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震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清末民国时期梧州早期现代化及其启迪
黄 震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1853年,广东顺德人甘树棠在梧州九坊街开办了第一家百货商店。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成为珠江乃至华南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进出口总值占广西的80%以上。中国近代史是从珠江的入海口处开始,近代工业生产、城市建设、西式学校、西式医院以及邮政、海关机构等都是沿江入驻梧州然后上溯入桂乃至西南内陆。梧州成为广西近代西方文明的中转站。温故而知新,清末民国时期梧州成为广西早期现代化的策源地有着天时、地利、人谋的因素,为今天在“一带一路”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格局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梧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启迪。
梧州;清末民国;早期现代化;启迪
秦灵渠的开凿,古苍梧成为联结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上枢纽。汉代作为统辖岭南地区的首府,拥有交趾、台浦、徐闻、番禺几大对外港口,对内通过西江黄金水道、茶马古道与贵州、云南、巴蜀进行通商贸易,古交州对外通过珠江各口岸和交趾、合浦、徐闻、番禺等对外港口与南洋、中亚诸国进行通商和文化交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的重心南移,梧州是宋代造币基地之一。明中后期,在梧州设置“三总府”,梧州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地位达到空前。至清中期,梧州成为了珠江流域仅次于广州的重要商埠。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根据不平等条约《中英滇缅边境及通商修正条约》(亦称《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西江通商专约》)辟梧州为通商口岸,梧州开埠后,梧州的工商业贸易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百年商埠的名称由此而来。
开埠以后,英商怡和、太古和省港澳轮船公司先后在梧州设立商行专理船务。1902年,英商渣甸、天和、人和三大洋行经营梧州航运业,出入梧州港的轮船与日俱增,每年达3000多艘,吨数达20万吨。英、葡、法、美四国商人纷纷在梧州开设洋行,有“渣甸”“天和”“人和”“绍和”等,经营梧州至香港澳门的航运业;1908年,梧州商人联合开办了西江行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梧州第一家商办的航业公司,有“广威”“广泰”两客轮航行梧港、梧穗线。时任贺州海关税务司的阿理嗣曾说过:有各华商并设一轮船公司,置船二艘,一行广州,一行香港,各商货均踊跃付该公司之船载运,兼有船只争挂华旗,是以本埠行业为之一振,商务亦因之畅旺矣。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有“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石油公司。国内一些专以代客买卖货物,索酬行佣的“平码行”,专营中转的“花纱行”,转运买卖交易的“牲口行”,“特货行”(指鸦片)等经纪行业应运而生。出口大宗货物首推谷米,次为矿产,再次为桐油、萘油、生丝、桂皮、木柴、山货、药材、牲口等农副土特产品;进口物资为棉纱、布匹、火柴、煤油、面粉、西药、染料、五金机电等。清末有十多个国家在此设立洋行,广西、上海等省也先后在梧州设立对外贸易公司[1]。
民国时期,梧州是仅次于广州的珠江外贸港口城市,上世纪30年代英国《大英百科全书》就有梧州是广西最大的对外贸易商埠的词条记载[2]。当时,市内总额占全省的63.3%,广西财政收入的30%来自梧州商业。据记载:“自清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十七年(1905—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年达74万两。当时梧州商业繁荣,[3]”“筏联属城市,广者数丈,如巨厦而有楼”,“光绪中,言贸易者,犹称筏口,有客栈筏,画舫环泊,为笙歌治游之所”。有“半个梧州水上浮”之说[4]。当时,梧州最兴旺的商业街道当数九坊街、沙街、五坊街。
梧州是广西和滇、黔、川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珠江流域物资集散地,商船之多,内外贸易之盛,居广西之首,对外贸易和口岸规模,在华南仅次于广州。当时广西财政年收入仅100万两,财政收入7 0%来自梧州。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二十年(1908—1931年)梧州关进出口总值占广西进出口总值的80%[2]。梧州不愧是“蔚为士商萃集之所,百货出入之枢,实为全省商业之重心也”,其在“广西经济上的地位,正无并于上海之于全中国”[5]。
梧州口岸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二是资源优势,雄据一方;三是具有历史传统的广阔的海外市场;四是港口基本设施配套,仓储运输初具规模;五是人才及技术上的优势。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各地区国家交往绝大多数是以商贸为开端,中国近代史也是通商口岸成为与世界正式接触的开始,梧州在1897年开埠后,作为珠江流域的重要对外商贸口岸,梧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使其成为广西乃至西南交通大动脉和经济、军事重镇。梧州对外通商口岸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传播地。
航运发达,商旅云集,开埠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全市达10万人,从事商业的就达1万多人,为广西之冠。近代化城市建设也随着梧州的开埠而大大加快,成为珠江流域仅次于广州的城市,有“小香港”之称。
开埠后,随着沿江一带领事馆的建设与洋行的介入,梧州河东旧城区建设受到西方城市的影响,河西荒郊也得到开发和利用,带动梧州经济贸易及运输业发展的码头建设成为市政发展的首要工程,从而推动了梧州城市建设。
进入民国后,梧州城市建设大大加快。1921年梧州市政厅成立,1922年,设立了市政工程处,专门负责市政工程项目。1924年,由于梧州河东建筑密集,城北一处民房失火引发一场民国时期广西最大的火灾,烧毁房屋4709间,占当时全城房屋70%以上。时任广西省绥靖办主任黄绍竑,怒斥旧城街道狭窄及施救不便,决定接受李济深提议的城市改造计划,将整个梧州城列入改造范围,拆除全部河东古城基,修建西式的街道,新街道参照20年代广州街市及建筑的规格和样式,提高路面等级,并且要求新街道的两侧房屋建设骑楼作为人行通道和避雨设施,由此揭开了梧州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6]。
李济深的梧州城市改造理念先进又结合梧州具体情况,改造方案全面、详细而又具有岭南特色。从1924年春开始,梧州商埠局对梧州地形进行测量,大刀阔斧拆除城墙,修建新式马路及下水道。为适应当时近代城市发展的需要,黄绍竑提议将园林景观建设也作为旧城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开辟城后北山为新式公园,栽种各种花草树木,甚至修建网球场、茶室等活动场所及设施。1927年,修建全国第一所中山纪念堂,这是一座民国时期杰出的中西结合建筑,北山公园因此改名为中山公园;把在1928年收复租界运动收回的桂江西岸与浔江北岸交汇处白鹤山的英国领事署开放成为河滨公园。此外,梧州大力兴建水电厂等近代公共事业,其中1915年开办“梧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19年梧州建成电厂,1927年在河东中心商埠街道及主要码头重新铺装路灯;1928年筹办梧州自来水厂,1933年9月正式建成投产,铺设了总长25公里的自来水管向河东商铺及居民住宅供水。随着电灯和自来水的投入使用,梧州城市面貌大大改变,有了近代化气息[7]。
1934—1935年,市政府还对街巷和码头进行返修,完成道路、排水、地下管线、道路照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至1935年,城东中心区新建和改建大小道路共57条,返修及增加巷道共长8935米,形成南、北、东、西4条以环城路、桂林路、五坊路、九坊路及四坊路、竹安路、大中路、大西路、大南路为主干的道路骨架,其旧城道路改造是按照由南至北、由西至东、由西南向东北、由城外向城内的顺序进行,它们靠近河流,集中成片,符合梧州内河港口城市由外而内发展的性质,构成特殊的城市河岸线,梧州从此迈入一个近代化城市。
1927年,梧州市政工程处编制《梧州市政计划书》中进行市政计划,建设骑楼街区(1927—1935),对城市的分区、街道、交通、公安、卫生、教育等9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其中,分区计划将梧州划分为行政、商业、工业、教育、住宅及未定6个城市功能分区,促进了新兴城市格局的形成。街道计划中,提出因地制宜,保留原有长方形街区模式,辅以灵活自如的新式街道,同时规定商业区和行政区的道路宽度为24.4~30.5米,使市政规划建设走向制度化。商埠建筑为骑楼式;规划在商业区内设通气草地,以解决狭窄商业区的绿化问题;城市给排水、电力、电信规划,主张电力线、电信线均埋设在地下管内[8]。这些城市规划在当时都是先进甚至是超前的,可惜后来日本侵华,梧州城市发展规划被迫停止。
梧州作为近代贸易活动和工商业集中发展起来的口岸城市,公路、航运码头、电站和电灯照明、自来供水、城市道路、公园等城市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前所未有的近代文明。
随着航运业和商贸业的迅速发展,梧州的近代工业应运而生。19世纪下半叶,梧州本地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业资本家兴办了一批工厂,新式工业开始出现。1877年,梧州兴建了炼锑厂,1905年兴建了染布厂,1907年创办“同福顺”缫丝厂,1910年开设天和机器厂。这些工厂,不仅是梧州,也是广西最早的一批工厂。从1910年至1930年,梧州先后又创办了十多家机器制造厂。1933年,梧州工业资本占广西四城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的73%,有工厂、作坊716家,占广西总数的63.3%,工业总产值占广西的三分之一,资本总额242.7万元(银毫),有工人4700多人,动力1279.64千瓦[9]。30年代是梧州工业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广西主要近代工业云集梧州,火电、火柴、肥皂、电池、机械、纺织、冶炼、医药、化工等行业享有盛誉。
1.轻工业
轻工业是梧州最具特色的产业。19世纪末鞋帽业进入兴盛时期,皮革及皮革制品逐步弛名,形成了梧州早期的轻工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成为广西主要出口基地,商贸、航运业兴起,粤、港、澳商人纷纷到梧投资办厂。1919年,梧州创办第一家玻璃厂,随后相继出现10多家手工生产的玻璃作坊。1921年,广东商人集资创办火柴厂,后来,发展成为官僚资本企业。1937年,从广东先后传入干电池和陶瓷制造技术。此后,随着出口贸易发展和文化交往而出现了数十家从事印刷业务的小厂。1945年,植物油料加工厂开工。1949年,梧州轻工企业有玻璃、火柴、电池、陶瓷、印刷、炼油工厂6家,另有皮革、五金、服装鞋帽3大门类的手工业作坊数十家。
2.化学工业
梧州化学工业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黄绍竑在梧州三角嘴创办梧州制弹厂。聘请德国工程师作技术指导生产黄色炸药T、N、T,制造枪弹和手榴弹。1920年任职于广州无烟火药厂的马君武博士与中山大学李敦化教授策划筹建硫酸厂,因战乱未能实现。马君武到梧州任广西大学校长,于1927年向广西省政府提出在梧州筹建硫酸厂,并得到广西省政府采纳。同年拨款56万元(银元)从德国引进硫酸生产技术设备,于1932年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梧州硫酸厂,日产10吨工业硫酸作军工、医药、化肥生产原料。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梧州时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梧州有私营生产硫酸、硝酸、硝盐、碱砂、肥皂等小厂和个体回收废机油、废煤油、松香下脚料的小企业。另外,有配制发蜡、雪花膏、香水等化工手工生产作坊共20余家。至40年代后期,这些小厂和作坊,因苛捐杂税、货币贬值、市场萧条,大都陷入困境。
梧州涂料生产和使用历史悠久。近代,西南各省盛产油漆生产原料桐油,经水路运集梧州转销国内外各地,每年有2000吨,其中1500多吨经香港销往欧美各国。40年代后期,梧州市手工业生产者以桐油炼制光油(清漆,又称熟桐油)在市场出售,开始生产商品性油漆。20世纪40年代,梧州手工业者以陶钵明火加热把桐油烧成光油与生桐油一起销售,供造船、建筑、木器、家具生产使用。
梧州松脂资源丰富。早在20世纪40年代,梧州一些县乡的群众就将采割的松脂用火锅直接加工,生产松香和松节油,年生产松香百担(每担50公斤),供应各省市加工油漆、肥皂。1946年,筹建梧州松脂厂,由于资金、技术、材料三大难题无法解决,直到梧州解放时,尚未形成生产能力。1949年12月,市军管会接管梧州松脂厂,1950年6月16日,该厂生产出中国第一箱机制松香,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机制松香的历史,同时开创了中国蒸汽法生产松香的新纪元。
3.纺织工业
近代梧州城乡居民已有木机手工织造棉麻布的习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染厂有振东、太盛、远生隆、万盛等10家,多为手工业作坊,门市部设在市区,厂址多在火山脚下。1930年,广东新会人黄伟庭在梧州开办广西枧厂,因竞争不过同行业,于1934年增设单、双幅铁木织机,织造毛巾,定名为广西前枧电机织造厂,开创梧州织毛巾历史。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广州沦陷后,穗、梧航线中断,纱布行业经营困难。1944年之前,梧州有镜记、泰盛、新世界等七八家作坊式手工业织布厂。梧州染坊也有100余年历史,1945年,梧州光复后,前枧电机织造厂逐步恢复生产,并改名为西华工业社,进一步发展毛巾生产。到临近解放时该社发展到有铁木机、手拉脚踏木和织布机共37台。
4.医药工业
1934年9月,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在梧州三角嘴创办制药厂。全厂职工40多人,设厂房3间,主要生产牛痘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维生素B1、阿斯匹林等。该厂是当时广西唯一一家制药厂。1952年4月迁往南宁,改称为广西人民制药厂。
5.食品工业
梧州食品工业历来比较发达。民国时期,梧州中秋月饼以质量上乘,驰誉两广。有名的制作月饼酒家、饼屋达七八家之多。1935年问世的冰泉滴珠豆浆颇具特色。用冰井泉水做成的霉豆腐渣,是食品中之一绝。民国后期,广西第一家机制糖厂在梧州建立,结束了桂东南地区依靠外地供应食糖的历史。梧州毗邻广东,与美食之都广州及港澳等地交往频繁,经济文化较多受外来影响,因此,近代的梧州食品加工尤为发达,有“食在梧州”的美誉。食品业在梧州近代工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梧州解放时,有酒坊33家,色酒厂18家,糖厂1家,酱园22家,腊味店8间,屠宰场2个,饼屋7间,还有不少糖果作坊和豆制品作坊,全城食品加工业不下百家。
6.机电工业
1920年,梧州广成兴机器厂、艺兴昌器厂等相继成立。其中最大的是广成兴机器厂,有工人30多人,车床8部,制造“马临”电船的160匹马力柴油机。1921—1936年,为梧州现代机器业发展时期,从事机器修理业务的民营工厂主要有合和隆、安兴、西南等机器厂8家。其中,西南机器厂有工人50人,可制造金矿碎石机、碾米机、20匹木炭发动机并可裱一吨重的零件。此外,还有从事铸件业务的广安铸件厂、联兴铸造厂。据载:“民国23年本省僻处边陲,工业向属落后,民营新式工厂使用动力者仅梧州、南宁二地有之。”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西江航运不景气,机器厂的业务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关门停业,有的转行。抗日战争胜利后,梧州工商贸易有所恢复,往来船只增多,机器业短暂复苏,但已大不如前。
7.船舶工业
梧州造船历史悠久,所造船舶种类繁多。清末至民国初年,天和机器厂建造安装132千瓦的柴油内燃机轮船。随着运输量的不断增长,梧州造船业得到较大发展。40年代,全市船舶修造及船机企业发展到33家。木驳船和木质机动船已逐步成为梧州水运事业的主船舶。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中期,梧州遭日机反复轰炸,船舶业损失惨重。最具规模的天和机器船舶修造厂,残值仅为1000元港币。许多厂家纷纷倒闭或搬迁,梧州修造船已元气大伤。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所恢复。但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整个行业经营十分困难。至1949年剩下个体经营者不足20家。
8.电力工业
1915年4月,商人余瑞初等兴办梧州电力公司。同年10月11日,为市商埠局接收,由民营改为公营,定名市电力厂。1932年夏,市电力厂总装机容量860千瓦。同年8月,省政府将市电力厂更名梧州电力厂,直接由省经营。1934年8月,省政府将梧州电力厂改名为广西电力厂,统管全省电业。省政府利用广西电力厂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先后建立了龙州、八步、桂平等分厂。1935年,广西电力厂(不含各分厂)装机总容量960千瓦,年发电量223万千瓦时。1936年,总售电量173万千瓦时,其中市政生活用电占68.81%。1940年初,梧州开始疏散,广西电力厂迁桂林,留梧州部分改称为梧州电力分厂。1942年,省政府将广西电力厂和广西自来水厂合并,改组为广西自来水电力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桂林,梧州设办事处。1944年8月,日本侵略军侵梧,梧州水电厂重要机器设备紧急疏散到苍梧长发乡。沦陷期间,日本侵略军无法利用梧州水电厂设备供水发电。抗日战争胜利后,梧州水电厂筹备恢复供电供水,梧州电力供应逐步恢复。1949年供电量300.33万千瓦时。解放前夕,在中共梧州城工委组织领导下,梧州水电厂工人开展了护厂斗争,使国民党企图破坏水电厂的阴谋未能得逞。1949年11月25日,梧州解放,梧州水电厂照常发电供水,全市灯火通明迎解放。
梧州近代工业至今基本都是以沿江设点为主。晚清以后出现的炼锑、造船、船机工业,主要在浔江和西江南北两岸设厂;20世纪20~40年代先后发展的硫酸厂、制药厂、炼油厂、火柴厂和糖厂则相对集中在浔江北岸,并逐步形成河西工业区[10]。
工业发展是近代国家或地区城市崛起、繁荣的最重要因素,梧州近代发展历史也充分印证这一点。梧州的近代工业发展则是梧州崛起和繁荣的最有力支撑,也是成为能够发挥带动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能力所在。梧州作为广西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广西乃至华南地区工业发展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梧州的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成为梧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化工业机器生产转变的分水岭。
近代西方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1897年梧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梧州感受西方先进机器生产文明的同时也开始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清末,美国基督教会来梧传教,一批教会学校随之出现。民国时期,梧州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采用新学制,中学分高、初中两级,实行“四·二”分段和“三位一体”的西方教育制度。梧州在广西拥有最早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和众多层次和门类的学校。
1.最早的中学——梧州中西学堂
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梧州厘金局督办谭国恩联合官绅捐资,委托优贡严式鏐在考棚街(今梧州市大中路)原常平仓基地创办中西学堂。初期,有师生100多人,分为中文、西文两班。中文班开设国文、经学、史学3门功课;西文班开设英文、算学、几何3门功课,严式鏐当学监。这是广西最早建立的中学。1903年,梧州知府周天霖改中西学堂为梧州府中学堂,以候补道沈赞为总理(校长)。学生分官费和自费两类;开设修身、国文、历史、地理、英文、算学等功课。当时,胡汉民曾应聘任该校修身、国文教员;李济深就是那时的学生。1905年,知府庄蕴宽又改官费学生为自费学生,并将学堂后的德清观及日协署的箭道给该校,校园面积扩至1.11万平方米。后几经易名,至1956年秋,改称为梧州市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2.最早的师范学校——梧州初级师范讲习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原冰井寺(今梧州二中校址)由当时梧州知府庄蕴宽主持,由清末贡生邓敬惺具体负责而设立的冰井学堂。冰井学堂是梧州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1906年,改为梧州初级师范讲习所,因学校由梧州、郁林、浔州、平乐四府出资合办,学生均由四府选送,故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称四府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四府师范学堂改省立,称广西第一师范学校。
3.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广西大学
1927年,广西省政府决定创办广西大学。有关方面任命黄绍、马君武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黄绍竑为委员长,马君武为校务主任。在此之前,广西历史上没有一所能够称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省内青年要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到外省去。广西大学即将筹办的消息对于省内数以万计的学子来说无异于久旱逢雨。筹备之初,委员会内部即在校址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有人提出新的大学应该选一处远离喧嚣闹市、山清水秀的地方,使学生们能够排除一切干扰静心读书。马君武指出,师资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新学校需要大量聘请各地的名教授前来执教。如果校址选在风景秀丽而交通不便的地方,外聘教授会有畏难情绪,况且学校所需的仪器、设备都要到外地购买,运输又将成为大问题。因此,他力主将新校址定在梧州的蝴蝶山。梧州水陆交通便利,每天都有轮船开往广州、香港,还有民航直达广州,如果聘请中山大学的教授来兼课,往返相当方便。筹备委员会经过再三考虑采纳了马君武的建议。1928年10月10日,经过一段紧张的筹备工作,广西大学正式开学。马君武任校长,盘珠祁任副校长,校务长、教务长、总务长分别由白鹏飞、马名海、蒋继伊等担任。学校共有预科学生300余名。粤桂战争爆发后,1929年6月,粤军占领梧州,学校被迫停办,马君武只好回到上海。1931年5月,马君武在粤军退出梧州后,回到广西继续办学。1932年广西大学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40名。新生开学典礼上,马君武发表了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讲话:“现在广西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我们不必去外省读书了。广西是个贫穷落后的省份,首先要办实用科学,所以设立理、工、农三个学院,明年起招收工、农两科的学生,培养建设广西、建设国家的人材。”[11]
4.思达医院初级护士职业学校
1903年,美国浸信教会在广西梧州创建“思达纪念医院”。1909年,美国护士长苏慕华(Leonora swrlett)女士奉派到梧州主持思达医院的护理工作。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苏慕华女士创办了广西思达医院初级护士职业学校。该护士学校的创立,揭开了广西女子医学教育的序幕,健全了广西地区的医学教育门类,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制度,为广西后来兴办护校提供了借鉴,也对广西女子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最早的女子中学——广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912年)、最早的中等蚕业学校——梧州中等蚕业学校(1906年)都在梧州开设[12]。
近代以来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史说明,知识、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素质决定国家地区城市兴衰。近代梧州开埠带来西方机器工业乃至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西人东来、西学东渐也带来近代西方教育,从各种西式学校建立、传播西学乃至教育观念、教育行业化推广大大提高了梧州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广西乃至周边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进步,市民素质和公民意识大大提高,实现近代社会全面转型。
1.思达医院
1903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传教士麦惠来在大东上路开设恩达医院,1914年7月,中华民国外交部特派广西交涉员王懋、奉广西巡抚之命,与美国南方浸信传道部代表,贴威林、黄启信签订了租地合约,在梧州租地建造医院,期限70年,自1914年10月开始筹建,1920年全部工程竣工落成,历时六年,总共耗资约10万美元。整个基建工程是由当时梧州最大的建筑商“同和”建筑公司设计施工,占地面积134平方米,楼高五层,砖混结构。为一座典型西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即现在的工人医院住院楼,为广西最早创办开业的西医院。
2.梧州邮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年夏,梧州辟为通商口岸,为口岸通信沟通信息,设梧州府邮局分局,外文称“西江梧州邮政局”,地址设在梧州海关的关筏上,办理官民投寄函件和包裹业务,邮政局一切事务由梧州海关管辖。梧州府邮局分局第一任负责人为阿岐森(海关税务司兼,英国人)。光绪二十五(1899年)由广东人辜木荣(三等二级邮务员)任局长,该邮政分局属梧州海关税务司管辖。梧州府邮政分局是广西邮政继龙州、北海之后的第三个邮政机构。光绪二十九(1903年)年,全国邮政划分为35个邮界。梧州与广州、龙州、北海等处均划为邮界。梧州邮界直接受北京税务司管辖,有员工17人,其中帮办1人,邮务员6人,邮差10人。延至1912年,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梧州邮局旧址,位于市大东上路55号,民国21年(1932年)建成。现存楼高四层,地上面积455平方米,西式建筑风格,在大楼背面顶层仍清晰可见浮雕“邮局”二字。
3.梧州海关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条约》提议附款专条规定,将广西梧州府开辟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关,首任税司为英国人何岐森,税务员由英国人、葡萄牙人担任,辖界自西江梧州至德庆鸡冠石为止。民国7年(1918年),在西江东岸城东三里选址,始建税务司公馆,其建筑包括监察长、帮办、高级验货员宿舍,办公楼、俱乐部、进修会等西式楼房7栋,以及弹子房、花园、网球场、跑马场等。东至意园冲口,南至西江河岸,西至石鼓冲,北至山角,方圆5公里范围内属其海关大院。1950年5月,梧州海关撤销,由梧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先后曾拨给梧州市人民医院、中共平乐地委、中共梧州地委使用。海关旧址现存有楼房7栋,均为西式建筑,保存完好。
4.天主教教堂
位于梧州市民主路维新里25号,为一座典型的西式建筑,始建于1944年,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教堂曾被炸毁,1946年秋,天主教堂重建落成。该教堂由主楼、边房及钟亭等组成一进三间四层楼房,建筑面积460平方米。近年曾两次进行修缮,扩建并重建钟楼及附设圣心仁爱会女修院[13]。
在近代欧风美雨影响下,梧州不但产生了公司、工厂等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组织,而且近代西方文明的西式医院与海关、邮政等机构也落地生根。这些标志梧州作为西方文明中转站是器物和制度、文化同步和并重,与其他地方的大多数通商口岸先器物再制度、文化有所不同。梧州建立海关、邮政以及西式医院,它们为市场经济提供管理、服务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梧州的近代化谱出协奏曲。
梧州近代西洋建筑群位于梧州市市区内,包括英领事署旧址、天主教堂、思达医院旧址、新西酒店、梧州邮局旧址、梧州海关旧址、美孚石油公司旧址(现梧州海关办公楼)等13座近代西洋建筑风格的建筑物,现都为广西区级保护单位。梧州近现代西洋建筑是近代广西中西文化交流率先在梧州兴起的标志,见证了百年商埠的起落沉浮,是百年商埠兴衰交替的历史缩影,对研究梧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近现代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研究近现代中西方建筑史和建筑艺术有重要价值。
梧州开埠后,西方建筑理论和风格也随之传入,中西建筑艺术彼此融合,形成了中西互相吸纳、中西结合的建筑设计风格。骑楼建筑就是中西建筑艺术相互交融的结晶。
骑楼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一种为适应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而兴建的城市建筑。梧州骑楼城,是地处亚热带梧州的传统商业街区,始建于清末民初,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梧州进入近现代文明的标志和一度辉煌的硕果。其浓缩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到巴洛克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各种西方建筑风格以及西式风格的铁艺栏栅观景阳台、罗马柱、圆拱形窗,也可以领略到精致的花窗、砖雕、牌坊等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梧州特有的水门和拴船铁环等建筑构件也突现于立面中[14]。
纵观清末民国时期乃至梧州2000多年历史表明,梧州几次兴盛、繁荣都有着天时、地利、人谋的因素。秦统一岭南,南征灭百越赵佗在秦末中原混战的形势下,敏锐观察梧州地界扼三江、节制东西南北,大量北方人口进入岭南生活,有必要在古苍梧地界建城,并且发展成为管治岭南的重镇。东汉末、三国时期军阀、诸侯割据,战火不断,政通人和的岭南成为一片避乱净土,孙权在梧州建立管辖岭南的交州90多年,梧州得到空前发展盛况。明朝中期,为了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内剿内乱,梧州在当时达到前所未有的独特地位,在梧州设置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梧州在近代以来特别是开埠以后成为广西现代化的策源地,更是其地理位置优越和独特所致。
今天,梧州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已初步凸显,参与“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发展已具备更加优越的条件和发展基础。梧州市官方应该及时成立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与周边合作和互动机制,创新体制和机制。制定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梧州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落实方案措施,重点打造平台、开放合作、产业转型、基础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等多方面切入,特别加强规划引领和对接,注重和“十三五”规划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衔接,争取把经济带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梧州继续加强重大基础项目建设,推动西江航道扩能升级,共同推动铁路、公路跨区域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一批产业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建设,继续深化生态环保合作,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点,发展沿江休闲旅游和清洁产业,推动珠江—西江生态廊建设。
梧州必须把握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真抓实干,不断练好“内功”,完善、深化机制,推进全面改革,推动经济带取得新成效;充分推动区域合作、采取更有力措施把梧州打造成为经济带战略重要的支点,为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实现梧州在21世纪再度复兴。
[1]广西对外经济贸易驻梧州办事处.梧州口岸外经贸志·概述[M].南宁: 广西新闻出版局 ,1991:181.
[2]大英百科全书:第2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865.
[3]光绪三十四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 ,1909.
[4]赖彦于.广西一览[M].南宁:广西印刷厂,1935:50.
[5]林家骧.广西省经济调查报告[M].北京:中华印书馆,1945:62-65.
[6]邱致中.大梧州地方自治实验市建设计划[M].南宁:广西省政府,1936:20.
[7]吴庆洲.古代和近代梧州的城市建设[M]//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46:29—37.
[8]苏松芬.梧州市政计划书·苏松芬1927年5月10日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时撰写.(桂林图书馆藏)
[9]蔡颧.广西第一次全省会议梧州商埠工务局报告[M].1931.(桂林图书馆藏)
[10]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1999[M]. 南宁 :广西年鉴社,1999.
[11]马君武,文明国.马君武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260.
[12]杨新益,梁精华,赵纯心.广西教育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98-100.
[13]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梧州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36,45.
[14]骑楼城编委会.骑楼城的故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高 坚)
On the Early Modernization of Wuzhou in the Qing Evening and Minguo Time and Its Enlightenment
Wang Zhen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In 1852, Gan Shutang, a merchant from Shunde, Guangdong, established Wuzhou’s first department store in Jiufang Street. In 1897, Wuzhou began to open for foreign trade and it developed into the most important port for foreign trade in the Zhujiang River valley as well as the southern area of China, with its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value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80% of that of Guangxi.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began from the entrance to the sea of the Zhujiang River and modern industry, city construction, western-style school, western-style hospital, post office, customs, etc. developed along the river to Wuzhou and, consequently, developed from Wuzhou to the whole Guangxi as well as the south-west of China. Therefore, Wuzhou became a transit poi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Guangxi’s modern history. Just as the saying “acquiring new knowledge while thinking over the old” goes, we come to know that it is due to being at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and with right effort that Wuzhou became the starting place of Guangxi’s early stage of modernization, which gives us some enlightenment about Wuzhou’s role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and “Xijiang-Zhujiang Economic Belt”an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Wuzhou.
Wuzhou; The Qing evening and Minguo time; Early stage of modernization; Enlightenment
2016-08-12
K9
A
1673-8535(2016)05-0001-09
黄震(1968-),男,壮族,广西上林人,梧州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