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通
大学生两岸文化认知现状及教育导向思考
黄晓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台海文化观念内涵的深层次剖析,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国家统一、两岸文化认知的现状及原因,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校教育工作的进步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两岸认知;教育导向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海峡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文化信息的传播途径亦变得丰富与多元化。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更是推进了全球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在此大背景下,大学生对两岸历史与现状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引导青年建立正确的两岸关系理念,理性认识并参与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将会更好地推动两岸的友好发展趋势,并对构筑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高校的统战功能有重大的意义。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两岸关系认知的真切状态,我们进行了随机抽样,此调查以沈阳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囊括7个学院的不同年级以及多个专业,共涉及高校学生800名,计男生434人,女生366人。收回有效问卷785份,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今将所发现的问题撮其大要,略述如下:
1.政治认知上的统一和差异
调查显示:在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认识方面,接近20%的学生认为“基本一致”,15%的学生“不关心”,65%的学生觉得“两者差别很大”。对于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绝大多数人有着一致的认识:和平统一是最好选择。此外,在“开放式问题”中,大陆生对台湾同龄人的看法趋于两极化,一部分人在与台湾生的交往中感觉他们彬彬有礼、守时守信、热情活跃、娴于辞令;另一部分认为台湾生喜谈政治敏感话题,对大陆生有一定的歧视,这种态度常在言谈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事实上,由于政治历史诸方面的原因,两岸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着许多差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方向与维度上。两蒋时代的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三民主义课程,高校则设有三民主义研究所,前者在功能上接近大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后者则相当于大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①虽然两岸的大学生对三民主义或马列主义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对这些课程在讲授与学习上的形式主义却深有同感。而“解严”以后的台湾,从1990年“中央研究院”首先将“三民主义研究所”改名为“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开始,就逐步进行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公民教育与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过渡的尝试,至今已完全摆脱了国民党教育的桎梏。②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大陆高校学生对台湾德育教育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而认为“基本一致”者大都持“公民教育也是隐性的意识形态灌输”观点,实际上对两岸思想理论课的不同也是有所认识的。
本调查中呈现的陆生对台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也各有其合理性,其实都是台湾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台生重视仪表、应对得体、严守公共秩序都予人以极深的印象,如日常拜访必带“伴手礼”,接物拜赐必称谢,与他们交流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而台生,乃至台湾社会,对陆生的轻视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事实:虽然通航日益频繁,台当局开放陆生赴台读书已有6年,但由于“三限六不”③规定限制,陆生不能申请“台青交”即台北的台湾大学,新竹的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等一流名校,只能上二三流大学,由于不能参加台湾的健康保险,若有伤病则必须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凡此种种都加深了双方的不满。而两岸青年在完全不同的人文环境中成长,长期相处则往往因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摩擦,言语交流又时常因为某些敏感话题话不投机。值得注意的是,据有关报道赴大陆读书的台湾生也有类似的感受,双方再将对彼此的负面印象在各自的交友圈子甚至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平台上传播,造成更大的效应,直接影响到尚未交流的台陆双方青年对彼此的“前理解”。
2.娱乐意向上的多元化与单一化
调查显示喜欢台湾综艺节目的大陆生占64.4%,其中女生的比例为64.4%,考虑到本次抽样调查中性别分布情况,可以略窥女生对台湾综艺节目的热衷程度。而在大陆生喜爱的所有综艺节目的分布中,台湾节目占37.6%,远高于日韩与欧美,大陆综艺节目紧随其后,占35.5%,需要说明的是,许多调查对象在开放式问题中表示他们钟爱的多为湖南、浙江卫视的娱乐节目。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出于放松、消遣目的看综艺节目者占42%,为跟潮流、为了在同龄人群中有共同话题者占21.8%。
此外,多数调查对象的兴趣点集中在综艺节目,而对最代表台湾特色的社科节目、政论节目、宗教节目毫不关心;相应地,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对台湾的影视作品有所涉猎,对台湾“军宣片”、琼瑶剧等印象较深,但对讲述台湾历史人文的佳作知之寥寥。在选取的样本中,每天用一小时以上的时间收看娱乐综艺节目的大学生占67.1%,每日沉浸其中长达3小时以上者则占调查总数的20.1%。这一调查结果令人忧心。
两岸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与时政息息相关。教学工作者既要具备对历史的了解,亦要有对形势发展的洞察力,教师若“一劳永逸”式地备课,不持续更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势必对授课造成影响。
两岸问题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许多思政教师会在历史和现状阐释上有意回避,反而使许多学生对台海问题缺乏深入地了解,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理论性过强,一味单向性灌输,不了解学生心理和社会流行的话语体系,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极大地妨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首先,国家与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对两岸高校交流的支持力度。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让两岸青年早接触、多交往,加深了解”,“成为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力军”。④2014年12月在福建师大举行的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就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对于两岸高校互换交流生,不仅要让更多的学生“去”,而且还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完善交流体制,放宽名额限制,再辅之以优渥的助学金,对加深两岸青年的理解互信,打开两岸交流新局面一定会有所助益。
其次,要更加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其提供制度和资金上的保障。既可以组织各项交流活动加强两岸彼此的了解,也可借鉴“互联网+”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传播图片、视频等,配合实地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政策和形势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应尽量杜绝“政治说教”的作风,教育者要放下身段,先当学生、再当先生,主动摘掉有色眼镜去认识台湾流行文化;构建在当今形势下适应社会步伐的新型话语体系,对在课堂内外的日常行文和言语中的“台式用语”适当宽容,杜绝“扣帽子”“贴标签”等歧视行为,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引文注释
①林萍.台湾高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
②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1999:240.
③台湾教育部门对陆生赴台读书的规定,“三限”,即限制采认大陆优秀院校、限制陆生赴台总量、限制采认医学和关系国家安全领域的专业;“六不”,即不加分、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允许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开放报考证照.
④第七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俞正声出席并致辞.[2015-06-14].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5/0614/c70731-27151977.html.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62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中“国家统一”观教育研究》(L14BSZ044)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视野下近代东北地区大学文化内涵研究》(W201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