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降一物
青蒿,古代也叫“菣”,是指一种香蒿。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使用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从1596年李时珍《本草纲目》首刻问世以来的近400年历史中,青蒿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赝品( 假药)。
在中医药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 又名臭蒿)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苦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 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上世纪下半叶以来,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黄花蒿提炼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黄花蒿,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
别名:草蒿、青蒿、臭蒿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类植物。
有一种植物,学名就叫青蒿,叶子揉捏是有香味的,多叫它香蒿;另有一种黄花蒿,味道不好闻,有些臭,也叫臭蒿;还有牡蒿、茵陈蒿、小花蒿等。在中医中,这几种都能当青蒿使用。因为地方不同,植物分布不同,获取途径有异,草药郎中的选择也会有差异,当然最后药效也不一。
在《神农本草经》这类较古老的药书中,所描述的草蒿或青蒿更接近黄花蒿,也就是说在使用上应以黄花蒿为准。
明代,出版了《本草纲目》,把青蒿认定是那种气味好闻的香蒿,并树立了标准,从这时开始,只有香蒿才算是正品。那种臭臭的黄花蒿就不算是正品青蒿了。
但是,现在再查新的权威典籍,正品青蒿变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1990年版),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而不是《本草纲目》认定为正品的香蒿。
青蒿角色转换跟“523”项目有关,这个项目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各类报道中皆有提及,在此不赘述。“523”项目的研究发现,只有黄花蒿含青蒿素,而青蒿素是其药用价值的核心成分,特别用于抗疟疾。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青蒿就是特指黄花蒿。
作为传统中药材的黄花蒿,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种植,被发现含有抗疟疾的青蒿素以后,更是被大力推广。
无论青蒿(香蒿)、黄花蒿还是其他几种假青蒿,都是菊科蒿属草本植物。它们长得挺像的,而且这几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生长,植物形态也会有一些差异,难以辨认。当然,通过嗅觉比较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黄花蒿,中药俗称草蒿、青蒿
想不到我们平时在路边看到的野草,蕴藏着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奇妙原理。
现代医学中,还有很多药物本来就采自于植物,如在柳树皮中提取的止痛药阿司匹林、从金鸡纳树提取的抗疟药奎宁、从麻黄草中提取的治疗哮喘的麻黄素、从红豆杉树提炼的抗癌药紫杉醇……
(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