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萍,胡慧远(通讯作者)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究
胡丹萍,胡慧远(通讯作者)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摘要: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新形势下,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凸显法治取向,坚持校内培育与社会引领相融合;强化制度保障,全力推进依法治校;弘扬法治精神,培育师生的法律信仰;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德治法治相得益彰。
关键词:高校;法治;文化
一、凸显法治取向,坚持校内培育与社会引领相融合
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的多维概念,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综合现象。法是这种综合现象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活动既受到文化的浸染,又会对文化产生影响。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法治状态。法治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文化角度看,法治文化是以‘法治’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从法治角度看,法治文化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的一种法律统治形态。”[1]
高校法治文化作为法治文化的外延,必然具有法治文化的内在品质,由外在显性的制度性文化和内在隐性的观念性文化共同组成。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后者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和运用法律的价值取向。由此理解,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在特定的治校理念和规范制度确立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以法治取向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个丰富的实践过程。从性质上讲,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法治基础之上,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要求和精神意蕴,必应契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导文化体系。从区域范围来看,高校法治文化是以法治为价值取向构建校园文化的结果,是法治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的表达方式。因此,高校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双重身份,也承担着丰富培育校园法治文化和引领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构建法治校园为目标,坚持以师生为本,依照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开展培育引领工作,还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时代对高校法治文化的要求,促进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氛围营造、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实现高校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二、强化制度保障,全力推进依法治校
制度文化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类似人的四肢和躯干,它支撑着法治文化的摩天大厦,构建起法治文化的整个规范结构。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从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嬗变,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格局也在被重新定位与调整。依法治校工作越显紧迫,成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教育部曾于2003年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颁布施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3年又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大力支持和保障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校依法治校的客观推动力量。高校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努力实现学校的自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权益化管理。
大学章程作为高校的“根本大法”,奠定着依法治校的基石。正所谓,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推进依法治校,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推进依章治校。大学章程通过对高校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制度安排,从而保证学校良性运转。一方面明确学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遵照学术逻辑和教育规律办事;另一方面确定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学生参与的管理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章程,不同的利益诉求方都能从中找寻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权力,且相互之间产生制衡。这是高校应有的法治文化。
目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所有高校要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章程起草工作。由此可见,大学开始步入“宪章的时代”,一校一章程的格局即将全面形成。各高校应以章程修订为契机,将现代大学制度要求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确保章程的权威性、稳定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完备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要依据章程,全面审查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稳步推进废改立工作;要加强学习宣传,强化师生员工遵守和维护章程的意识和自觉性,把章程内化为最高行为准则;要加强执行监督,充分发挥纪委、教代会、舆论等多方面监督作用,推进章程的实施。只有得到了普遍信奉、认真遵循和真正落实,章程才不会流为一纸具文,才能切实而有效地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三、弘扬法治精神,培育师生的法律信仰
美国学者伯尔曼有一句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治信仰作为法治的价值基础,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灵魂和先导。在精神文化层面,师生员工对法治及其价值的认知、态度、情感、期待和信仰,直接影响一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实践,才能真正让法治呈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强化思想引领,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要把以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为价值追求的法治精神,融入学校校训、办学宗旨、校风学风建设,逐渐形成师生的价值自觉。要在治校办学中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尤其是对高校管理者来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深刻理解权力制约是法治的重要原则,切实提高依法决策、依法治理的自觉性。要拓展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发挥校园媒体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法治精神赖以孕育的文化氛围。
强化课堂熏陶,深层植入法治理念基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做出调整和改革,引导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除了教授法律基础知识,面对不同的专业应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应当侧重劳动合同法等;针对医学生,应当侧重医事法学、卫生法学课程等。还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法治运作状况,帮助学生调整对法律的心态。
强化品格养成,广泛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新法律法规颁布等时机,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成立法律援助中心、权利保护中心等机构,为师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这将有助于师生感受到法律这一武器的益处。还可以围绕廉政、诚信等主题,联系反面典型开展高校法治教育,让师生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四、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德治法治相得益彰
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有不少与德治、法治有关的思想,“以礼治国,德主刑辅”,“德礼刑罚,相须为用”,“德与法相济”等等。今天,我们建设“法治中国”,也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命题,并指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专门机构,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法律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本质上都是一种规范体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强调的是他律;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强调的是自律的规范。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2]道德是法治文化的基础和支撑,也可以为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校既要坚持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实现法治和德治在办学育人中的相得益彰。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坚持以德育人,让师生在明法的基础上还要明德。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其中法治思想的精华,传承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要在校园里形成一个整体意识,这个整体意识就是师生都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逐步孕育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乐在其中的道德基因。
毋庸讳言,文化的养成不可能速成,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必定是一场漫长而宏大的旅程。高校需要集合多方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指引,从制度、观念和行为等多个层面探索路径,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最终实现师生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坚守与善用。
参考文献:
[1]李林.中国语境下的文化与法治文化概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6).
[2]陈淑娟.论道德和法律的有机统一问题[J].理论学刊,2004(12).
责任编辑:周小梅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1-0053-03
作者简介:胡丹萍(1989-),女,安徽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科长;胡慧远(1965-),女,湖北人,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收稿日期: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