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程
这“费”字一提起,就让人马上想到今天的这费那费的,现代商业社会,离开了“费”,便是寸步难行。也许,我们的先民们早就预见到这“费”的作用和价值,《说文解字》就是这样解释:“费,散财用也。”请看,虽说成事在天但也谋事在人,往往是要耗散财用的,于是,财而为用,便是“费”,便是“费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付费办事理所当然,当然也希望这“费”不要超过自身的承受力。
做什么事,都会有“花费”,要么是财物,要么是时间,要么是人力,要么是心思,或者都需要,那是必须的。当然,如果一方面能成大事,另一方面却没有什么花费或耗损,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孔子在《论语·尧日》里说君子之“五美”,第一美就是“惠而不费”,他的弟子迫不及待地追问“何谓惠而不费”,孔子立马举例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是说按照老百姓要获得的利益来想办法使他们获得,像这样就是给人以好处自己却没有损耗什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让人得“利”,自己得“仁”,却无所“费”,自是一种“双赢”。
地球资源有限,个人生命有限。因此,尽可能减少“费”,即少花费少耗费,应该是我们的共识。
早在战国时,《商君书·垦令》里就有这样的话:“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意思是说国家不浪费粮食,农民不怠慢放松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可见,商鞅图变法,就看到了浪费对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多么大的阻碍。《管子·八观》也说:“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可以说,我们的先民们对于这种“浪费”早就有警惕甚至警告。可是,偏偏有人天生是“土豪”或者打肿脸也要做“土豪”,任性浪费肆意挥霍构成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不怕被人称之为社会的“癌细胞”。
今天,反“四风”之所以深得民心,首先就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都会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的浪费,老百姓不忍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平白无故地发生。比如,好好的良田被征收了,农民们本来就很心疼,可没料到,竟是过了三五年还是围在那儿撂着荒,草比人还长得高,你说原本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人怎么想呢?这么浪费,一种朴素的反感油然而生。
还有一种花费是心思上的,“费心”说的就是这个。处世为人要费心也是必须的,那么浪费心思呢?看起来于人于社会无碍,可是“煞费苦心”“劳心费神”就未必好。我们今天常说遇事要“三思而行”,其实孔子就不主张办事过于谨慎,说“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即是说想两次就可以了。大概由于想多了便是“浪费”,一是没有效率,二是往往就无所决断无所适从。
然而想到一句话,叫作“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这种“浪费”我倒是挺欣赏的。缘何? 现代社会,许多人生命之弦越绷越紧,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还自以为是“只争朝夕”,却不知奔向生命终结点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此一来,真想对人弱弱地劝一声:“慢一点,再慢一点。”浪费一点时间,挥霍一点心神,放松一下,至少喘一口气,哪怕看看路旁的风景也好,或许待一会儿接着跑你就有不一样的体力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精气神。
要知道,有一点时间和心神上的浪费,这样的人生才最值得一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