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美萍
(韩国高丽大学国语国文系,韩国 首尔 136-701)
【语言与文化】
通过文学教育提升韩语学习者异域文化的适应性
赫美萍
(韩国高丽大学国语国文系,韩国 首尔 136-701)
在韩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然会受到中韩文化差异的影响,学习者在试图消除这种冲突和摩擦的过程中逐渐理解韩国文化的起源和背景,最终学习者接受这种文化间的冲击。文学是人们通过利用相同的语言互相传递自我情绪、思想和生活的历史资料,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知识,因此成为学习韩语以及理解和适应韩国文化的有效利用工具。
韩国;文学教育;文化适应
语言是在其国家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而产生的,外国语学习者在学习其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与语言接触,另一方面则是在接触本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外国语教育过程中,通过语言以及活用文学来探索文化知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韩语教育也不例外。中国的韩语学习者在学习韩语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很多语言文化相接触,这种接触大部分会引起本国和韩国文化间的冲突和摩擦,学习者就是在逐渐减少冲突和摩擦的过程中学习韩语,并逐渐接受和适应这种韩国文化。
在韩语教育中,随着对文化习得的不断加强,对文学的关心也逐渐增加,这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不仅蕴含了韩国人的历史、社会、风俗习惯,而且也间接反映了他们的情绪、思维方式和各种观念。所以,在韩语教育过程中,活用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习者享受学习文学的乐趣,还可以减少文化间的冲突和摩擦。在韩国文学教育中,对文化的接触主要是以古典文学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为基准,体现文化的整体性,或者通过文学着重体现韩国的价值观等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
随着韩国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大,韩流热风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的转变,计划完成大学学业到韩进修的中国韩语专业者逐年增加,因国家间的语言、文化及社会风俗差异,韩语学习者今后不仅在语言学习和顺利完成学业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且因日常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也会给学习者带来文化上的认识混乱,这样就会给韩语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上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整体性的混乱和文化差异,以及语言问题,必然会给他们带来文化压力和文化上的不适应。尽管多数学生可能会在顺应文化的过程中减少这种文化压力和不适应感,但这种差异和不适应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仅靠韩语学习和大学课程讲授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文化压力和不适应感,这就需要在大学期间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能深层理解韩国文化和认识韩国社会的机会,摸索一套能减少这种文化压力和不适应感的教学方案。
本文主要在分析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来理解韩国文化,从而探索文学教育中韩语学学习者适应异域文化的可能性。
文学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情感方式和成果,无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特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其他文化因素一起实现文化系统的总体功能。文学有其他同层级的文化要素,如宗教、道德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文学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因素的独特性和自身功能,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1]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精神的总和;文学是人们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观念、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总要是要把文学艺术包含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使其成为自身体内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人则是文化的创造者,并借助文学将文化表达出来。[2]
文学作品是展示文化的重要工具,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是后代了解本国家和民族风俗、社会习惯及历史概况的史料,文化决定文学,同时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作品又反映了文化,并成为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文学是人们利用语言来表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准确无误的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是丰富人生经验;三是培养人们成为正直向上的人。这意味着通过学习文学,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鉴赏文学的素养和人性成长的正直性。
在外国语教育过程中,活用文学作品是一种很普遍、很传统的现象。韩语教育中,韩国文学教育也有这样的共性,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能反映韩语的精髓和文化特性。J.Colie、S.Slater[3]中提到,外国语教育中能同时进行文学教育,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拥有价值和权威的历史史料,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能促进个人人格的成长,外国语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语言能力和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文学教育来培养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在接触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通常使用格调式、规范式语言的教材不同,文学作品作为实际日常用语资料,学习者可以通过互相共享这样的文学资料来达成共感。
韩国在东亚圈中拥有共同的传统,崇尚文学,认为学问、思想、哲学等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精神支柱。因此,文学与韩国曲折的历史息息相关。韩国人完好无损地保留了韩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特别是惯用语、俗谈等,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蕴含这种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在韩语教育界中成为学习者学习韩语和韩国文化的重要资料。韩语学习者通过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间接地体验韩国文化和了解韩国人的情操,从而能与韩国人进行更深一层地交流和更好地理解韩国文化。
韩语教育中,通过文学来接触韩国文化的情况大多是研究文学教育中文化适应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近来,对在多文化家庭和结婚移民的外国女性的韩语教育中,通过接触文学教育来适应韩国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在韩也仅停留在韩语或韩国的特性上,主要以蕴含学习者本国文化和韩国文化差异的古典文学作品、俗谈、传说等为中心,仅强调韩国的特有性来达到使韩语学习者理解韩国文化的目的,这对韩语学习者适应和接受韩国文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针对中国学习者在解决本国文化和韩国文化的冲突和摩擦方面没有积极的作用[4],所以,有必要探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使学习者减少文化适应压力,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韩国文化。
中国韩语学习者在学习韩国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比较两国的文化,从而加深对韩国价值、信念和社会结构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社会成为学习者了解韩国文化的有效史料。
(一)文学教育课程进行的前提
本文以中国大学中韩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韩语文学教育课程的进行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教学目的和学习者的韩语水平要相适应;其次,文学作品的语言顺序,即词汇、语法、内容要有一定的层次和等级;再次,文学作品的等级要与韩语的教育过程相对应。
如今,在中国各大学校,如山东大学,都设有韩语专业学生的专听课程韩国文学作品选读,但限定年级,而不是根据韩语水平来定。例如,如果从大学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程,同时上课的学生只能是同一年的同期,而不是根据韩语等级层次来开设文学课。然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个人学习情况不同,还没有进行等级考试,所以对自己是否已达到中级水平,是否已有能力进行文学作品的学习还有待考察。所以,今后的文学课程开设应针对通过韩语能力中级考试的学生。但由于中级到高级又不同层次地分为3、4、5、6级,因此在开设文学课程时,很难完全指定一个级别进行授课,文学作品的内容只能按照听课学生的比率选定:第一,首选文学价值高的作品;第二,考虑听讲者的韩语水平;第三,结合语言教育,选择复核普通话标准的作品;第四,文学作品要反映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第五,要将重点放在通过文学来适应文化上。文学作品选定的目的是要符合学习者的韩语水平,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知识来降低理解韩国文化的难度,在逐步认知本国和韩国文化相同点和差异点的基础上,理解文化的普遍性。
(二)文学教育课程的实际探索
本文主要依据中国韩语专业学生的专听课程“韩国文学作品选读”来研究韩语文学教育对学习者适应韩国文化方面带来的影响。研究对象共33名,其中大学二年级4名,三年级12名,四年级17名,这些学生都是在韩语能力考试三级以上,等级层次不同。文学作品既可选择古典文学,即神话、文化传说等,也可是现代文学,即诗、小说、散文等,古典文学用简洁易懂的现代词汇来解释,现代诗歌、散文则可按照原文中的语言进行解读,通过古典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韩国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风俗,通过现代诗和小说,可以向学习者展示韩国人的传统情操、价值观,以及韩国人历经的曲折历史。
课程每周一次,每次分三个阶段,每阶段按50分钟进行。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可以在每节课的前一周提前列出上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词汇、历史背景和传说,给学习者充足的时间去预习和了解。每节课可以按照理论学习、学习者的感想和活动,以及下节课的预习准备,分为课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
课前阶段,主要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利用图片、动画等,活用已学知识,让学习者自行思考文学作品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将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比较,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分组讨论。
课中阶段,在之前讨论的基础上,主动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包括词汇、文章形式、惯用句,以及对作者切身经历的推测,充分掌握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进行辩论,找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所反映的韩国文化,进一步确认自己对作品结构和整体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
课后阶段,以笔记的方式写下自己对作品的感想,同时寻找本国和韩国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学习者通过学习韩国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韩语能力和对韩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韩国人的情操。以下笔者结合韩国的文学作品,说明如何具体通过文学作品提高韩语学习者异域文化的适应性。
第一,《檀君神话》。《檀君神话》是记录韩国古典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品向学习者介绍了韩国历史,可让学生将作品中神话所具有的普遍性与中国和日本的神话进行对比。通过文学教育三阶段的形式体现以下课程内容。(1)利用动物图画来理解韩国的文化象征(图腾意识);(2)掌握神话内容和历史知识;(3)理解韩国的建国理念和民族起源(弘益人间,先民意识);(4)说明与本国神话的公共点和差异点;(5)介绍本国神话。
通过学习檀君神话可以理解韩国古代史、建国理念以及韩国民族的精神世界,同时可以掌握韩国的文化象征;通过讲述本国神话,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更加明确自己的民族性。
第二,《金达莱》。金素月的《金达莱》是现代诗的代表作之一,课中通过让学阅读《金达莱》来推测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实际现状和韩国人的离别情操。分组按照下面内容进行讨论活动,以此来表达本国与韩国不同的离别情操。(1)听歌讲述对突如其来的离别作何感想;(2)将过去的爱情和现代的爱情进行比较,对爱情观进行讨论;(3)阅读诗歌后以作者状况为主题编写剧本;(4)找出本国与韩国离别爱情的不同点和差异点;(5)以自己为主人公给即将离开的恋人写信。
《金达莱》是以最普遍的爱情为主题而写的,通过以上活动,可以让学习者了解韩国男女对待悲痛和爱情的不同观点,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意义的哀伤。
在韩语教育中,学习韩国文学作品不仅是单纯地了解韩国文学或提高韩语能力,而是通过文学来加深对韩国文化的理解,以及通过本国和韩国文化的比较来使自己更深层次地掌握韩国文化和认识韩国社会。特别是对以后到韩国进修的韩语专业学习者,通过文学教育来认识本国文化和韩国文化的差异,了解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对以后减少对韩国文化的不适应性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韩语专业学生,专用课程的“韩国文学选读”不仅可以学习韩语和韩国文学知识,而且可以降低理解韩国文化的难度。当然,文学课程中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器材的应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教学课程不能更加丰富多彩,但如果可以有效活用媒体工具,如按照文学作品编制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文学教育中,需要摸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增加韩语专业者对韩国文化的理解力和掌握能力。
[1]王一玫.略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6,(1):75-76.
[2]黄伟群.无法断开的联系:文学与文化片论[J].闽江学院学报,2006,(1):44-46.
[3]J.Colie&S.Slater. Literatur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6.
[4] 沈英智.韩国语中文学与文化的互通研究(作者自译)[J].韩国语言文学,2012,(6):9.
【责任编辑:董丽娟】
H195.3
A
1673-7725(2016)06-0199-04
2016-05-05
本文系留学基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基金(项目编号:留金发[2013]3009)资助。
赫美萍(1986-),女,山东潍坊人,博士,主要从事韩语语法教育及教学方法论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