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语文”中的特色定位

2016-03-17 08:27谢静
教育 2015年52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人文

谢静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进,教师要转变观念,奠定“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观基础,绿化课堂教学,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绿色语文

当21世纪走来的时候,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也成为这个世纪的主旋律,更成为跻身于世界之林的法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缺乏创新素质的学生将为时代所淘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说有诸多方面,但最为关键的是教育,尤为关键的是课堂,因为课堂是主阵地,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绿色语文——使学生在其中吸取营养、健康成长;绿色语文——努力追寻我们心目中的语文课;绿色语文——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绿色语文——将语文课自身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具有文学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慧眼,能在教材的研讨中抓住课文中的精华句段,即很有“文味儿”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绿化教师的观念

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其一,对教师的角色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变为学生多向接受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封闭了学生的视野,更别说广泛吸取知识的营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所以教师教学要给学生用之不竭的“点石化金”的手。小学课本中一些课文的精华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 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恰是这样的文章,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易调动起学生品读文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像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因此,就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赏、会悟,会用,从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其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提高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但是,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突出教育的选拔功能,不正常的竞争扭曲了整个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都世俗化了、功利化了、成人化了。我们的教师也都围绕着应试这一“指挥棒”,而偏离了真正教育的轨道,甚至屏弃了语文的精髓“人文性”。机械似的语文课,灰色的语文,怎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于是,教师经常有一种感觉,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实质上是学生不喜欢“语文”那种简单的说教,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喜欢那种脱离他们内心感受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的状况。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拯救“语文”,把这片“盐碱地”变成“绿洲”,让学生能真正喜欢语文,爱上语文的学习。

绿化课堂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基本思路与理念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强调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更关注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但我们要防止“放羊式”的课堂局面,失控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建构语文课的魅力。六年级语文教科书写在前面的有一句“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的教学,一定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努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不能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而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对教材的精髓只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失去了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语文的教学也就无价值可言了。因为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其个性上。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进,语文课堂的定位基本上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开始出现了学生参与质疑、合作、讨论、交流的局面。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及误区。“表演”“作秀”……脱离了语文的本源,脱离了语文的根——语言,成了脱离于文本特定语句的跑野马、侃大山的局面;成了脱离典雅书面语训练的“人文性”表演,这些只能是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如洒了农药的“绿色食品”。真正意义上的绿化语文课堂,不能走向“海市蜃楼”般的美丽幻影中。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和不归路,重人文而又忽略了工具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两者之间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心目中追寻的语文课,才是其真正的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才是完美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语文”。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北小街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人文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人文绍兴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