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汉维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禁忌语使用现状调查与对比分析
——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研究

2016-12-23 02:12于志浩郝妍焱崔有为
文化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维族汉族跨文化

于志浩 郝妍焱 崔有为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山东农业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语言与文化】

新疆高校汉维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禁忌语使用现状调查与对比分析
——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研究

于志浩 郝妍焱 崔有为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山东农业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本研究对汉维民族大学生禁忌语的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及其获得禁忌语知识的途径进行了田野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汉维民族大学生普遍认可禁忌语的重要性,会有意识地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禁忌语,但因为缺乏禁忌语理论知识,仍会出现误用禁忌语的情况。笔者就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引入汉维禁忌语的知识内容;设置跨文化课程;开展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评估等。

禁忌语;汉维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禁忌语通常是指在交际场合中,由于某些原因,因此人们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词语或某些话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忽视禁忌语的使用,不仅会造成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更会引起矛盾和冲突。无论是从人口比例还是文化影响力,维吾尔族与汉族都被视为是新疆自治区两大重要的主体民族。汉维关系是否和睦,直接影响新疆政治经济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大学生是新疆地区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了解新疆高校汉维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的使用现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增强汉维民族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减少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对推动民汉学生和谐交往与友好相处,构建和谐民族院校大学校园,促进民族高校族群关系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实施与结果

(一)研究内容

了解新疆高校汉维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的使用现状,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新疆高校汉维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禁忌语的差异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措施。

(二)研究实施

本研究在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根据汉维禁忌语的分类,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1)调查对象的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家庭语言环境和学习汉语的时间等;(2)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禁忌语使用频率和对禁忌语的接受程度;(3)跨文化交际中汉语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禁忌语知识的获取途径。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按照塔里木大学8大学科分类,从现有的10个学院中抽取500名汉维大学生进行调查,去除无效答卷,共得到有效答卷459份,其中维族学生231人,汉族学生228人。样本选取标准以汉维同班或同宿舍的为主,同时参考了性别、系别、学习汉语的时间及家庭条件的差异。

(三)结果分析及讨论

研究在前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汉维禁忌语的分类,即从禁忌词汇和禁忌话题或内容两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1)

表1 禁忌词汇和禁忌话题

禁忌话题1.隐私话题(如询问年龄、家庭、婚事等个人私事之类)2.“问题”话题(涉及个人的“短处”“痛处”“毛病”等面子问题)3.谦恭与客套语禁忌

其次,为更加细致地了解、对比异同,将上述八种禁忌词语和话题又细分为十二类。(详见表2)

表2 汉维大学生禁忌语使用对照表

要求学生分五级,从“从不使用”到“经常使用”,选择自己使用这十二类禁忌词语和话题的频率,并按照个人使用频率对其进行排序;同时,要求学生按照“完全不接受”到“完全接受”五个等级,选择自己对这十二类禁忌词语和话题的接受程度,并说明原因。结果如下。

1.汉维大学生禁忌语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及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使用SPSS.13对汉维族大学生的禁忌语使用频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无显著差异(P>0.005),且与接受程度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对于十二类禁忌词语和话题,按照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从低到高排序,汉维族大学生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最低的均为咒骂和猥亵性词语(≤2.3),最高的是谦恭与客套语(≤4.3)。(详见表3)

表3 汉维大学生禁忌语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调查结果表

第一,维族和汉族学生对于使用“咒骂和猥亵性词语(与身体部位,排泄,性有关的词语)”(≤1.9)都是最不能忍受的。原因是:“骂人是不对的、不礼貌的、侮辱性的,更是不可接受”。维族和汉族学生对取名和称谓禁忌(≤2.7)也非常在意,特别是在称呼方面,注意不揭人短,以避免和减少交往中的不礼貌现象。同样,遵循礼貌原则,使用谦恭与客套语时出现偏差,学生大都表示“可以接受”。因为谦恭与客套语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维族学生虽然表示不太习惯,但听到“很高兴,毕竟是一种尊重”。

第二,对于亵渎性词语禁忌,汉族与维族学生交往时都比较注意避免使用(≤2.9)。学生普遍认为,因为不同民族产生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所以,为避免这方面的错误,汉族和维族的大学生都特别小心谨慎,但有时也会因为不懂而出现错误。

第三,对于性别歧视词语禁忌,汉族学生和维族学生都表示不可以接受,且应当尽量避免使用(≤3.1),但是,在使用频率排序上,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女生大都将之排在前三位,因为“女子也应受到尊重”“男女平等”,而男生,特别是汉族男生,则表示“会减少使用,但是,有时习惯了一些用语”。

第四,在凶祸词中,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较高的是“死亡和疾病类”(≤3.9),因为“(死亡或生病)这些都是正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同样,对于可能带来厄运的其他凶祸词,因为“知道一些,所以尽量避免。但也有不太清楚的,难免会出现问题,所以可以接受”。

第五,对于禁忌语话题内容,汉族与维族学生的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不一致。特别是对于“问题”话题,因为涉及他人的“短处”“痛处”“毛病”,汉族学生会避免使用(2.4),表明汉族学生的面子观念很强烈,“伤人自尊,难以接受”。而维族学生(3.3)则表示,此类谈话内容“不礼貌,不尊重别人”,会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当被问到年龄、家庭、婚事等个人隐私时,比起汉族学生(3.8),维族学生表示可以接受(4),不认为这涉及隐私,因为“不知谈什么的时候,就会问问年龄、家庭情况等”。

2.汉维大学生禁忌语知识获取途径

为更加详细地了解汉维大学生使用禁忌语的情况,问卷增加了禁忌语知识获取途径和与汉族或维族交往的意愿及困难的内容。

第一,关于汉维禁忌语知识获取途径。当被问到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与交际对象交流的禁忌语知识时,在“报纸杂志、课堂、电影电视和其他途径”中选择(可多选),88%的学生选择的是“课堂”。但当问到课堂上教师介绍禁忌语知识的频率时,学生的回答是“有时”(85%)。关于目前学生对交际对象禁忌语知识的获取途径,接近一半的学生是通过看“电影、电视”,或阅读“报纸、杂志”(35.3%),或通过“宿舍同学聊天等其他途径”(12.2%)。(如图1所示)

图1 汉维大学生禁忌语知识获取途径调查结果

可见,一方面,学生希望通过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掌握汉维禁忌语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课上有关禁忌语知识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他们只好借助其他信息途径。因此,现实中学生获取禁忌语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另外,家庭虽然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因为学生大都来自非双语家庭,特别是汉族学生,了解维族交际对象禁忌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就是学生选择其他途径的原因。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实际经验,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禁忌语的难度较大。因此,在民族院校的语言、文化和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加跨文化禁忌语知识方面的内容非常有必要。

第二,对于汉族与维族大学生之间交往的意愿和困难,汉维大学生(90.2%)都表示愿意交往,对于交往对象的语言,特别是禁忌语,他们会有意识地去了解,有学习禁忌语的兴趣和愿望,但目前“知道的不多”(89.8%)。关于交际方面遇到的困难,学生反映主要是不熟悉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对汉族学生而言。另外,从学生列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误用禁忌语已成为汉维大学生交际困难或失败的根源之一。如维族学生对汉族学生含有脏话的口头禅等深感不适,而汉族学生则不习惯维族学生过于礼貌或随意的称呼。

三、解决策略及措施

Byram认为,在跨文化交往中,合格的跨文化公民应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即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知识、技能、态度和文化批评意识。其中,态度是第一重要构成要素。正确的态度是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和内在品质。为了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要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对差异包容、高度敏感、尊重和欣赏,延迟对他者文化的主观评价和判断。[1]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汉族和维族学生对于对方的文化,表现出来了包容和尊重,但仍有待正确引导。学校作为传播文化、培养“跨文化代言人”的主要场所,可以从跨文化课程设置和跨文化能力评估两方面进行尝试和改革。

(一)跨文化课程设置及内容

首先,通过分析新疆地区的地理政治语境,明确跨文化能力的定义。根据学生学习环境的具体情况,分析学校开设跨文化课程的优势和劣势;另外,还要掌握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特点。综合以上情况,明确课程总目标,制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案,确定教学计划,按照既定目标的优先顺序,规划课程发展顺序。

其次,跨文化课程的内容应以传授跨文化知识为主,同时注重交际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的培养。跨文化知识被认为是成功交流的另一先决条件,通常包括交际者自己和他者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文化和社群的文化成果,以及社会和个体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以禁忌语知识为主的跨文化课程要考虑心理、社会文化和礼貌等多重因素。一方面,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受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习俗和社会体制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汉维学生应学习并了解对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南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还较低;对汉文化的认同相对较弱,特别是对汉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2]另一方面,禁忌语还受心理因素和礼貌原则的影响。因此,禁忌语的教学除了要介绍相关的语言及文化背景知识外,还应涵盖语用知识及其运用规则。另外,跨文化技能的介绍和培养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途径,因为跨文化交际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而不只是信息的交流或交换”。跨文化技能指交际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对交际对象文化的有关资料进行解读和联系,并发现运用对方文化的新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3]培养跨文化技能和文化批评意识能提高交际者的文化敏感度,客观评价他者文化。这两者都可以从教育中获得,特别是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跨文化教学可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以禁忌语的成因为脉络,结合学生需求,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文化单元,主要采用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文化人”,而非“语言教师”,从教师和个人两个角度,反思如何回应学生的文化偏见及其影响力。授课中可借助媒体,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观察力和对比分析、诠释差异的技巧,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宽容态度。

(二)跨文化能力评估

尽管学者对跨文化能力构成要素的内涵持有不同见解,“但他们基本认同跨文化能力包括动机、知识和技能3个范畴。”[4]Byram认为,“传统的测试方法忽略教学过程……跨文化能力测试中如果缺乏对态度/动机、知识的测试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的忽视。”[5]

对于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Samovar与Porter提出一些建议。(1)认识自我,即交际者要了解本族文化,知晓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交际风格。为此,交际者可以通过自我观察的方式,根据交际对象的反应来判断、总结自己的交际风格,提高交际能力,改正或避免失败的交际策略,克服自身的缺点。(2)掌握不同的信息/知识系统,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方面。汉族和维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造成禁忌语使用失误的主要因素。互相学习了解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减少语用失误,促进汉维大学生进行有效交际。(3)培养移情能力,增强交际的灵活性,以适应情境、交际对象和自身的需要,从而进行开放、灵活、有效的交流。[6]据此,教师可自行编写调查问卷,组织实践活动,结合禁忌语知识内容的考察和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评估。学生也可以借此进行自我反思,或借鉴其他学者的做法,如以Byram提出的跨文化能力(ICC)多维度模型(知识、技能、意识、态度)为理论基础,修改Fantini编制的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A YOGA FORM),增加自身禁忌语知识的储备量,以便全面测试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为加强考核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访谈和课堂观察、日记等可作为评估教学过程的手段和措施。

四、结语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汉维大学生都表现出了解对方文化并结交异族朋友的良好愿望。维族大学生普遍认可了解禁忌语十分重要,并在交际中有意识地减少或避免使用,但因为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不断地出现误用禁忌语的情况。由此可见,在民族院校的语言、文化和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加入禁忌语知识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和评估,特别是汉维禁忌语知识的教授和评价,需要在借鉴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创建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1]Michael Byram,Adam Nichols,David Stevens.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Practice(Introduc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16.

[2]黄志蓉,常海亮.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汉维文化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3(5):73.

[3][5]Michael Byra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troduc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19.19.

[4]孙淑女,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4,(4):90.

[6]Samovar, L. R.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279.

【责任编辑:王 崇】

H136;H215

A

1673-7725(2016)06-0167-05

2016-05-05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汉维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禁忌语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3YJA7400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项目编号:12XJJC740001);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TDGJ1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于志浩(1967-),男,山东临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化和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维族汉族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维族消化性溃疡102例临床特点分析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维族、汉族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特征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