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恒斯
(湛江中医学校,广东湛江524094)
通过德能教育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钟恒斯
(湛江中医学校,广东湛江52409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相互相成。近几年来,中职毕业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当前中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整体滑坡的趋势。如何抓好中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本文就通过德能教育来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中职学生 德能教育
从目前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来分析,大部分学校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层次相当于高中生。中职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17岁之间,属于青少年阶段。从整体上来说,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自己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也不乏一些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校扩大招生,各中职学校都面临着办学经费和生源紧缺的现状。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扩大招收了一批低分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素质难免参差不齐,给教育和管理带来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人格健全、积极情感培养和良好品德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2007年,德能教育首创者黄埔卫校校长欧阳焕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德能”和“德能教育”的理念以及“德能教育”的理论、内容、方式、方法、步骤和目标,把“思想品德”教育创新为“德能教育”,提出了“德能与技能并重,德能为先,一专多能,培养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1]。
德能教育着重从“三抓三为”来推行。“三抓”就是抓理念,抓根本,抓落实。“三为”是以“孝道感恩”为入手,以《弟子规》为抓手,以礼仪为外化。通过“三抓三为”培养学生具有“行孝、感恩、奉献、利他”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1 以“孝道感恩”为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不乏“感恩”的内容。“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2]。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多元文化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乘虚而入:盲目攀比、超前消费、金钱交易,孝道意识逐渐被淡忘,传统美德受到严重践踏。正因如此,加强青少年的德能教育有必要以“孝道感恩”为入手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注入新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在传承传统文化和美德的同时,增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百善孝为先”,德能教育首先应该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
“孝”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之根。德能教育从孝道感恩入手。通过开展“孝道感恩”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结合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当我们还未出生时,我们的父母在为我们做什么?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的父母在为我们做什么?当我们年幼无知时,我们的父母在为我们做什么?当我们生病时,我们的父母在为我们做什么?我们健康成长,我们开始学习走路,开始学习说话,开始学习吃饭,开始学习抓笔写字……当我们勤奋学习,成绩提高时父母的欣喜,成绩下降时父母的担忧,我们的父母都在我们操心,只盼我们日后能过上好的生活。我们一天一天健康地成长,父母却一天一天地老去。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从记忆以来回忆爸爸或妈妈为自己做的一件最让人感动最值得你去感谢他们的事儿……反思自己对父母的一些行为。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感恩,而我们更应对父母常怀感激之情。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深刻地反省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的不孝之处,从而主动与父母沟通,拉动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很多父母都非常感动。通过与家长的电话访问沟通:本班有90%以上的父母都表示,小孩近期的变化很大,变得更听话更懂事了,开始主动帮忙做家务活,不嫌脏,不怕累。
2.2 以《弟子规》为抓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弟子规》为清代李毓秀所作,全文1 080个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撰而成,其思想正统深刻,语言精练简结,内容通俗易懂。《弟子规》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宣扬和继承了儒家孝悌严谨、行仁守礼的思想。《弟子规》中的“弟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年幼的孩子,二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弟子规》所讲述的即是弟子为人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
以《论语》“学而编”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包含了为人子弟待人接物、修身、处事、在家、在外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文中蕴藏了对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孝悌教育的侧重和强调,指明了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同时亦提及知行统一、亲贤远佞、反求诸己等修德方法,为培养弟子的高尚德行提供了良方[3]。
以《弟子规》为抓手开展德能教育。学校利用德能课让所有学生深刻理解弟子规的内涵以及能够背诵和默写弟子规。《弟子规》中有很多对于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也有孩子在为人处事过程中诚实守信的教育,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有“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我们要多把这些语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根据文中的要求去做。我们可以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父亲节,可以给父亲端一盆洗脚水;在母亲节,可以为妈妈做一次家务活等;在教师节中,让学生为教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送给教师一句温暖的话来感谢教师;在“五四”青年节,可以为同班学生做一件好事等等。加强学生自己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学会感恩父母,尊敬别人,与别人融洽相处等。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引用《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所传授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学会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问学生问教师上网或图书挂中查阅各种资料来解决问题。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教化。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弟子规》,从书本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如《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以及“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都是教育孩子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儒雅大方的人,与别人交往时,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对待别人要心胸宽广,不可自私自利,与人为善,要有一颗仁爱的心。通过学习《弟子规》,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学习,懂文明。通过电话、家访以及学校开放日活动,与家长交谈中,家长均表示孩子这段时间变得懂事,能明辨是非,以德报怨,懂感恩,懂礼貌,懂奉献。对于孩子的进步,家长们都非常激动。
学习《弟子规》对于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既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又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
2.3 以礼仪为外化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也足见传统文化中对礼仪的重视。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我们希望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促进我们保存传统文化,完善礼仪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因而在当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活动中,加强礼仪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全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他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弟子规》就是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写成。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因而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让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非常有利于当今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使学生的道德人格得到提升。这对于学校开展德能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在客观实践活动中,知、情、意、行等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是一个通过自身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道德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4]。而《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家庭礼仪、个人行为举止礼仪、人际交往礼仪、读书礼仪等方面对于学校德育中的礼仪部分无疑是很好的补充和完善[5]。其礼仪教育就明确了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很多方面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每个人去做,都能做到的。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出必告,返必面;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称尊长,勿呼名;长呼人,即代叫;路遇长,疾趋揖”等等都是对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做了具体的要求。又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都是个人生活习惯上的礼仪规范,要求子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这些要求学生很容易接受并践行。长此以往,必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能教育以礼仪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6]。学校每周专门开设了礼仪形体课来教会学生知礼懂礼。放学期间,实行站岗制度,每天要求部分学生站在校门口、楼道口对过往的教师、学生行礼。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都以班级为单位练习以《弟子规》为蓝本编制的韵律操,跳韵律操过程中背诵《弟子规》。以“德能与技能并重,德能为先,一专多能,培养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每学年进行一次《弟子规》韵律操的比赛。通过比赛,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体育锻炼,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良好班风建设。学生通过礼仪课和形体课的学习,从而为今后从事服务工作塑造良好形象,奠定良好礼仪规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文明礼仪”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引入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如: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越来越忽视礼仪的重要,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搭公共汽车时不懂得尊老爱幼,在公交车或地铁上吃东西,到旅游景点到处图画甚至破坏文物,更有前不久引热议的“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起”等事件。让学生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进行讨论,反思自己平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在学校开放日中,学生们彬彬有礼,专业技能比赛中赛出水平,赛出风采。通过韵律操、护理礼仪、朗诵等德能成果展示汇报会,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展示了德能教育的成果。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均对成果表示肯定和赞扬。
《弟子规》中的道德礼仪教育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出发,重在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文明用语,讲话注意场合,和气文雅,分寸适度,不讲脏话;坐立行走、读书、写字要保持正确姿势;不吸烟、不喝酒等等,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模范。这些行为看似小事,但坚持下去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及礼仪养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开展《弟子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基础道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的传统美德,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礼仪规范,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礼仪行为的养成,提高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提高青少年整体的道德素质。
习近平主席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当代青年的努力中变为现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能教育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了感恩、孝道、知礼、懂礼,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和工作,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并对学生的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
[1]李文燕,孙文静.德能教育成为国内公认的知名教育品牌[J].广东经济,2015,(9):72-77.
[2]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36.
[3]马莉.《弟子规》的道德文化价值及特点[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4]段文标.增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1~2):121-123.
[5]冉晋.《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反思与建构[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谢琴.试论德能教育的道德影响力[J].职业,2014,(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