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思想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体现——以余江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2016-03-16 06:43袁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绿道县域

袁志勇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77)



绿道思想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体现
——以余江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袁志勇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77)

摘要笔者阐述了国内外绿道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绿道的基本理论,认为绿道建设的实质就是以廊道为纽带,联系分散孤立的斑块,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生态体系。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余江县绿地系统的现状,分析了现状资源和绿道规划原则,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系和绿地资源优势,规划建立余江县县域和中心城区绿道网络,发挥绿道的生态、游憩和文化观光等综合功能。

关键词绿道;绿地系统;县域;中心城区;余江县

The Embodiment of Green Way Thought in the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A Case Study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Yujiang County

YUAN Zhi-yong(Jiangxi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Nanchang, Jiangxi 330077)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green way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elaborated, as well as the basic theory. The essence of green way construction is connecting scattered and isolated patches with corridor as a link to form a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Green way can be divided into regional green way, city green way and community green way,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natural factors and artificial systems to meet the recreational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Yujiang County, resources and green way planning principle were analyzed. It was emphasized tha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water system and green space resources, establish green way network of Yujiang County and central city, give play to the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and cultural tourism functions of green way.

Key wordsGreen way; Green space system; County; Central city; Yujiang County

西方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然风景式的城市公园,传入美国后发展成了公园系统。在普遍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后,结合生态保护和游憩等多功能的现代绿道诞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绿道是1867年由奥姆斯特德设计,被波士顿人亲昵地称为“翡翠项链”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它全长16 km,串联了北端公园、码头区公园、英尺点信道公园、杜威广场公园和中国城公园,形成了一连串的绿色空间[1]。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绿地和水体的公园廊道系统,连接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滨海区、山体、森林等,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城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户外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2]。

国外的绿道设计思想于20世纪末传入我国,广东省的绿道建设走在全国的最前列,其中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建设为国内绿道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珠三角绿道网于2011年全线贯通,累计建设完成2 372 km,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重要节点,18个城际交界面由此全部实现绿道互联互通,从而有效保护和修复了自然生态环境,串联起破碎化的生态斑块和廊道,增强了生态空间的连通性,优化了珠三角的生态格局[3]。

笔者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引入绿道思想,在连接绿色斑块和绿廊,优化改善绿色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该研究介绍了绿道的基本理论,将绿道的规划理念运用在余江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针对余江县水网纵横的特点,结合绿地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从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提出了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要求,并沿路规划自行车驿站等服务设施,实现了城区与郊区的连接,引导人们享受“慢生活”。

1绿道的基本理论

1.1绿道的概念绿道(Green 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4]。

1.2绿道的功能绿道从乡村深入城市中心区,有机串联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兼具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功能。①生态功能:绿道可以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的空间,为都市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加强绿地景观的连通性。②社会功能:绿道可供城乡居民开展步行、慢跑、骑行等户外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③经济功能:绿道能够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提升沿线土地价值。④文化功能:绿道可以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串联起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

1.3绿道分级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①区域绿道(省立)(以下简称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②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③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

1.4绿道的构成绿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1.4.1绿廊系统。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1.4.2人工系统。人工系统主要包括发展节点、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等(表1)。

表1 绿道人工系统部分的主要构成内容

3绿道在余江县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根据国内外绿道建设的理论和经验,绿道建设的实质就是以廊道为纽带,联系分散孤立的斑块,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生态体系。影响绿道规划设计的资源要素主要为区域内的自然生态要素、人文要素、现状道路布局等,故对区域内的绿化节点、山体、水体和田园等现状资源要做综合性分析,然后优选出要串联的节点,确定绿道网的选线布局,并充分保证绿道的连接质量,加强绿道网与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5-6]。

3.1现状资源分析

3.1.1水系资源。县境内主要河流为信江及其支流白塔河。中心城区白塔河穿城而过,另有多个水渠纵横,如白塔河东干渠、西干渠、张公桥干渠、昌溪河和九峰故道等,水系资源十分丰富,为绿道的选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1.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主要有锦江镇景区。锦江镇历史悠久,为历代县邑,古有安仁八景,镇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有位于洪湖乡的马祖崖景区,面积约10 km2;集“奇、险、幽、秀”为一体的金龙峰与龙虎山连绵一体。

3.1.3绿地资源。中心城区白塔河两岸有带状公园,城东新区有4个大的公园:马鞍岭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元山岭植物园和市民公园;另有8个社区级的公园。

3.1.4道路资源。道路骨架已经初步形成,有3条景观大道:世纪阳光大道、迎宾大道和鹰南大道。

3.2规划原则①生态性原则。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发挥绿道的生物廊道作用,尽量为余江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物种多样性的修复提供生境。②连通性原则。实现全线贯通,发挥绿道沟通与联系自然、公园、森林公园、历史人文节点等的作用。③安全性原则。应完善绿道中的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等与游客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④便捷性原则。为方便游客进出,应提供与绿道相适应的机动交通支撑体系,并考虑配套设施的方便使用。⑤可操作性原则。绿道的规划设计具有实用性,充分结合实际,具备地方特色,并易于施工建设和后期的维护管理。⑥经济性原则。应合理利用具有优良性价比的,体现绿色、低碳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3.3绿道网规划布局本次绿道规划的范围在县域和中心城区,充分考虑与鹰潭市的对接,同时考虑了连接锦江古镇和马祖岩风景区的县域郊野型绿道的线路。规划的绿道主要为县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3个级别,县域绿道主要是连接风景区、森林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风景游憩点的绿道;城市绿道主要是连接城市组团的绿道;而社区绿道主要是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县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互为连接,共同形成了余江县的绿道网络系统。城市绿道规划主要包括慢行道、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规划[7]。

3.3.1慢行道规划。

(1)线路选择。在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和景观资源条件下,规划的慢行道主要沿人文景点、风景区、森林公园、水体、公园、防护林带等布置,尽量做到有景可观,步移景异,避免单调平淡。

规划的县域绿道线路主要以连接锦江古镇、主城区和马祖岩风景区为主,线路总长50.7 km(图1)。

规划的中心城区绿道主要以打造白塔河滨河绿道为主(白塔河东路、杨柳路、沿河南路),同时沿着鹰南大道、龙马大道、320国道、工业大道和世纪阳光大道形成环路,串联起各个城市组团,线路总长36.1 km(图2)。

县域绿道、中心城区绿道互为连接,共同形成了余江县的城乡一体化的绿道网络系统。

(2)宽度设计。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将慢行道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慢行道的综合体),设计宽度参考表2。

表2 各类慢行道的参考宽度标准

(3)路面铺装材料。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自然材料铺装慢行道路面,多采用软性铺装,常见的软性铺装和硬性铺装材料参考表3。

3.3.2标识系统规划。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志、指路标志、规章标志、警示标志、安全标志和教育标志六大类。规划提出以下要求:①各种标志牌一般应设置在游客行进方向道路右侧或分隔带上,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宜为1.8~2.5 m。②同一地点需设两种以上标志时,可合并安装在一根标志柱上,但最多不应超过4种,标志内容不应重复、矛盾。③绿道同类标示牌设置间距不应大于500 m。④绿道的标志要在统一规格的基础上,加入余江地方特色,体现园林式的风格,应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他标识。⑤制作标志牌所采用的原材料应体现环保和节约的精神。

图1 县域绿道网规划Fig.1 County green way network planning

图2 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图Fig.2 Central city green way network planning

铺装分类Pavementtypes铺面材料Pavementmaterials优点Advantages缺点Disadvantages软性铺装Softpavement裸土自然材料,成本最低,维护较少,可塑性强,利于日后改造比较脏,天气适应性差,用途局限碎木纤维自然材料,表面柔软,方便行走,成本适中易腐蚀(不耐高温、潮湿、阳光),后期维护较多颗粒石自然材料,表面柔软,方便行走,成本适中表面容易受到侵蚀、冲刷,日常维护多木料自然材料,铺面柔韧性好,景观性和生态性好,用途多样铺设造价高,易受损坏,维护费用高,潮湿易滑并引起火灾硬性铺装Hardpavement沥青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抗腐蚀,维护费用低铺设造价高,生态性差,容易造成污染石块自然材料,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抗腐蚀铺设造价高,容易侵蚀,可能会存留坚硬的石角,对游人的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混凝土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维护费用低容易导致表面崎岖,铺设和维护费用均高,生态性差

3.3.3服务设施规划。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县域绿道网中的服务设施规划了4个自行车换乘点、4个信息咨询亭、1个露营点和1个烧烤点;中心城区绿道网中的服务设施规划了4个自行车换乘点、5个信息咨询亭、1个露营点和1个烧烤点,其中信息咨询亭兼具商品售卖等服务功能,且配有一定数量的急救用品。

4结语

在余江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融入“绿道”理念,通过县域和中心城区绿道网络规划,不仅加强了中心城区范围内各个绿色斑块和绿廊的连接,同时与县域内的绿化隔离带、人文景点、风景区、森林公园等连接起来,优化改善绿色空间格局,实现了城区与郊区的连接,引导人们享受“慢生活”。

参考文献

[1] 孙蕾,潘宜.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与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比较研究:以深圳为例[J].中国园林,2011(1):17-21.

[2] 张天洁,李泽.高密度城市的多目标绿道网络: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J].城市规划,2013(5):67-73.

[3] 冯利芳.功在当下造福千秋: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调查报告[J].城市发展研究,2012(2):1-6.

[4] 金利霞,江璐明.珠三角绿道经营管理模式与区域协调机制探究:美国绿道之借鉴[J].规划师,2012(2):75-80.

[5]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A].2010:3-6.

[6]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公室.国外绿道建设典型案例及其启示[J].北京人大,2013(9):9-11.

[7] 戴菲,胡剑双.绿道研究与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1-95,102-106.

收稿日期2015-12-09

作者简介袁志勇(1981-),男,江西峡江人,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S 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212-04

猜你喜欢
绿道县域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绿道研究进展述评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
Prediction ofroadheaders’performance using arti fi cialneuralnetwork approaches(MLP and KOSFM)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