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鸣
大陆桥运输研究会副会长、首席研究员
砥砺奋进写华章 铿锵前行踏新程
——中国港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情况综述
赵鸣
大陆桥运输研究会副会长、首席研究员
2015年,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港口经济砥砺前行,稳步发展,再上新台阶。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8.4亿吨,同比增长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完成32.5亿吨,增长0.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国24港口上榜,排名前10大港口中有7个是中国港口,其中上海港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国港口城市积极谋划、主动对接、互联互通、认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开局,逐步步入发展新常态。
上海港连续5年保持了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2015年以来,上海港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大战略叠加机遇期,立足上海,放眼世界,精准服务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
1.加快上海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喂给港建设。一方面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加快上海港的港铁联通进程,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长江发展战略,积极在长江上游的宜宾、武汉、靖江、太仓等地投资布局,采取复制管理模式和自贸试验区政策,增强上海港的辐射能力。
2.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航线,开行班轮,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班轮航线。所有的班轮公司都在上海港开设了通往206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的直航航线。上海港每月的国际航班数超过1400班,是世界上港口航线密度最大的港口。
3.完善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制。上海港与“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主要港口搭建起民间互通的连心渠道,建立了互动的对话机制,力争通过港口间合作平台,实质性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
天津港发挥其新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作用,打造新亚欧大陆桥北方物流运输的桥头堡。
1.加快过境班列基础设施及通道建设。加快推动天津港进港三线和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大北环、西南环线等铁路项目建设,扩容铁路疏港能力,提高班列编组效率,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动连接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中欧铁水联运大通道建设。
2.提升日韩与中亚、欧洲过境班列运输品牌的效应。借重天津自贸试验区、京津冀产业聚集和中韩自贸区落地等优势,充分利用天津海港、空港、铁路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优势,打造“精益跨境物流服务商”,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直营,提供全面立体化的跨境运输解决方案;大力开发京津冀及腹地对中亚及欧洲的出口产品运输,按照“五定”班列运输要求,打造“津新欧”集装箱班列品牌,发展高端国际集装箱班列物流服务。
3.提升新亚欧大陆桥北方通道运输服务水平。铁路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天津港过境班列运价优惠;港口方面,对过境运输给予优先安排、优先组织、降低港口收费等扶持政策;航运方面,推动航运企业延长集装箱免费用箱期,降低滞箱费和海运费。
4.打造港口作为“一带一路”有效连接的战略支点。陆上通过与铁路的联运,沿着“一带”的走向,通过内蒙和新疆三个陆路口岸,联通亚欧大陆,借助精益物流服务,发展跨境物流;海向通过密集的航线航班,沿着“一路”的走向,通过三个海运方向,联通日韩、澳新、欧洲大陆,借助与沿线友好港口的投资合作,发展海上战略支点,保障海上通道安全。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辽宁是构建欧亚大陆桥出海口的重要区域,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一环。辽宁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参与“一带一路”重要平台建设,全力打造3条至欧洲的运输通道,即“辽满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以大连港、营口港为起点,经满洲里、俄罗斯再到欧洲;“辽蒙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以锦州港、丹东港为起点,经蒙古乔巴山再到欧洲;北极东北航道,以大连港为起点,经白令海峡、楚科奇海至挪威北角、欧洲各港口的海上航运通道。
1.大连港:建设“东北新丝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大连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开通了“连哈欧”国际通道,复航北极“黄金水道”,与非洲吉布提合作建港,在腹地长春、通辽等建设陆港。
2.营口港:为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东北振兴和中韩自贸区等战略叠加带来的历史机遇,营口港适时提出“TEU”和“互联港+”两大战略。努力搭建快捷、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积极发展成为国际物流货物集散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营口港是中欧物流运输重要的枢纽港,已经形成的物流集散体系,覆盖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9个省市,并辐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目前,中国经满洲里口岸出境的所有中欧班列箱量营口港占51%,在中欧班列运行过程中,营口港的始发量稳居全国第一,现已开通6条国际直达班列。
港口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港口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包含港口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港口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进度,必须匹配港口企业的发展速度,港口服务业包含各种物流服务、船舶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口岸管理等服务业。当前世界港口竞争日趋激烈,服务能力也是评价港口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临港经济区主导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江苏临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临港产业投融资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发展完善航运金融保险业,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临港产业链提档升级。
山东作为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精心构建沿海港口铁陆水集疏运交通体系,以拥有亚欧大陆桥的出海通道的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货物流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骨干支撑,进一步优化沿海港口布局,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以烟台港、日照港为两翼,威海港、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等地区性港口为补充的现代化港口群,加快推进青日连、黄大铁路、济青高速扩容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中韩铁路轮渡工程的前期工作,逐步完善山东沿海港口铁陆水集疏运交通体系。
1.青岛港:主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班轮航线。2015年以来,青岛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实施,致力于自身“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港口专门设立海外事业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外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仅2015年就与世界上6个港口建立友好港或达成友好意向。青岛港还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航线密度,2015年新开22条,船的班期密度也同比大增。目前,青岛港与西哈努克港之间已有7条班轮航线。
2.烟台港:融入“一带一路”跨境欧亚大陆桥建设。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愿景计划》,烟台港按照“建设基地港口、形成战略支点,贯通东西南北、加快设施联通,辐射陆海双向、促进贸易繁荣”的总体布局,将烟台港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陆双向战略支点,实现由一流大港向一流强港的转变。在加快推进互联互通海陆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进出口贸易基地建设、加密集装箱航线和航班等方面,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发展的新能力。
3.日照港:做实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大文章。日照港全力打造海陆双向枢纽,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2014年以来,日照港用好原有的新菏兖日铁路对接到陇海兰新线,直通新疆的阿拉山口,积极发挥日照桥头堡主通道作用,为中亚班列开行创造的条件;2015年日照港国际联运业务的获批,过境日照的货物可以通过铁路直达中亚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家。此外,日照还加快港口布局调整的步伐。2015年1月,第三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获批,使得日照成为我国国内唯一拥有3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港口;并加快推进实施石臼港区新规划,把港区由散集混合调整为东煤南移和北集南散的装卸格局,为“一带一路”集疏运布局开启了新的运输平台。
以连云港作为对接“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和先导区,着力推进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江苏力图通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徐州和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城市。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部起点,正加快建设东方大港;徐州作为枢纽城市,与周边省市一起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盐城的定位是争设“苏东新区”,争创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龙头,推动沿线省份早日打通“水上陇海线”;南通港定位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南京港的定位是枢纽城市;苏州港的定位主要是在产业方面,以“走出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太仓港与上海港合作,开通定时航班,货在太仓港集中,集中中转到上海港。
1.连云港港:建设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平台。“一带一路”第一个项目已经落地,2015年开通了由连云港始发至欧洲的“连新欧”集装箱班列,使连云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亚欧大陆桥。
2.苏州港:积极提升港口国际运输能力,加大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的联合建设力度,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加大苏州沿江港口整合力度,放大太仓港享受海港和启运港退税政策效应,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完善物流园和产业园功能,构筑“产、城、江、海”一体化物流体系。
3.南京港:逐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开通的“南京—中亚班列”使南京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名副其实的“黄金干线”,南京港也成为“零距离”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2015年浙江省以产业聚集为突破口,整合港口资源,成立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委员会和浙江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2.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港口经济圈为抓手,引领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打造集装箱转运基地,布局建设长江内支线集装箱码头和1.8万TEU及以上的大型集装箱泊位,拓展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的发展空间,保障长江经济带集装箱的江海中转和水陆中转,提高与周边国际港口的竞争水平。
3.加强城市的辐射力。在“一带”物流运输方面,宁波高度重视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双重班列”远至新疆、西安、兰州等“一带”节点,优化了我国内陆重点城市的无水港布局。在“一路”物流运输方面,宁波已经与全球218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其中大多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4.提升产业的支撑力。依托港口经济,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宁波航运交易所等企业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2013年起,发布了海上丝绸之路指数。目前,宁波发布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综合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5.搭建“义新欧”陆港平台。在实现“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的同时,推进义乌国际陆港城市建设,把“义乌港”打造成真正具有域名及口岸功能的目的港和始发港。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义乌正在规划建设丝路新区、陆港新区和科创新区等三大新区,开发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把义乌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重要一站。
广东省是最早着手制定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制定实施方案的省区,并着力打造“一带一路”设施互联互通的“广东升级版”。2015年1月,广东省发改委把“加快西江、北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推进江海联运,支持广州港与21个友好关系港口建立海上港口联盟”等政协建议纳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同年6 月3日,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面向沿线国家,构筑联通内外、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综合运输大通道。在加强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港口建设的同时,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增加广州、深圳至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国际航线和航班,开通与沿线国家主要城市的航班。还明确利用临海优势,优化港口布局,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大港口为枢纽,加快推进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立世界级港口群。以广州港、深圳港为龙头,以珠海港、湛江港、汕头港、潮州港为支撑,联合香港,构建互利共赢的格局,将这几个港口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积极参与东盟国家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粤港澳自贸区和南沙、前海、横琴新区建设,同时,确定汕头港重点发展集装箱、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潮州港重点发展能源及通用散杂货运输,并促进临港产业发展;揭阳港则偏重石油炼化,并在促进大型临港产业发展上有所区别。广东港口将迎来战略发展新机遇,一个世界级的港口群初现端倪。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中,福建省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泉州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福州、厦门、平潭一起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福建省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和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发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城市港口优势,完善集疏运体系和口岸通关功能,积极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战略支点。与此同时,福建省发挥福建区位、港口的优势,着力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现代化港口,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和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通陆达海的重要战略通道,夯实福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互联互通的基础。
1.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打造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统筹布局空港建设,加快推进厦门、福州机场增扩建和临空经济园区发展,增开至东南亚、南亚等国际航线,构筑便捷高效的航空网络。
2.争取丝路基金和亚投行支持,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等建设管理方面的合作,支持境外港航企业与福建合作建设港口,鼓励福建企业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开展港口航运等合作。
3.在开通厦蓉欧班列、台平欧海铁联运的基础上,继续开拓东北和西南的陆路出境通道,开通更多出境班列,推动福建成为中部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的枢纽口岸和陆海联运交汇点。
4.出台相关支持措施,做大做强江阴整车进口口岸,加快厦门整车进口口岸筹建工作,促进省内口岸出入境航线的繁荣发展。
5.统筹布局“海丝”航运节点,推动增开福州、厦门、泉州至东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国际班轮航线和空中航线。
6.推动与东盟国家的信息走廊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合作与信息传输机制,打造便捷的信息传输体系。
广西于2015年12月正式公布《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一条以南宁为节点,向南经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直通新加坡,向北纵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西北部中心城市兰州的“南北大通道”跃然纸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因独特的地缘优势被定义为“一带一路”的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在“十三五”规划中,广西有意进一步整合沿海港口岸线资源开发,打造现代港口群,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海洋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医药、海洋旅游、海洋服务等海洋产业。
产业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推动的合作内容。于2012年开园建设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合作探索了“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
目前,广西正积极推动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等合作项目,与沿线国家共建更多合作园区,建设北部湾石化产业、北部湾大型船舶修造等一批产能合作重点基地,加强农业、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推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产业互融。
2015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但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却逆势强劲增长,广西与“一带一路”国家全年进出口额达319.8亿美元,同比猛增42.2%;与东盟贸易额达29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东盟已经连续15年保持广西最大贸易伙伴。
责任编辑: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