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航运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6-03-17 00:14党新龙王润森杨静蕾
港口经济 2016年2期
关键词:航运业新常态

党新龙 王润森 杨静蕾

(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新形势下我国航运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党新龙王润森杨静蕾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在全球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相互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发展是我国海运业从大国向强国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常态;航运业;市场机遇

受欧洲债务危机、多国间贸易保护举措和地缘政治的影响,目前世界经济贸易的走势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IMF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并表示未来发达经济体GDP会因技术优势而逐渐回升,新兴经济体增速则逐步放缓。据我国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预计分别为3.8%和4.7%,且贸易相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将由1.48降至1.25,其中发达经济体GDP年增速预计为2.5%,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预计为4.9%,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复苏期。

在全球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相互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与区域经济结构将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支柱,这就意味传统大进大出的物流模式将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物流需求,大量中低端海运需求将收紧,以定制化、小批量和高效化为特征的海运需求将逐步增加。面对海运需求的换挡期,我国航运企业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一、全球航运市场低迷,航运业进入严冬期

近三年内,受技术进步、金融危机、贸易环境和中国经济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宗商品需求缩减,海运需求增速乏力,国际航运业运价水平持续探底,前景不乐观。

1.干散货市场跌入低谷,短期复苏无望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难见曙光,干散货市场指标持续探底。于供给层,澳大利亚和巴西三大矿山为求以量换价而增加铁矿石产量,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得不到改善;于需求方,过去1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1/3来自中国,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更少的钢产量抑制全球大宗商品的消耗量。大宗商品的需求萎缩进一步引发干散货市场的不景气。2016年1月26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跌至345点,为1985年有纪录以来最低。同时,目前全球干散货市场运力基数过大,运力过剩问题严重。据上海航交所数据,2015上半年全球共交付干散货运力26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但超灵便型船舶交付量较上年同期仍有大幅增长,达到790万载重吨,增幅约为45%。虽然2015年全球干散货船舶拆船量较上年仍保持大幅增长,但市场短期复苏无望。

2.集装箱海运运价低迷,部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下滑

集装箱贸易统计公司(CTS)数据显示,全球航运总量2015年6月同比下滑3.1%,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未见好转,运价依旧低位运行。以亚洲到北欧的航线为例,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2015年6月上海至鹿特丹的运价曾一度降至每集装箱243美元的历史低位,这一价格甚至无法弥补航运企业的燃油成本。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发布的2016年1月底的欧洲基本港海运价也跌至550美元左右。

港口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5年7月东亚所有主要港口航运总量增长率跌至0.6%;作为世界第二大转口港,新加坡7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滑13.3%,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差表现。

3.油轮运输市场缓中有升,逆势增长后续乏力

2015年,受美国页岩油以及OPEC原油出口策略影响,全球原油供给不断上升,导致世界油价处于整体下跌态势,原油价格从2014年的每桶100美元左右跌至2015年12月的每桶43美元。国际原油市场在价格低位交易活跃,刺激了原油运输市场的复苏,带动油轮日租金上升。以超大型油轮(VLCC)为例,据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2015年12月17日中东至亚洲基准航线VLCC型船租金再破纪录,创下七年新高。然而,油轮市场的逆势增长状态很难长久维持,油轮运力的持续增加,很可能会逐渐收紧油轮运输市场。截至2015年8月底,总计480万载重吨的56艘油轮订单将在2016年至2017年间交付使用。快速增长的油轮订单未来提供的运力,将远远超过原油市场的需求。除了可预计的运力过剩,干散货市场和集装箱市场的不景气,也将会拖累油轮市场。

4.新造船订单量快速下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

由于全球新造船市场需求疲软,2015年新船订单量降至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新船订单量仅为1306艘,相比2014年的2162艘减少了40%,其中,散货船和海工船订单降幅最为明显。2015年,海工船新签订单仅为127艘,降幅达到73%;散货船新签订单仅为250艘,降幅达到68%;油船新签订单量增加14%,共计424艘;集装箱船新签订单量增长至224艘。截止2015年底,全球手持订单量比年初减少了7%,而全球船厂交付量提高了6%,实现2011年以来的首次上升。

对于造船企业来说,加大船型研发力度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订单的唯一途径。此外,国际社会对绿色环保的重视,世界经济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也促使造船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日本大岛造船、三井造船、三菱重工等多家日本船企正在开展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洋流等海洋能发电的项目研究;韩国造船企业也在全力进行新一代环保节能船舶、智能型船舶技术与相关物资设备研发,建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整合平台,率先发展了船配3D打印技术。研发力度的增加,将使得能耗更低、效率和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船舶造船研发速度加快。船型的快速更新,导致了部分船东在购船决策上采取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造成新船订单减少。

5.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呈下降趋势,未来回暖空间不大

受到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航运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持续过剩、累积风险逐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航运保险市场将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船舶险保费总额是76亿美元,同比下降5.8%,这已是船舶险保费收入连续第三年下降。在面临长期的低迷状态后,2015年的保险市场并没有复苏迹象,反而有继续下降的态势。

巨灾事故的发生给航运保险业带来巨大损失。据统计,2014保险年度的货运险赔付率为68%,但是考虑到保费满期调整因素,2014年保单的最终满期赔付率可能大大高于68%,相当一部分2014年签发的跨年度保单将受到天津港8?12爆炸事件的影响。此外“Costa Concordia”号搁浅事故、“Sandy”飓风灾害、“MOL Comfort”号断裂事故等重大事故的发生也加剧了航运保险业的损失。

在重大事故导致保险公司赔付风险增加的同时,由于船舶技术越造越复杂、价值越来越高,保险人承保风险正在变大。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最大集装箱船载箱量已超过2万TEU,这样的船舶一旦发生事故,以现有的救助能力将难以处理,事故损失有可能将整个航运保险业的利润全部击穿。未来一段时间,航运市场的低迷,将进一步在保险市场显现,在较长时期内全球航运保险市场不会有大的起色。

二、新形势下我国航运业面临的机遇

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将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使动力转换逐步加快,产业向中高端、消费结构升级,将产生大量轻质化、高附加值和一体化的国际运输需求,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基准面向好的经济形势将为国际航运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1.开放发展新局面将为港航业发展提供新空间

十八大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及“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都明确提出中国将继续顺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首先,中国开放的区域格局将从注重沿海对外开放向全面对外开放转变,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多条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将逐渐形成;其次,我国对内外投资网络布局将逐步完善。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的放宽准入限制,完善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将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中国还将培育一批跨国企业,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最后,中国还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维护国际公共安全,参与全球网络安全建设。

“十三五”期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向开放,将为港航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区域空间和增值空间:完善的跨境多式联运走廊、安全高效的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便利化、国际化的通关环境,将进一步降低港航企业的运作成本,拓展港航企业的作业空间;而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以及大宗商品境外基地建设,将有效提升高效、便捷和安全的国际海运贸易需求量;“一带一路”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将进一步释放国际物流需求,从而为港航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增值空间。

2.一体化区域政策将为港航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使得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入新阶段。

东南沿海地区经过转型,近年增速相对平稳,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凸显。新型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为港航企业提供了创新动力,将进一步推进港航企业由传统装卸和运输服务向现代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商角色转换。东北部地区在2003-2009年依靠资源经历了短暂的高增长,产业升级失败、资源陷阱现象明显,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干散货航运市场的低迷,同时也为新型精细化和专业化干散货运输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西部地区将不断完善交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陆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向中亚、欧洲的陆路开放新格局,为港航企业供应链拓展提供了新空间和新市场。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规模总量最大的经济区域,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条件较好,为港航物流企业商业模式、业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商业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党中央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内涵集约化发展的新区域战略,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和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的建设都将为港航业发展创新模式、业态和组织管理方式提供新契机。

3.新产业体系将要求港航企业加快创新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实施,将引导我国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新产业体系的建设,将从刺激服务需求、创新产业空间和提供智能技术支持三个层面促进港航业创新发展。工业强基工程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速中国制造业全球生产、采购和销售的网络布局,从而刺激传统港航服务向更广阔的区域空间拓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港航业提供了新产业服务空间;智能制造工程将为港航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等硬件支持。

同时,港航企业的创新发展,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的延伸,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助力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柔性、智能和精细化转变。

自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航运业在拓展服务链、优化船队、扩展全球网络和安全绿色运行方面不断改革完善,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处于换挡期的航运业在新动力培养、商业模式创新、高端航运服务发展以及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完善还面临诸多困境。然而,在中海中远、招商局和中外运长航等带有浓厚国企特色的航运企业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后,我国航运业将以新的格局面临全球新的竞争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创新、适应新需求是培育新竞争力的基础,是我国实现海运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2015海运述评/回顾[R].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2015.

[2]贾大山“.十三五”期间我国海运发展环境分析[J].中国远洋航务,2015(9).

[3]阴晴,谢予.全球造船市场2014年回顾及2015年展望[J].世界海运,2015(2).

[4]贾若祥“.十三五”时期应关注港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J].港口经济,2015(12).

责任编辑:张明

猜你喜欢
航运业新常态
20世纪初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与发展
燃料电池及其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
全球航运业触礁 德系银行深度被套
营运船舶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