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文化艺术视野】
格非小说的“学者气蕴”
韩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身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格非,其小说浓郁的“学者气蕴”在中国当代文坛是卓立超然的。格非作品的结构、人物和语言的特质因子无不渗透着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知识的“自主意识”,实现了智性与情性的完美平衡与结合,进一步拉高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智慧水平值,充分体现出一种思想的容量和文化气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极富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独特存在。
格非;学者气蕴;“江南三部曲”;文化价值;独特存在
格非、苏童和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然而,多年在名校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格非教授,与苏童、余华却有所不同,也可以说与当代其它作家都有很大不同。格非小说浓郁的“学者气蕴”在中国文坛是独树一帜的,他的作品具有知识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出一种思想的容量和文化气质,进一步拉高了当代文学创作的智慧水平值。2015年8月,格非历时十余年创作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最高票数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其授奖词对小说独特的“学者气蕴”给予了充分肯定:“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1]
与莫言、贾平凹、苏童、迟子建、阎连科、阿来、余华等国内众多职业作家身份完全相同,格非在多次接受采访时始终称自己是一名“业余作家”。他身兼名校教授和文化学者多重身份。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转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除了小说创作以外,格非不仅接连出版了《小说叙事研究》《小说艺术面面观》《卡夫卡的钟摆》《中国小说读本》《塞壬的歌声》《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等多部理论价值颇高的学术著作,同时还被学术界公认为《红楼梦》《金瓶梅》研究专家。完全可以说,在格非身上,有着很多深厚的文化叠层和“学者容量”。2016年4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格非入校仪式暨创作三十年研讨会上,莫言称格非为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一位难得的最有学问的大学者,对其作品的“学者气蕴”赞赏有佳。
笔者认为,对于作家而言,想要深刻表达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想要充分展现这个世界生活中人们内心价值的独特存在,起根本性因素的条件,一个是作家创作思想上具有哲学意义的突破,一个就是作家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与学识素养。从这种角度上讲,作家的学识素养又决定着创作思想上的哲学突破。进而,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作家,才能从容不迫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叙事智慧、叙事美学和文化诗学。无疑,格非就是多年来国内少有的对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纯粹而严肃态度及创作立场的学者型作家。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极富知识化的学识感觉的抒情性风格特征,面对现实社会喧嚣的文坛,他的小说从来不随波逐流,从来不“你应我和”,读者始终看不到格非对付社会生活的那种“急就章”式的“短平快”作品,因此,他的创作水准才能在高手云集的当代文坛上达到相当高的品质段位。
作为接受过专业、严格而良好的现代小说写作训练的技术型作家,作为拥有渊博学识的学者型作家,格非的小说创作具有格局的“大局观”、历史的“选取观”和结构的“艺术观”,这些文本思维体现出的独特观念,充分彰显出学识、智慧、判断与哲学相融而成的艺术高蹈性和对事物认知的彻悟性。换言之,这种高蹈与彻悟转化为艺术价值的诗学品质,可将客观现实的复杂化行之以广大读者的阅读贯通和递进式体认。
“江南三部曲”是格非的代表作。如何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学术发言”?格非将“江南三部曲”叙述的时间段划定为一个世纪,深入思考和讲述一百年的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以其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重大问题,借助世纪的风云呈现中国之变。《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开卷之作,他把小说讲述的时间选定在晚清末年至民国初年,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序幕。须知,这一时间起始的重要“节点”,正是中国社会转折期思想意识、文化思潮、经济萌芽出现重大变化的特殊年代。人生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社会既厚重又变化的历史交织起来,能够更好地探索已知和未知的存在世界与世界存在;《山河入梦》是“江南三部曲”的中部长篇,格非这次把历史向后推延了半个世纪,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选择的时代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又一次社会的大转折、大跃进和大变化的现实图景,来寓言化展示生命个体在时代不可控的动荡之中的曲折人生与精神世界;《春尽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次,格非毫不犹豫,直指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现实,小说叙述的时间幅度覆盖二十余年,聚焦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特殊历史时期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变迁与灵魂的四处动荡,手术刀般审视并切中这个时代的疼痛症候。“江南三部曲”用学术科学的严谨和内在构形结构,循环如春秋,往复自“榫卯”,使之自成一个思想接续和论证完整的艺术总体,三部作品之间在结构上不仅互为联系,而且三部作品都写相同地点和相同的人物。难能可贵的是,每部作品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均可单独成篇,独立言说,存在着内在性极强的辩证逻辑。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江南三部曲”又可视为百年中国发展命运中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三部曲”。格非着力以三部长篇小说对百年以来中国革命史与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做出文学的自我言说。《人面桃花》注重讲述民国初年知识人对内心世界和中国社会理想的苦苦追求;《山河入梦》更加注重描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和所实施的社会行动;《春尽江南》又对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表现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中精神世界的多种变化。格非以自身知识分子的情怀和见解,来讲述百年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作家笔下的人物和叙事载体,多为诗人、律师、学生、导师、音乐、经书、美术等极具知识符号的“特定对象”,文本中处处充满着自身形象与人生思考的典型“代言人”,表达出作家创作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此为阐释点,透视中国社会特殊历史阶段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影像。格非身在“此山”言说“此山”,以心交心,以情融情,用“知识”讲述知识分子,用文化描绘社会之变,因而,其小说呈现出的“学者气蕴”成为格非的独特版图。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思想深度和学识内涵的文化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标志着一个作家的人文积淀,完全能够彰显出作家创作的整体性艺术风格和个性化表述气象。汪曾祺对此有精当的论述:“语言不好,小说必然不好。”“写小说就是写语言。”[2]汪曾祺的这一观点,在格非三十年文学创作实践中体现得十分明显。阅读他的小说,感受到由内在自然发出的早已锤炼而就的哲理之气、典雅之气和书卷之气,多种“语气”凝练涵濡着学识、达物、贴切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干净、自由的叙述语言,细微而深刻地表述着现实生活存在的复杂关系,达到一种修辞学意义上的完美。
我们来具体感受格非作品的语言:“愿望的意义仅在于反复被提及,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无限延搁的快乐。”[3]“事物尚未命名,横暴尚未染指。化石般的寂静,开放在秘密的水塘。呼吸的重量,与这个世界相等,不多也不少。”[4]“温暖的阳光下,冰花正在融化。它一点一点地,却是无可奈何地融化。这幅正在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5]“没有与生俱来的罪恶和永无休止的耻辱,没有蛮横愚蠢的官员,也没有战战兢兢的百姓。如果你决定和什么人结婚,再也不会有年龄的限制。”[6]“假如我们还要重逢,我希望在一面镜子里,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烟霞褪尽的岁月,亮出时间的底牌。我注视镜中的自己,就像败局已定的将军检阅他溃散的部队,幸好,除了空旷的荒原,你也总是在场。”[7]
读者看一看,格非小说这些多处可见的文字,你说是小说话式,还是散文用语?是诗歌短句,还是美文典言?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她是充盈着学识内涵的智慧禅语,是典雅、精湛与现代哲学的完美结合,四处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可谓是真正中国化的一种“学者气蕴”的语言标高。格非式的话语风格所独具的汉语魅力的美妙绚丽,在当下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时代,及时呼唤广大读者对母语文化的敬重、延续和创造的多维情感,重新描绘中华文化地图上那一笔笔华贵神圣的语言美学。
格非经常说,其实我从来就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作家。的确,与国内绝大部分“全职作家”相比,这位在清华大学教书的学者,从不关心自己小说的销售数字,也不关心其作品的排行榜,对于是否能够获得奖项荣誉,他也根本不“上心”,更不去多方“运作”。也正因如此,得到的结果恰恰与之相反,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过程中,“江南三部曲”从252部作品参评作品中一路过关斩将,杀出重围,经过62位评奖委员的五轮投票,格非的作品以最高票数荣获茅奖。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他的创作从不跳来跳去,更不盲目追风,以其哲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精神定力,依靠作品的智慧和创造一步步进入文化诗学的境界和领域。“格非之所以表现出持久的艺术价值,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通常作家那里很少见的文化哲学意蕴。”[8]因为,作家的写作如果达到相当的高度,大家比的已经不是创作上的技巧了,最为重要的比拼是知识的涵濡、学者的气蕴和人格的力量,这是一种创作思想的学识智慧,也是一种心系人类灵魂和社会发展的内在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气蕴具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博大胸怀,对于格非来说,是真正审美价值非常高的唯美写作和品质追求。
[1]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z/djjmdwxj/index.shtml.
[2]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2.83.
[3]格非.欲望的旗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2.
[4]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76.
[5]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23.
[6]格非.山河入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76.
[7]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76.
[8]张学昕.叙事·文本·记忆·历史[A].王尧,林建法.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卷六[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2012.269.
【责任编辑:董丽娟】
I206
A
1673-7725(2016)08-0048-03
2016-05-05
韩雪梅(1987-),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