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发展的探讨

2016-03-17 14:52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李富强
中国商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动能创新发展探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李富强



促进创新发展的探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李富强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驶入了下行通道,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且下行压力加大。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就必须催生新的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新的动能就是“创新”。要达到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目的,就要总结“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为“创新发展”营造出适宜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使“创新发展”发挥出其所具有的巨大动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快捷发展。

关键词:经济下行 新动能 创新发展 探讨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缓慢了下来,与上年相比,我国GDP增长幅度2011年为9.2%,2012年为7.8%,2013年为7.7%,2014年为7.4%,2015年为6.9%。

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因此,防止断崖式下跌,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任务。但是,要保持中高速发展,就必须催生新的动能,那就是“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就只能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不创新,就不能够在世界科技革命或者世界产业链上占据高端,就只能永远在低端的地方徘徊,只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很难保持中高速发展,发展水平也很难处于中高端地位。

1 我国目前的创新现状

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创新投入方面仍有不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的创新成果不多。因此,我们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奋起直追。

2 造成我国创新不足的原因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仍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所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是计划经济体制,需求大于供给,整个社会的供应表现为“皇帝女儿不愁嫁”;到20世纪9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受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不发达的制约,仍高度偏好价廉的产品。即使进入本世纪需求的档次、水平有所提高,企业也不会有意识地通过创新予以适应,而是更多地采取了“模仿”、“山寨”等手段,这样既不用投入研发费用,又能迅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结果必然是“模仿”成风,影响了创新的发展。

(2)创新收益性差,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创新是走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可能获得成功,但更多的可能是失败。每一项创新都必然需要企业或组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和管理。即使是在巨额的耗费后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一经上市,不久便会出现大量的“李鬼”,最终使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反之,若创新不成功,那更将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巨大浪费。因此,许多任何企业和组织在“创新”上均缺乏内在动力,最终造成“创新”难以推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端水平。

当然我国也有许多创新成果,如在航天、信息、计算机领域就十分显著。但纵观世界,我国的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领域内,还只是星星之火,如不大力促进,很难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使我国难以进入世界先进国家之林。

3 促进我国创新发展的措施

创新发展已写入了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成为我国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如何促进“创新发展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扩大市场自由度。我国已确定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是“创新”,而要使“创新”真正落在实地,见到效果,就必须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要回调2008年以来所造成的一些被动局面,并结合国家促进国企改革,发展混合制经济,解决“僵尸企业”的时机,努力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超过2008年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自由度。一些垄断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因为其在某一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较大,没有“创新”的外在压力,也没有“创新”的内生动力。即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中有些“创新成果”也会形成新的垄断;而民营企业面临着市场大潮中生死存亡的竞争压力,脱困的途径不多,创新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他们 “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都很强。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为“创新”奠定了“大众”这个基础,也为“创新成果”迅速走向市场增添了加速器。

(2)加快供给侧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收入逐年上升,但自2012年以来,居民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从而在商品市场上显现出消费不旺、购买力不足的表面现象,钱去哪里了?一方面是消费者由于社会公共服务没有跟上,进行了较多的储蓄。另一方面是我国市场上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激发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偏好,造成了需求侧收益增长而升级变化的要求与供给侧难以满足的矛盾。而消费者一出国门,热情激涨,其购买力大增。例如,2015年国庆节期间我国赴日旅游的40万游客,花费人民币近100亿元(资料来自新华网)。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着力扩大需求的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地改善供给相结合,释放新的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也就是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通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改革、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适销对路产品,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水平。同时,要通过“蓝海战略”探索未知的市场空间,开创新的市场,创造需求,使企业凭借其创新能力获得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

总之,加快供给侧改革,需要“创新”促进,而促进供给侧的改革又可以加快“创新”的发展。

(3)从教育入手,增强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创新”就是探索未知的世界,走前人没走过的道路,从事“创新”事业的人,一定既要具有脚踏实地的基础,又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理的坚持,也要有怀疑前人,怀疑定律的批判精神,还要有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胆略。“创新”是一种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闯关者,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为“创新”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因此,各类教育机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培养出大量的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敢于怀疑一切,敢于挑战一切现有权威体系的群体。否则,社会的大多数人在科技领域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创新”就只能是一种口号和向往。

各类教育机构要将大多数受教育者培养出创新的习惯和能力,这要从小抓起,从小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多读书、多疑问的习惯,在教育方式上一定要破除“满堂灌”的做法,探寻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创新”事业提供强大的后备军。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新”需要千万人的参与,而且是需要千万个高端人才的参与。但我国的现状却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高端人才红利的危机也已显现。2008年被广州市政府聘为市长顾问的留美博士王辉耀指出,2013年我国共派出留学生260万人,回来100万人左右,回归率30%~40%,还有约60%留在海外,尤其是高端人才在海外的比例非常高,比如理工科的博士现在90%以上都留在了国外。按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最新统计,回国的留学生较多是硕士,其中包括英国一年毕业的硕士,而博士的回归率只有5%;从吸引人才方面看,中国从2004年之后开始实行中国绿卡制度,希望以一片诚心来吸引外国顶尖科技人才来为中国服务,但目前只发放了4000张绿卡,其中一半是家属,现实与期望相差太远。我国要保持中高速发展,催生新的动能——创新,必然离不开人才。只有保护人才、吸引人才、利用人才,才能实现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各项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4)改革、创新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虽近年来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例如,“①管理主体不清;②规章制度不健全;③资源浪费严重;④无形资产重视不够;⑤人才流失严重;⑥对过程监督检查不够,滋生腐败”(引自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作者刘云峰)。若对这些问题各个突破,会有一定成绩,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必须从整体上加以考虑,统筹安排,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为“万众创新”提供适宜的土壤,宽松的环境,也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稳定住现有的科研队伍,减少重复及无用的科研浪费,产生较多的科研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扩大科研队伍和“创新”队伍,实现以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如果整个社会缺乏保障知识产权的机制,整个社会的人们都缺乏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习惯。那么,创新就很难在这块大地上发芽、开花、结果,现实是我们走过了模仿、“山寨”的历程,但至今创新却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谁创新谁吃亏谁破产,那谁还去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快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一要从法治的层面上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在一定的保护期内(有效期内) “知识产权”不允许、不能被模仿、“山寨”,谁模仿、“山寨”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以补偿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成果,并通过现金支付、股权、分红等形式回馈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使其一项成果见效后,除造福于大众、社会外,也可幸福自己及家庭甚至几代人,从内生动力上促进“创新”的发展。

我国经济在经历过高速发展之后,如何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并将在这五大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十三五”规划,未来创新将是发展的核心,“创新”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并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唯有如此,我国的科研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才能走上中高速发展的道路,才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才能步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承担起一个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催生新的动能,实现发展升级[J].求是,2015 (20).

[2] 邱震海.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M].东方出版社,2014.

[3] 郑永年.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M].东方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F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b)-055-03

猜你喜欢
新动能创新发展探讨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鲁企“新动能”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