,2003,(5)57

[12]赵腾,李丹.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教育对策[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 年第 7 期,34-39

[13](美)金伯利.S.杨. 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5):5

猜你喜欢
班级环境网络成瘾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例谈在环境创设中激发美与智慧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让孩子开拓自己的“天地”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