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蒋斌
(1.外交学院 英语系,北京 100037; 2.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新闻编译中的主位选择改动与意识形态转换
徐英1, 蒋斌2
(1.外交学院 英语系,北京 100037; 2.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250014)
蒋斌(1971-),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文化史、课程与教学。
[摘要]主位选择不同导致信息传递模式出现不同,一旦译文对原文主位选择加以改动,必然导致原文特定信息被强化或弱化,原文话题与信息焦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译文构建与原文不同的社会现实。本文从小句与语篇两个层面探讨译文主位选择的编译改动与意识形态的转换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参考消息》;编译;主位选择;意识形态
1.0 引言
Halliday认为“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Halliday,1994:37)主位是话题,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目标,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主位推进模式涉及的则是语篇层面的主位,由Danes(1974:114)首次提出,“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 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 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 通过主位推进,语篇中信息得以传递并延伸,“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 。(朱永生、严世清,2001: 102 - 103)因此,主位推进体现篇章结构的框架 (黄国文,1988: 80),不仅构成语篇的信息结构,还达成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Halliday,1994)
主位应用于翻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种是主位作为翻译单位的研究,比如,徐盛桓(1982)和刘士聪、余东(2000)的研究都指出主位、述位划分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二是主位推进在翻译中的作用研究,比如,Hatim(1997)、王斌(2000)、李健、范祥涛(2008)的研究都认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分析、解构和建构语篇的一个有用工具。
第三种和第四种分别是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的翻译转换研究(本文关注的焦点),比如,Baker(1992)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文无法一直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李运兴(2002)具体描述了小句主位层面上的语际转换情况;陆国飞(2007)指出,译者须对原文小句主位结构进行转换,使译文符合译语表达习惯;杨芳(2013)认为新闻语篇翻译时应该在保证原文语篇意义和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Baker(1992)探讨译者对主位推进模式的处理时提出,可以在不扭曲译语语篇的情况下保留原文的主位模式;但如果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无法在译语中自然地再现,可以放弃原文原有的主位推进模式。刘富丽(2006:310)指出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模式;李健、范祥涛(2008)认为在译文中保留原文语篇信息结构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总的来看,目前主位与主位推进的翻译转换研究基本围绕译文如何保留或改动原文的主位或主位推进模式这一点展开,对主位或主位推进模式改动或保留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几乎未做出过探讨。
实际上,翻译过程中主位或主位推进的转换往往会导致说话人或作者所选择的具体信息传递模式发现变化,特定内容会发生强化或弱化改变,话题与信息焦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译文建构与原文不同的社会现实。这一点尤其在新闻编译的主位改动中表现突出。因为新闻翻译人员(往往也是新闻记者)往往从语言层面对国际新闻进行本土化处理,使之符合译语的语言、文化和地理环境,成为译语环境下本土化的“新闻”(Munday,2007:151),同时符合译语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要求和译语读者的认知期待(徐英,2014,2015)。在国际新闻本土化过程中,原有的新闻意义、形式和功能等被重新协商,而主位选择便是其中需要被重新协商的要素之一。主位选择改动自然有英、汉语言差异的原因,但也有语言之外意识形态的驱动。本文将从24篇南海问题新闻语料原、译文小型语料中选取典型例证,考察主位选择改动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2.0 主位选择的编译改动与意识形态转换
英语和汉语主位结构存在着相似性。首先,英语与汉语对主位结构的划分类似,都存在单项主位、小句主位和复项主位的情况。其次,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关系方面也相似。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具有紧密的语义关系;主位结构中,主位在前,述位在后;信息分布上,主位常常是已知信息,述位常常是新信息。(Halliday,1994:299)一般情况下, 说话者从已知信息中选取主位,而句末信息,即新信息的高潮位于述位之中。已知信息/新信息以受话人为标准,主位/述位则以讲话人为标准(同上)。汉语的信息结构情况与英语类似,正如吕叔湘(1984:468)所说:“把已知的部分说在前,新知的部分说在后。”
英语和汉语主位结构存在着相似性,使得顺句序翻译保留原文原来的主位结构成为可能;类似地,译文维持原文原有的主位推进模式也就成为可能。当然,由于英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不同,译文翻译时对原文的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进行改动也很正常,而且有时是必须进行的单纯性语言差异引起的必要性改动(obligatory shifts)。不过,由于新闻编译机构与原新闻机构的意识形态和服务的受众出现不同,译文对原文有时会出现非单纯性英汉差异造成的改动(可以称为“非必要改动”(nonobligatory shifts),这些非必要性改动的背后往往蕴含丰富的意识形态意义。下文将对这些非必要性改动背后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通过实例加以探讨,主要从小句的主位选择和语篇的主位选择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主位用黑体字标明)。
2.1 小句主位的编译改动与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
整体而言,语料中主位变动的情况有四种:无标记主位变为标记主位、无标记主位变为无标记主位+1(主位实际内容变动)、标记主位变为标记主位+1(主位实际内容变动)以及无标记单项主位变为小句主位。
1) 无标记主位→标记主位
例1. 原文:Some 200 Vietnamese demonstrators protested against China’s expanding influence over the sea on Sunday.(WallStreetJournalJune 10, 2011)
译文:周日,越南示威者抗议中国对该海域不断扩大的影响。①
例1中,原文无标记主位Some 200 Vietnamese demonstrators(越南大约200名示威者)在译文中变为标记主位“周日”;把时间作为话题是出于汉语习惯。译文中无标记的第二主位“越南示威者”与原文的无标记主位出现差别:原文主位越南示威者具体到约二百人,译文将数字删除。具体数字删除后,具体的示威人数得以模糊和神秘化。
例2. 原文:Chinese officials were genuinely surprised and subsequently incensed when smaller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dared to defy China by openly encouraging American involve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throughout 2010. (WallStreetJournalJune 6, 2011)
译文:2010年,一些东南亚小国胆敢反抗中国并公开鼓励美国介入到南中国海争端中来,这使中国官员非常吃惊并感到恼火。②
例2中,原文为无标记主位Chinese officials(中国官员),话题是中国官员,关注的是中国官员吃惊和恼火等负面情绪,将中国负面情绪置于显著化位置。原文的述位“2010年”在译文变成标记主位,成为话题出发点,关注点是2010年东南亚做出让中国吃惊和恼火的行为,东南亚小国行为被凸显,同时把中国的负面情绪的描述放在相对不显著的位置。
2) 无标记主位→无标记主位+1
例3. 原文:The Philippines and Japan want U.S. help in dealing with China’s aggression.
(WashingtonPostJune 23, 2011)
译文:希拉里公然为菲律宾壮胆打气。③
例3中,原文为无标记主位The Philippines and Japan(菲律宾和日本),话题是菲律宾和日本,关注点是菲律宾和日本;译文也是无标记主位,但主位变成希拉里,话题变为希拉里,关注点也变成了希拉里。也就是说,美国媒体更关注菲律宾和日本有什么想法,而《参考消息》则更关注希拉里有什么动作。
例4.原文: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allege that Chinese naval vessels have harassed oil-exploration vessels working in what United Nations maritime laws define as these countries’ domestic economic zones. (WallStreetJournalApril 4, 2012)
译文:菲律宾和越南均称,它们在其各自专属经济区内工作的石油勘探船一直受到中国海军舰船的骚扰。④
例4中,原文的第二主位是无标记的China naval vessels(中国海军军舰),关注点是中国海军军舰,也就是美国媒体要告诉读者的是中国海军军舰挑衅菲律宾和越南,凸显中国挑衅;编译后,译文第二主位变为无标记的“它们”,即越南和菲律宾,关注点变为越南和菲律宾。换言之,《参考消息》要告诉读者的是越南和菲律宾处于什么境况,一定程度上避过了原文对中国挑衅的凸显。
例5. 原文:It was billed as a new assertiveness, when India’s usually meek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supposedly looked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in the eye at a summit in Bali last weekend and defended his country’s “commercial” right to explore for oil and ga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hingtonPostNov 27, 2011)
译文:印度总理辛格通常表现得温顺谦和,当他在上周末于巴厘岛举行的峰会上与中国总理对视并为自己国家在南中国海勘探油气的“商业”利益辩护时,他的这一举动被视作是新的强硬姿态。⑤
例5中,原文第一主位是it(it上下文代替的是总理举动),第二主位是Prime Minister,话题围绕印度总理的举动展开,重点讲印总理的举动与强硬姿态之间的关系。译文主位是印度总理,第二主位仍然是印总理,第三主位是印总理的举动。话题主要围绕印总理展开,强调印度总理上周举动与通常举动的差别。很明显,译文强调点与原文出现差别。
3) 标记主位→标记主位+1
例6. 原文:In the East China Sea, where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maintain significant naval forces, China has largely limited itself to probing around the territory of Japan and ostentatiously sending flotillas through waterways near Japanese islands. (NewYorkTimesOct 25, 2011)
译文:在东中国海,美国和日本都驻有庞大的海军,中国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在日本领土周边逡巡,趾高气扬地派遣船队通过日本诸岛附近的水路。⑥
例6中,原文主位从In开始,一直到naval forces结束,第二主位是中国。原文以美国和日本重点驻军的东中国海为话题,关注点是中国的举动,中国举动为新信息。很明显,原文想让读者更多关注的是中国的负面行为。
相比较而言,译文中第一主位是“在东中国海”,“美国和日本”与“中国”是第二主位。译文以东中国海为话题,关注点是东中国海情况:新消息为美国和日本一方的举动以及另一方中国的举动,将两方的举动加以对照。换言之,译文让读者更多关注的是东中国海美日庞大海军驻扎与中国局限行动的鲜明对照。
4) 无标记单项主位→小句主位
例7. 原文:Beijing was infuriated last year wh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declared in a speech in Vietnam that the U.S. had a national interest in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llStreetJournalNov 20, 2011)
译文:去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越南讲话时宣称南海航行自由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就让北京十分恼怒。⑦
例7中,原文是无标记的主位Beijing(北京),以北京为话题展开,关注点是北京:北京十分恼怒,强调中国的负面信息。原文单项主位在译文转为小句主位“去年……国家利益”,话题变成美国有关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的言论,关注点在美国的言论:美国发表让中国恼怒的言论,强调美国的负面信息。
2.2 语篇主位的编译改动与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
美国媒体新闻经过《参考消息》编译后,原新闻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有时会出现改动,话题出发点和突出的信息相应地出现变动。以《纽约时报》2011年6月10日一篇题为“Dispute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 Escalates over Competing Claims in South China Sea”的文章为例。⑧《纽约时报》标题的主位是Dispute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中越纠纷),述位是Escalates over Competing Claims in South China Sea(南海争议升级)”;《参考消息》标题的主位是小句“越‘吵热’南海争议”, 述位是“欲何为”。为使主位推进模式对比时更加清晰,新闻正文的主位和述位分析时用其中的核心词来表达。
表1 原文摘译部分与译文主位选择对比
(TST=原文摘译部分;TT=译文;T=主位;R=述位)
从表1可以看出,译文与原文摘译部分的主位选择大致类似。两者的主位推进模式都是:越南—越南演习—中越纠纷。主位是以说话人为取向的,表达说话人关心的事情。越南/越政府(3次)、越南军演(2次)成为主位的次数较多,很明显,译文关心的正是主位推进模式所揭示的主要内容:越南(政府)和越军演。总的来看,译文正文的主位推进与译文标题的主位相呼应,因为标题中“越吵热南海争端”指的就是越军演一事。
述位表达的是对听话人而言的“新信息”,也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关注的信息。从表1的述位信息推进是:演习—纠纷升级—演习—对抗—演习,可以看出,译文想让读者注意的是演习导致纠纷升级这一点。译文新闻正文想要突出的信息与译文新闻标题中的述位突出的信息“欲何为”相呼应。
表2 原文全文的主位选择情况
(T=主位; R=述位,←→表示中越纠纷;↓↑表示中越角力实际表现)
在表2所列的原文新闻内容的26个主位中,中越纠纷(纠纷同义词或含有纠纷的)为主位5次,明确美国媒体关注点是中越纠纷。中国做主位7次,越南做主位10次,中国和越南各出现5次成为中越角力的主角。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媒体还重点关注了中越之间的角力。另外,越南军演做主位4次、中国邻国做主位3次。这样一来,美国媒体主要的主位推进模式(按照出现频率高低)大致是:中越纠纷—越南—中国—越南军演—中国邻国。很明显,原文正文主要关心点是中越纠纷,这与译文标题中的主位“中越纠纷”相对应。
从表2看,述位突出的信息是中越纠纷升级,比如越南军演、中越之间具体的口头和实际冲突与实力较量,其次为纠纷性质与纠纷成因,以及邻国牵涉其中等内容。从述位推进模式看,原文正文想让读者注意的主要是中越纠纷升级,与标题中述位突出的信息“南海争议升级”相对应。
对比译文与原新闻全文主位结构与主位推进模式,可以发现,《参考消息》将美国媒体编译后,关注点从中越纠纷和角力转为越南军演,突出的信息(即想让读者了解的信息)从中越南海纠纷升级这一状况转为越军演导致纠纷升级这一因果关系上。换言之,通过编译改动,译文的关注点和突出的信息与原文有了非常大的变动,反映了《参考消息》与《纽约时报》的观点与立场的差异。
3.0 结论
从以上译文对原文主位选择做出的编译改动来看,相比较于原文,译文主位选择出现不同,强调的信息或话题也出现不同,建构的社会现实相应地出现了不同。具体而言,从小句层面讲,一方面,译文通过对原文的主位选择加以改动,对特定内容进行了凸显或弱化,成功转移话题与信息焦点,比如例3和例5。另一方面,译文所做的改动有时还达成扬内抑外的目的:淡化中国的负面,强调美国、越南、菲律宾等国的负面。比如,例6中,译文将原文的主位中国转为美、日与中国,将原文关注的中国一方举动转为对美日与中国两方的举动加以对照,从而将原文凸显中国负面转为凸显美日的负面同时弱化中国负面。
从语篇层面讲,译文通过改动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成功地将关注点从中越纠纷和角力转为越南军演,将突出的信息(即想让读者了解的信息)从中越南海纠纷升级这一状况转为越军演导致纠纷升级这一因果关系上。
《参考消息》主位选择所做的以上编译改动,是各国本土化处理国际新闻时的惯常做法。本土化编译的目的在于突破语言文化和地理的桎梏,向译语受众提供了他们想要的那部分“新闻”。(Bielsa,2007:145)正如Nossek(2004)指出的那样,各国新闻机构对国外新闻的报道倾向通常与该新闻机构所在政府的外交政策倾向相一致,因为社会政治环境以及新闻记者对国家利益的理解会决定其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另外,对新闻机构的译者来说,新闻翻译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原文的忠实性(faithfulness)要让位于对新闻事件保持的客观性(objectivity),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要对所译新闻加以编辑。(Bielsa,2007:144)因此,新闻译者在编译国际新闻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导致的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差异以及受众的阅读期待差异等因素,积极地维护自己的话语权(程维,2010),把握好政治言辞的合理修正,避免西方舆论误导(陈明瑶,2001),解构原新闻中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原叙事,引导译语受众理性认识“我者”和“他者”,同时避免极端民族主义话语(程维,2013)。
注释:
① 详见《参考消息》2011年6月11日。
② 详见《参考消息》2011年6月7日。
③ 详见《参考消息》2011年6月25日。
④ 详见《参考消息》2012年4月6日。
⑤ 详见《参考消息》2011年11月28日。
⑥ 详见《参考消息》2011年10月27日。
⑦ 详见《参考消息》2011年11月22日。
⑧ 编译后以“越执意‘吵热’南海争端欲何为”为题发表在《参考消息》2011年6月12日第一版上。
参考文献
[1] Baker, 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2] Bielsa, E. 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 agencies[J].Target, 2007,(1):135-155.
[3] Danes, 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A]. In F. Danes(ed.).Paperson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C]. The Hague: Mouton, 1974.106-128.
[4] Halliday, 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5] Hatim, B.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TranslationTheoryandContrastiveTextLinguistics[M].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
[6] Munday, J.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A textual approach[J].TheTranslator, 2007, (2):195-217.
[7] Nossek, H. Our news and their news: The rol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verage of foreign news[J].Journalism, 2004,(3):343-368.
[8] 陈明瑶. 浅析英语新闻编译加工[J]. 中国翻译,2001,(5):33-35.
[9] 程维.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新闻编译——以《参考消息》防控甲流的几则新闻稿为例[J]. 上海翻译,2010,(3):27-32.
[10] 程维. “再叙事”视阈下的英汉新闻编译[J]. 中国翻译,2013,(5):100-103.
[11]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2] 李健,范祥涛. 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语篇翻译研究[J]. 语言与翻译,2008,(1):62-66.
[13] 李运兴. “主位”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19-22.
[14] 刘富丽. 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309-312.
[15] 刘士聪,余东. 试论以主/述位作翻译单位[J]. 外国语,2000,(3):61-66.
[16] 陆国飞. 从主位结构理论看译文的构建[J]. 中国外语,2007,(6):93-96.
[17] 吕叔湘. 汉语语法论文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8] 王斌. 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J]. 中国翻译,2000,(1):35-37.
[19] 徐盛桓. 主位和述位[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1-9.
[20] 徐英. 新闻编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探索[J]. 中国翻译,2014,(3):96-100.
[21] 杨芳. 主位结构视角下新闻英语汉译的分析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3):108-111.
[22] 朱永生,严世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Changes in Theme and Rheme and Transformations in Ideology
XU Ying1, JIANG Bin2
(1.English Department,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The choice of Theme decides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me in TT will necessarily strengthen or weaken certain information of ST and bring changes to the topic and focus of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in the ST, which will result in a social reality in the TT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S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Theme and transformations in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me on both clausal and discoursal level.
Key words:Reference News; trans-editing; Theme and Rheme; ideolog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6)01-0102-07
作者简介:徐英(1972-),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TI专业学位导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外交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机构新闻翻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3162013ZYE01)、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语言与国际关系——话语策略与话语建设”、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机构新闻翻译情境下国家身份建构的功能与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4WYB032)的资助。
收稿日期:2014-12-28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6-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