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益亮,陈 丽,刘 珊,张其成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新安医家郑重光生平考
熊益亮1,陈丽2,刘珊1,张其成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郑重光;新安医家;生平;籍贯;著作
新安医家郑重光与古代很多大医一样,也是深受亲人因病离世之苦而发愤学医,终而学有所成,造福乡里。《重修仪征县志》曰:“郑重光,事亲孝,友爱兄弟,抚孤侄若己子。性颖慧,读书则了悟。善方术,多治奇症。亲既殁,发愤肆力于医,尤精于伤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举乡饮。殁数十年,黄童白叟无不知其名。”[1]可见其医术之高,医名之盛。郑氏所著医书大都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发挥,如《伤寒论条辨续注》是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基础上编撰而成,《温疫论补注》则是对吴又可《温疫论》进行补注。目前学术界对郑重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学术思想和临床治验,对其生卒年、字、号、籍贯等说法存有争议,遂以郑重光著作和地方志为线索进行一一考证。
《素圃医案·自序》落款:“康熙丁亥(1707年)小暑后三日,新安素圃老人郑重光题于守一斋,时年七十。”[2]中国古人年龄是以虚岁来记,由此推断郑重光应出生于明·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又《重修仪征县志》《重修扬州府志》并载:“(郑重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举乡饮,年七十九而殁。”[1,3]举乡饮即推选郑重光为乡饮宾。清代年龄、品德、才能为入选乡饮的三大参考指标,其中才德是最重要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参考项[4]。可见,郑氏是人们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也说明郑氏的医术和医德都受到认可。郑重光年七十九而殁,可知其卒于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综上,郑重光的生年应为公元1638年,卒年应为公元1716年。
一说郑氏为新安歙县人,主要依据其著作中序言和卷端著者信息,如《伤寒论条辨续注·序》落款:“康熙乙酉年(1705年)冬月,新安郑重光述”[5]序9,该书卷端有:“歙邑方有执中行甫条辨,同里郑重光在辛甫续注”[5]3。《素圃医案·自序》落款:“康熙丁亥(1707年)小暑后三日,新安素圃老人郑重光题于守一斋,时年七十。”[2]《温疫论补注·序》落款:“康熙庚寅年(1710年)孟夏月,新安郑重光在辛甫识”[6]22。本书卷端有:“古歙郑重光在辛甫补注”[6]43。《伤寒论证辨·自序》落款:“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1711年)仲冬月,新安素圃老人郑重光在辛甫识。”[7]此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歙县志》卷十五《艺文志·书目》载:“《伤寒论证辨》三卷、《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温疫论补注》二卷、《素圃医案》四卷,俱郑重光。”[8]《伤寒论条辨续注·序》:“惟吾乡方中行先生《条辨》一书为最。”[5]序8方中行即明代歙县名医方有执,郑重光称方有执为“吾乡”,遂认为郑氏亦是歙县人。
另一说则根据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扬州府志》卷之五十四《人物·艺术》载:“郑重光,字在辛,仪征人,始居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继迁府城。”[3]另光绪七年(1881年)《江都县志》卷之二十二《人物·笃行》[9]、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仪征县志》卷四十《人物志·艺术》[1]均列“郑重光”。《素圃医案·自序》曰:“不佞寄居芜城凡三十年”[2]。芜城,即广陵城,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由此认为郑氏乃仪征人,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重修仪征县志》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举乡饮。殁数十年,黄童白叟无不知其名。”[1]郑氏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殁,时年七十九。郑氏育有四子,子郑钟蔚,为增贡生,继承其业。曾孙郑枚,为太学生,醇悫和厚,善守家学,以医行世。
根据以上考证,郑重光在署名时均冠以“新安”地名,而在方志方面,《江都县志》《仪征县志》《扬州府志》对郑氏有较为翔实的记载,《歙县志》仅在《艺文志·书目》中收录了郑氏的作品。由此推断郑重光祖籍应是新安歙县,而其出生于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这种情况与朱熹自称“新安朱熹”甚为相似,朱熹父亲朱松乃新安婺源人,后因入闽为官,故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但其在著作中常署“新安朱熹”,寄寓不忘桑梓之情。
古人取“字”通常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一般没有联系。在十天干中,“重光”是“辛”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辛曰重光”[10]。又《温疫论补注·序》落款:“康熙庚寅年(1710年)孟夏月,新安郑重光在辛甫识”[6]22。甫,指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后指人的表字,即人的别名,故郑重光字在辛。《素圃医案·自序》中郑重光自称素圃老人,故素圃应为其号。此外,现有不少医籍提到郑重光,晚号完夫。郑氏年七十而自称素圃老人,且在查阅资料时未见“完夫”之号,因此,关于这一“晚号”有待进一步考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歙县志》卷十五《艺文志·书目》载:“《伤寒论证辨》三卷、《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温疫论补注》二卷、《素圃医案》四卷,俱郑重光。”[8]在伤寒方面,郑重光认为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是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但是《伤寒论条辨》仅详论太阳病的论治,而在三阴病论治方面较为欠缺。于是郑氏参考喻昌、柯琴、程郊倩、张璐四家之说,并加上自己的体悟,撰成《伤寒条辨续注》12卷。郑氏又指出,伤寒的辨证在于表里寒热等征象的辨别,若不详辨疾病的征象,而将重点放在讨论用药,则容易误诊,遂在李中梓《伤寒括要》的基础上,撰成《伤寒论证辨》3卷。在疫证方面,郑重光认为温病责之于少阴,而疫证责之于三焦,两种病证大不相同,而且疫邪因人的体质不同而导致病发寒热不同。体质厚实者感受疫气则致热证,宜用大承气汤,旨在泻土以救水。疫邪侵入体质薄弱者,会消耗体内阳气而致虚寒愈重,宜急用四逆汤、真武汤以回救阳气,稍有延误则致阳脱。郑氏指出,吴又可既不分温病、疫证,又认为疫证为阴证的情况乃世间罕见,却不知疫证最多阴证。因此,虚寒疫证常被误治而死,于是撰写《温疫论补注》2卷。在医案方面,郑重光录其平生治验为《素圃医案》4卷。后世认为其医案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擅用附子、姜(干姜、生姜、炮姜)、桂(桂枝、肉桂),推其为火神派早期代表。
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郑重光所著医书现存有《伤寒论条辨续注》12卷(1705年),最早版本为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广陵秩斯堂刻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均有藏[11]62-63。《素圃医案》4卷,最早版本为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古歙许氏刻本,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有藏[11]796。《温疫论补注》2卷,是郑氏著作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其最早版本为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刻本樊川文成堂藏版,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等20家图书馆均有收藏[11]481。《伤寒论证辨》2卷,最早版本为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许华生刻本广陵劲堂藏版,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有藏[11]89。
此外,郑重光参校柯琴《伤寒论翼》2卷,未见单行本。凡此5种医书合刊,名为《郑素圃医书五种》,现存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秩斯堂刻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有藏[11]928。另还存有《郑素圃先生医案集》2卷抄本,著者佚名,亦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11]797。另现有不少医籍指出郑重光还曾重刊先世之作《集验简便诸方》,然在查阅资料时未见此书,因此,关于重刊先世之作《集验简便诸方》亦有待进一步考证。
《重修扬州府志》云:“重光之医,克绍吴普、许叔微之脉,其学不在滑寿下。”[3]郑重光不仅医术精湛,同时医德高尚。经过考证,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在籍贯问题上,推断郑重光祖籍应是新安歙县(今安徽歙县),而其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当代学界把郑重光列为新安医家,应当符合郑氏本意。
[1]王检心.重修仪征县志:卷四十[M].清光绪十六年刻本.1890:15-16.
[2]郑重光.素圃医案[M]//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
[3]阿克当阿.重修扬州府志:卷五十四[M].清嘉庆十五年刻本.1810:18-21.
[4]赵永翔.清代乡饮酒礼的社会轨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 25(2):59-64.
[5]郑重光.伤寒论条辨续注[M]//黄金玲,桑方方.新安医学名著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郑重光.温疫论补注[M]//熊益亮,林楠.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郑在辛.伤寒论证辨影印本[M].扬州:扬州古籍书店,1988:3.
[8]石国柱,楼文钊.歙县志:卷十五[M].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937:12.
[9]五格,黄湘.江都县志:卷二十二[M].清光绪七年刻本.1881:16.
[10]郑恢.事物异名分类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2.
[11]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开放课题(2013-ZDXKKF-16)
熊益亮(1987-),男,博士研究生
张其成,zhangqicheng96@163.com
R-092[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5.004
2016-05-02;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