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200433)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刍议*
●王浩(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引导和保障学术活动的高质量进行,学术失范行为损害了学术活动的含金量。通过归纳各种学术失范现象,深入分析其原因,为预防和阻止各种学术失范行为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有助于推进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5。
[关键词]图书馆学学术失范学术规范学术创新
1引言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指引着图书馆学学术事业的发展,给图书馆学学术界提供言行指导[1]。在科研活动中,坚决而有效地践行学术规范行为,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声誉的得失、学术活力的兴衰和学术事业的成败,图书馆学科研人员应当预防和避免各种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以便同学术发展相适应、同学术改革相契合、同学术建设相协调。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科研人员对学术规范的道德约束、具体操作模式和法律法规要求有了不同层次的认知,并在学术实践活动中加以贯彻执行。但我们依旧可以触闻到各种学术失范行为,诚然,这些学术失范现象发生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深入阐述各种学术失范的表现及其原因,为预防图书馆学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提供相关借鉴,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的健康发展。
2图书馆学学术失范表现
在科研活动中随着各种关系的纵横交织发展和学术环境的日趋市场功利化,图书馆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利益性、非理性选择模式、价值观念多变性明显增强,持续出现各种学术失范现象,这些学术失范行为给图书馆学学术界带来的不良影响后果严重,令学风建设出现混乱,贬低学术的价值,损害学术研究的正能量,阻碍学术新人的培养,扼杀学术创新等等,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失范”(Anomie)一词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1858~1917)所使用[2]。他认为失范是社会向社会个体提供很少的道德指导的一种状态[3]。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则根据美国社会失范的实际,认为当个人以正当手段去实现正统目标时,个人行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当目标与手段不一致时,失范行为即出现了[4]。也有学者认为失范意味着一种“礼崩乐坏”,这种状态的结果使得个人很容易走向偏差,出现令不行、禁不止,行动无所适从[5]。在汉语文献中,人们经常用剽窃抄袭、伪造篡改、学术泡沫、权钱交易等词汇来描述各种学术失范现象。而在英文文献中,人们经常用以下词汇来表达“学术失范”的含义,如Academic Dishonesty、Academic Misconduct、Academic Anomie、Academic Plagiarism、Scientific Misconduct、Research Misconduct等等,这些词汇主要都是表达一种学术上的失范行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总体上是健康发展的,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在兢兢业业履行着学术规范的各项法律规则,但也有一些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导致学术失范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的、内在的、个体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外在的、社会的因素,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学术失范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下述四个方面。
(1)抄袭剽窃。抄袭剽窃是比较常见的学术失范现象,常见的形式有“通盘借用法”,即把别人研究成果的研究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稍加以改编,基本一字不差地“正名”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忌讳地向业界权威期刊投稿,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例如,把别人研究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改头换面成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的论文。“部分抄袭法”,这是学术造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式,即把不同的现有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拼装成“新作”,具体表现形式多样:把他人研究成果的某一部分嫁接移植在自己的研究成果里;通过翻译外文的方式达到“创新”;通过“编书”出版的模式来肆意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改编成自己的“著作”;等等。例如,在研究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盲目使用一些评价指标,移花接木别人的专家权重系数,做出一些连自己都无法合理解释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署名改编法”,即在科研成果署名上做手脚,包括私自更改原有合作者的署名顺序、伪造虚假的署名者、强行让他人在成果中“友情”加上自己的名字等,这是一种对作者著作权的剽窃。例如,一些研究生迫于毕业发文的规定,私自在投稿中署名自己的导师,这是一种投机取巧式的学术失范行为。
(2)篡改伪造。篡改伪造是一种较之剽窃抄袭更为隐秘的学术失范行为,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照搬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有意改变现有研究成果的内容、数据、模式等来达到“瞒天过海”的造假目的。尽管我们现在有多种不同的学术检测软件,但是难以在细节上达到全面的监控,这就给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创造了客观的机会。例如,通过更换主题词的方式,把一篇原本研究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论文改造成一篇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论文。在图书馆学术研究中常见的篡改伪造表现为在参考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有意或无意会“忽略引用”原来作者的成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对引文注释的篡改伪造,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3)学术泡沫。学术泡沫是一种虚假的学术繁荣,单纯靠数量来取胜,其内容中很难发现真正具有前瞻性、价值性和启示性的研究成果,这种短时期内文章、专著满天飞,学术成果“琳琅满目”的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学术平庸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通过各种关系大量著书发文成为“高产作家”;故弄玄虚地“创造”大量所谓的图书馆学新概念、命题和原理,违背了学术发展的正常规律,其结果往往昙花一现;盲目地进行跨学科研究,囫囵吞枣式地人为拼凑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科研人员对其它学科知识的了解生搬硬套“一知半解”,就急于“创造”;研究缺乏“接地气”,人为臆想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践的研究理念,并且在研究结论中煞有介事地写成“今后的研究动向或不足之处”,貌似给人一种口实,实则是在卖弄圈子,让读者永远无法看到其研究的“庐山真面目”。学术泡沫中的科研成果充满了“陈词滥调、七拼八凑”的痕迹,但在现实中我们又很难抓到其学术失范的把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真正危及学术事业且难以根除的痼疾。因为这是一种“合法”的学术垃圾制造模式,人为地制造了学术繁荣的假象,扼杀了学术的活力,打着看似合法的幌子挑战践踏学术的庄严,其结果是耗损了宝贵的学术科研经费、使学术成果鱼龙混杂,特别是在图书馆学的学术圈子里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影响,久而久之败坏的是学术风气、摧残的是学术尊严、诋毁的是学术声誉。
(4)学术交易。学术交易一般表现为某一中介机构替作者代发科研成果,中介机构按照发表出版的层次不同收取当事人不同的费用,当事人也明知故犯请他人代笔,这是一种看似“合法”的交易,其实质是对科研的亵渎。中介机构往往声称自己可以代发不同学科的全部论文,但我们知道随着学科的分化和交叉,仅图书馆学科就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方向,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中介机构何来的强大科研力量?幕后的运作力量究竟是颇有规模抑或是肆意拼凑他人研究成果做出的“整合”产品?但这一切都会导致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为挤占了那些踏实做学问人员的发表科研成果的机会。笔者在必应搜索框简单输入“图书馆学论文代发”就可以看到多达万计数的检索结果,甚至在一些商城网站,“代写、代发、代投、代修改”各类管理学类期刊论文的商家铺天盖地,令人瞠目结舌!长期以往会扭曲学术的健康发展,损害了期刊的信誉质量,误导了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
3图书馆学学术失范原因分析
首先,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术失范现象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社会大环境而出现发展的,科研活动都是一种投入产出式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人们在学术利益的驱使下开始重视并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人们利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地位、名望、财富等,随之而来的各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着部分科研人员的价值观,为此他们开始野心勃勃地追求各种物质精神利益,这就导致了部分科研人员铤而走险地获取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这在现实中主要通过学术失范行为表现出来。学术活动的功利化使部分科研人员对待做研究、写文章、申请项目的初衷发生了扭曲,摒弃了潜心做学问的理念,急功近利地“积累”自己的学术成果,这些人仅仅是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动辄宣称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花钱买书号粗制滥造出书、威逼利诱他人搞学术突击、利用海归身份装模作样做虚假宣传、道貌盎然伪造创新成果等等,不一而足。特别是我国不少科研单位在晋升职称方面有科研成果的硬性量化指标,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惜违背学术研究的庄严,铤而走险去获取更大的不当学术利益,促成了学术失范的频频发生。
其次,社会文化思想影响。我们国家的思想文化同样会渗透进入学术活动中,典型的表现就是科学精神缺失。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识观,每个人自身对自然的意会是不同的,外部的世界全貌仅仅依赖于自身的感悟,忽视逻辑的实证,缺少把自己认识的各种感悟用准确的话语表达出来,往往通过神秘的冥证来告知世人,长期以往就导致了科学精神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科学精神要求我们说的话做的事必须是客观可以被他人观察到的,不能让人有朦胧感。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形成的普遍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其表现为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即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拥有科学精神氛围的社会,人们会用严谨的学术作风来从事学术研究,不会发生一些科研人员在引文注释方面的“扣分”,更不会发生强行“拿来主义”的学术强盗行为。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形成浓厚的科学精神氛围,社会公众往往也对科研工作者监督不够,这样一来一些学术活动的违规之举也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堂而皇之生存着。缺少科学精神的人同样会缺失怀疑精神,这也阻碍了学术创新。
第三,学术规范教育缺位。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科研者在接受学科基础教育的时候往往忽略对学术研究流程规范的教育,仅有少部分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开设了《知识创新与学术规范》课程),而开设的有关学术伦理、道德指南、科学精神等方面课程的更是少之又少。图书馆学科研者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学术内容知识的研习中,忽视了课题的申请、研究计划的展开、撰文著书的写作、科研成果的发表等行为中的学术规范要求。与之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学术界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作指南,有权威学术准则和规范,严谨的论文发表制度,其学术规范涵盖了学术创作过程中的各项细节,同时注重培养研究者的学术规范意识,细节上强调如何准确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成果、避免抄袭、学术道德、知识产权意识等,通过各种方式使研究者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图书馆学科研者缺乏充分全面的学术规范教育就很难形成强烈的学术规范意识,导致片面追求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重视得出这个结果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甚至有时候为达到领先于其他人的目的而触犯学术规范的底线,甚至把学术规范看作科学研究的绊脚石,在科学研究中无足轻重,尤其在急功近利的科学研究中往往为了利益而违反学术规范的学术失范时常发生。学术规范教育会培养科研人员良好的学术道德灵魂,这也是一个人学术生命的核心价值,剥离了这一关键要素,学术研究类似行尸走肉,各种学术失范行为也就接踵而至。
第四,监督检测措施薄弱。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术界关于学术规范的监督惩罚措施有很多漏洞,主要体现在学术法律法规不明确和监督检测方式缺位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虽然可以看到以教育部为代表的科研部门单位制定颁布了不同的学术规范指南,但反观图书馆学术界也只是在借鉴这些通用的学术规范指南,专指性不够强。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学术规范体系应该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学术规范的执行体现了科研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取向和伦理道德的修养,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提倡一种君子的“慎独”道德风格,主要依靠个人内心的力量来把握,这虽说是一种较高的伦理境界,但真正完全做到的毕竟不是全部人员,个人内在的道德理念没有强制性,很容易受到外在不良思想的侵蚀。相反学术规范法律法规通过凭借社会外在强力机关的力量来硬性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履行,倘若科研人员超出法律的红线,就会面临官司纠纷以致锒铛入狱的后果,这就会弥补个人内在道德力量的不足之处,让违规者打消跃跃欲试的念头。
另一方面,现有的学术失范监督检测措施缺位,主要体现在现有绝大部分学术失范行为都是事后很长时间后才被披露出来,而且不少是通过个人检举揭发,这就引起我们的深思,学术委员会的监督检测存在漏洞!要保持学术的公正和纯洁,必须要有一个运行良好的监督机制,及时揭露学术腐败行为,监督检测措施的缺位使很多人逍遥法外,这将给图书馆学术界的神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
第五,学术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图书馆学术界在学术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评价机制导向有待完善和学术界中的“马太效应”两个方面。
一方面,科研能力评比导向有待完善。不少科研单位在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时单纯侧重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忽视学术质量的把关,这会助长学术浮躁情绪,我们可以从各种科研课题申报、参与评奖、成果鉴定的填写表格中明显看到,表格里都有一栏有关科研成果数量列举的必填项目,这虽然提供了学术评比的具体可操作性,但只比文章数量多寡、著作厚薄长短、刊物级别高低的片面做法会使很多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成果被忽略,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会使很多学术研究者处于无奈和压力而被迫触犯学术道德的底线,我们应当结合学术成果的影响力来综合评价。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向使得科研人员使劲浑身解数,把学术规范抛之不顾,不再细嚼慢咽般地专研学术,学术创新这种“长线工程”更是不敢轻易接手,这不仅戕害了学术的尊严,而且对学术创新也是大有弊端的。
另一方面,学术界中的“马太效应”。在任何一个科学共同体内部都存在资源分配的问题,在现实中一般通过“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反映出这种分配的结果,一般在前期做出过较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往往会在后期的学术资源争取和荣誉授予方面拥有较大优势,而学术新人由于没有在学术界获得公认的知名度,这样无疑会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处于劣势,只能得到类似“鸡肋”的学术奖励和资源,这正如圣经里《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教诗:“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但我们知道一些学术新人的研究成果不乏精品之作,长期处在劣势的个别学术新人为了加速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会不择手段地通过各种学术失范的行为来争夺学术奖励和资源,这种由于学术界自身的“马太效应”所致的学术资源和荣誉分配不均问题也是触发部分科研人员学术失范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当合理做好学术资源和荣誉的分配事宜。
第六,个人自身学术创新力度不够。深入分析各种图书馆学学术失范现象,可以发现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学术失范人员的学术创新能力不够,这些人自知在创新方面火候不到,但为了更多的利益和声誉可以掩饰自己的创新能力,其途径就是五花八门的学术造假手段。目前图书馆学学术界的学术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整个研究成果缺乏对同行前期工作的详细介绍,仅仅是一笔盖过地描述几句;参考文献“为参考而参考”,存在著而不引、过度他引、不当自引、引而不著、模糊著引等情况,体现不出创新的来源何在;研究结论空泛,没有紧扣调研数据,两者存在脱节;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盲目夸大,动辄“领先”、“填补空白”,让人雾里看花;研究方法老套陈旧,胡乱使用,使研究成果不伦不类;论文包含的货真价实的信息量少,没有新颖性和可信度,等等。上述问题折射出业界不少科研人员在学术创新方面的功课不到位,这会制造大量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产生相应的学术失范行为,图书馆学学术界在加强学术创新方面任重道远,只有真正的学术创新才更加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仍旧处于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工作。目前出现的一些学术失范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这些现象有滋生蔓延的趋势,并且呈现出隐蔽化(如部分学术人员在总结前人的“失败教训”基础上,整合各种方法的优点加以利用,一改以往单纯的复制粘贴低水平行为,“巧妙”替换研究主题词和关键句,让人一时无法察觉)、复杂化(如部分学术人员在做技术研究时,利用技术参数众多的特点,以他人现有的技术成果为模板,增加或减少一些研究参数,从而使得研究成果看似新颖但实质是原有研究的压缩版或精简版)和国际化(如部分研究人员利用自身外语基础较好的优势,抢先一步把国外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中国化”,实质则是在做翻译工作)的特征。我们陈述学术失范的现象并不是认为学术界“天下乌鸦一般黑”(图书馆学术界依旧存在坚守学术规范的榜样人物和行为),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学术失范现象来分析探讨相应的原因,从而预防和避免各种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我们应该合理借鉴国外成熟的学术规范践行模式,强化学术规范的普识教育、应用操作、监督管理,深刻认识到学术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最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图书馆学科研者实现学术创新的基础。学术规范对图书馆学学术来说至关重要,这对于其职业道德素质、科研伦理素质和人格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内驱力的关键作用。实践证明,图书馆学科研人员只有在学术规范的维度中把握诚实规范要义,追求学术研究中的真善美,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细则,事无巨细地持之以恒,才能获得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浩.刍议图书馆学术规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4):11-14.
[2][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著,张宁,等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6-57.
[3][美]约翰·J·麦休尼斯著,风笑天,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6.
[4]庞树声,普通社会学理论新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169.
[5]易益典.社会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48.
(刘平编发)
On Library Science Academic Anomie
Wang Ha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Academic norms of Library Science can guide and protect the high quality of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anomie hurts the value of academic activiti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s of academic anomie.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activities. 5 refs.
KeywordsLibrary Science. Academic anomie. Academic norms. Academic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5-11-19
[作者简介]王浩,馆员,现在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图法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6)02-0023-0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研究”(11JDXF001)研究成果之一。
【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