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霞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存在、仰或自由
——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
张彦霞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存在主义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其首要的原则是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表现人在绝望、荒谬的境遇中能够保持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法国中尉的女人》历来被当作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进行解读,而且小说中处处渗透着浓郁的存在主义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的色彩。存在、仰或自由是个体生命的至高追求,体现出个体存在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章就基于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种崭新的途径。
《法国中尉的女人》;约翰·福尔斯;存在主义;萨特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经典之作,从出版伊始便备受关注,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小说以其鲜明的后现代特征和深刻的哲学内涵跻身于战后最优秀的小说之列,被赞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被欧美众多大学列为必读书目之一。小说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此时期,刚刚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人们普遍感受到信仰缺失。在这一大背景下,强调“焦虑、孤独、荒诞”的存在主义迅速成为一股新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契合战后民众对生存的焦虑和悲观情绪,因为它关注的是人最本质的东西——自由[1]。可以说,存在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影响了一大批探究人生意义的作家。福尔斯作为积极存在主义的接受者,高度赞扬人的“自由、选择”,鼓励人们在自由意志的引导下赋予生存之外的意义。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男主人公查尔斯史密斯是一位贵族青年,在去见未婚妻的路上在莱姆镇偶然遇到了萨拉·伍尔夫,萨拉性情孤僻,行为举止古怪,再加上一些不好的传闻,被当地人看作异类。之所以被叫做“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因为年轻时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也正是这一恋情让她被莱姆镇上的人所唾弃。但是查尔斯却被这样一个神秘的姑娘吸引,短短的几次交流中,查尔斯发现萨拉是一位有着过人智慧和坚定意志的女人,查尔斯深深地被萨拉的魅力吸引了。小说发展到高潮,查尔斯摒弃了世俗的偏见,忠于内心,与未婚妻欧内斯蒂娜解除了婚约,与萨拉结合,但是查尔斯却惊奇地发现萨拉是处女。故事发展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认为有一个美满的结局,但作者福尔斯却另辟蹊径,用颇具特色的三种结局让人深省:查尔斯压抑自己的感情,与欧内斯蒂娜结合,并孕育了7个孩子;查尔斯千辛万苦找到萨拉,他们孕育了一个孩子,全家团聚;查尔斯找到了萨拉,此时的萨拉已成为独立的新女性,不愿意被婚姻束缚。
小说是在不断的选择中继续漫长的人生路,两位主人公分别对人生发展道路进行不断的选择,选择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取得了人格的独立,从而赋予了生命全新的内涵。此外,作者开放式的结尾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小说形式上的自由,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结尾。就三种不同的结局而言,更受学者推崇的便是第三种,主要原因在于契合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精神。针对文章存在主义的分析角度而言,第三种结局更符合文本论述前提,基于此,文章试图从存在、选择、自由三方面入手分析进行细致解读。
存在主义倡导自由选择,而选择作为一种自由的行动又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存在主义的概念里叫做“绝望”。人作为自由的主体由于受到内外双层结构的制约,往往会使自由选择带上个性化的色彩,这种个性化的色彩将自由选择的定向性变得更加困难[2]。存在主义思潮出现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不单单流行在哲学中,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萨特认为,个体的存在和自由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而存在,并且只有在自由的影响之下,人的本质才能够变为可能[3]。在萨特早年的思想中,他更突出追求孤独的个体存在的绝对自由,夸大个体的主观意志,突出与社会的对抗;而他晚年则倡导“相对自由论”,把个体自由看成相对的,承认人的社会性,并将“责任”列为制约“自由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自由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自由”:自由就是选择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绝对自主的,存在于自我选择中,它并非任意的、为所欲为的,它受到处境和责任等因素的制约。基于存在主义认为,个体拥有绝对的自由,但是绝对自由的选择又将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另一个结论,可是上帝是不存在的,当上帝消失不见之后,本来一切可以被摆在理性天堂中寻找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而个体就变得孤苦无依,并且从自身或者自身之外都无法找到可供依赖的东西。因此,个体绝对的自由带来的不仅是绝对的责任,还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无助与迷惘。正因为如此,人们意识到存在并不像哲学家们认为的那样,它是没有目的性的、个体的一生本就是无目的的,并且是一个毫无目的、无所适从、无所用心的论证。
此后,萨特在存在主义思潮下对绝对的自由进行了论证,认为人的绝对自由在社会发展中是相对的,人在社会中生活会出现生活用品匮乏的现象,因自身的生产需求会进行生产劳动。人在生产活动中,自然会成为生产物的奴隶,此时的人已经被异化为能够满足需求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社会和自然对人的影响,不能单一地依靠人进行选择,人至高无上的自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现实中存在的[4]。因此,只有人的生活经验在实践的惰性中发展,人就是彻头彻尾的奴隶,没有一点自由的奴隶。因此,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人可以失去上帝、失去信仰,但不能够失去自由,倘若一个人失去自由,他将被数倍的孤独吞噬内心,并且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倍感无奈与迷惘,连自身的认识也变得荒诞不羁。
存在主义学者们的观点和思想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存在较大的冲突和分析,不容置疑的是,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最核心的问题便是人的存在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此时的“人”并不是指“群体”而是指单独的个体。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第一次将个人“存在”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并将“孤独的个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5]。另外,海德格尔也认为,当人被抛于世而与他人共存时,他总会感受到除他之外的世界和他人是疏远的、陌生的,感受到自己处于一种孤独、无家可归的状态。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认为“每个人是作为一种很迷而孤立的存在”。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萨拉就是典型意义上的“孤独个体”,她作为一个神秘而独立的个体,在小说中一直是一个存在的孤独形象。从福尔斯在记述《法国中尉的女人》创作原因中可以看出,萨拉这一形象,出现在福尔斯的脑海中时便是孤独而神秘的了。1966年的秋天,半睡半醒时福尔斯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孤独的女子形象,她一个人伫立在空荡荡的码头上,眺望远方。当时在福尔斯的眼中,他将这一孤独的女子看作为维多利亚时期备受谴责的女性形象,一个被遗弃者。这一孤独的神秘形象,一直存留在福尔斯脑中吸引着他,福尔斯就终止了其他写作,开始创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法国中尉的女人》用哈代的“迷”作为引言,从开始就将人们置于一种神秘的基调中。小说中萨拉的出场便是孤独的、寂寞的。萨拉的父亲有着强烈的名门出身情节,因此,萨拉在父亲的压迫下不得不脱离原来的阶级,但是父亲的能力仅仅能够帮助她脱离原来的低级阶级,但是并不能够将她带入上流社会,因此,她处于两种社会阶层的夹缝中,找不到归属,在她离开的那个阶层的男青年来看,她变得高不可攀,但是在上流阶层中,她过于平庸。可以说,对于她本人而言,她成为彻彻底底的受害者。在父亲死后,她错过了最美的年华,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处女,而且无家可归。在读者看来,萨拉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多余人,是莱姆镇居民的局外人,她孤独、寂寞,备受冷遇,任何人都不想接近她。但是,对她个人而言,萨拉好像很享受这种孤独,她我行我素、独来独往。萨拉认为自己想要追求自由就必须承受寂寞和孤独,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追求让她不能够与同等人建立友谊,也一直被排斥在主体世界之外。
萨拉这一女性形象像是从破碎的镜片中被反衬出来的,故事每向前推进一部,碎片就会增加,自身整体的形象也难以从这些破镜中展露出真实面目。她自身一直被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中。在外人眼中,萨拉因有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被旁人叫做“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婊子。即便是对于萨拉本人而言,她从不否认别人强加给自己的称呼。但是,随着查尔斯与萨拉关系的发展,读者便会发现萨拉并不是多数人口中的婊子,所谓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纯属编造。在查尔斯看来,完全是萨拉本人将自己假想成一个“受谴责者”和“被遗弃者”的女人形象,对于萨拉本人而言,她只有在假面之下才可能真实定位自己,也是通过与查尔斯的交往,才凸显她的神秘性。作者福尔斯对萨拉这一形象进行多重建构,如:精神病、同性恋、贞女、荡妇等等,这些确定与不确定性的形象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又被逐渐的消解。可以说,她自身一直都被笼罩在神秘的氛围内,而且这种神秘性会随着她的失踪变得更加的神秘,因此,多重性的结尾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基于存在主义而言, 哲学从本质意义上而言是一种个人主义哲学,这种个人主义与传统的个人主义不在一个位置,它是一种将孤独的个人看作是自己的出发点。因存在孤独封闭的自我导致了相应的神秘性,总的来说,这便是存在主义中难以被泯灭的色彩,而小说中的萨拉正好符合这一形象,作为一个神秘的个人,贯穿小说始末。
(一)追求自由
萨拉生活的年代是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社会制度保守,思想观念受到压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虚伪腐败。萨拉作为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存在于莱姆镇,因身着40年前的时髦大衣受到查尔斯的关注。在查尔斯看来,萨拉并不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美女,她有着一张不太漂亮但却令人难以忘记的脸蛋,脸上充斥着悲凉、凄切。在查尔斯看来这是一种难以被人理解的忧郁,是一种极其消极的否定行为。在萨拉的世界,整个世界都是阴沉和灰暗的,虽然萨拉在居民的眼中是精神错乱的疯子。但在查尔斯眼中,萨拉是神秘的,不知不觉中,查尔斯被吸引,直到两个人结合后,查尔斯才发现这个被众多人所不齿的萨拉竟然是个处女,也正因为此,查尔斯发现萨拉之前所给自己讲的一切都是谎言。为什么萨拉宁愿被误解也要编造谎言,事实上,这是她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虽然有些过激,但这一策略却屡试不爽。在萨拉看来,这种谎言能够将自己置身于绝处逢生的困境中,但是这种困境就是萨拉一直追寻的自由价值观[6]。总的来说,这种自由观是否定的,而且是非建设性的,其消极意义并不可取[7]。在萨拉的意识里,自由并不等同于能力、力量,而自由仅仅是一种选择,一种拒绝和反抗的抉择。也正是基于此,萨拉可以被看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她敢于忠实自己的信仰,在她编织的谎言中她遭到排斥、讥笑。但是这种境遇却是萨拉的自由选择。萨拉不论从外形还是举止上都与那个时代大相径庭,萨拉自身也明白,自由意味着失去行动。她的一生经历了众多的体验,孤独、忧郁、嫉妒、怨恨、诱惑、欺骗等等。可以说,这每一种体验都是通过她的自由选择而实现的。在萨拉看来,品味个人在特定境遇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感情和情趣体验后,才有可能洞察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萨拉向周围人编造了一个谎言,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选择自由的方式,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这并不是针对意识的本身,被看作为“萨拉犬儒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欺骗了他人,连带自己也被欺骗了。萨拉明白一旦谎言生成,便一辈子无法结婚,但是后来与查尔斯发生关系后,即便是她很爱查尔斯,但绝对不会因而查尔斯去放弃自己苦苦追寻的自由和信仰。可以说,在萨拉的世界中,自由高于一切,从信仰被确定之时,她就注定为了完美的自由而得不到爱情。
(二)个体的存在及自由
萨特所提倡的存在主义中最为基本的概念是“自由”,他个人将存在主义认定为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存在极为自由,此处的自由是一种哲学概念,指的是一种纯粹的意识活动,其特征分别为主观性和超越性[7]。并且它所体现出的是人格的尊严及独立思考。此外,除了自由,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另一个基本观点便是本质,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自由是先于本质而存在的,自由使本质成为一种可能。人存在主义的本质置于选择中,人的生存意义被体现在人的自由之中。
对于作者福尔斯而言,作为一位积极的存在主义推崇者,他向往自由,自由是福尔斯一生的追求,比起自由,福尔斯更加强调个性,独立与他人之外的个性。这一思想能够从他的多部著作中看出,其中在《智者:思想上的自画像》中更充分地得到反映。福尔斯所谓的“智者”主要是来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具体而言,指的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及追求内在智慧和知识的人,他们能够在无人引导或者被错误引导的群体中积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自由。《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在莱姆镇生活的时候,不断遭受别人的谩骂和侮辱,但是她敢于为了自由放弃一切,她我行我素,从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而且,萨拉也乐于在孤独中体会自由。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正好符合萨特追求自由的思想。可以说,萨拉从“法国中尉的女人”到“查尔斯的情人”,再到离开查尔斯选择自己的人生,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也正是基于此,被赋予了自由的个性意义。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小说所描绘的维多利亚时期正好是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时,这一思想对像查尔斯一样的青年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物种起源》的问世,英国掀起宗教文艺复兴运动,当时教堂建设兴盛,此时期的教堂建设数量比历史上所建造的总和还要多。但对萨拉而言,她自己并不信奉神,她看穿了当时人们丑陋的、虚伪的心理,同样也看穿了维多利亚时期教会中各种各样的荒唐行为。如小说中,她义正辞严地去反驳波尔坦尼太太。此外,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将上帝的观念从人的存在环境中驱逐出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至善行为进行肯定。萨拉在对查尔斯控制后又离他而去,这事实上,也是一种对维多利亚时期两性关系及道德观念上的颠覆。维多利亚时期中,规定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男性是欲望主体,女性为客体,男性拯救女性,二者属于二元对立的。因此,在萨拉和查尔斯男女两性的关系中,萨拉一直作为客体被查尔斯同情、帮助,但是,萨拉却一直占有两者关系发展的主动权,萨拉掌控者二人见面的时间、地点及离开莱姆镇的时机。可以说,萨拉和查尔斯两者所充当的身份被调换了。萨拉展示给读者的是完整意义上的主体,而查尔斯却被屈尊到被动的客体地位。鉴于此而言,萨拉本就是一个充满自由意志的存在主义英雄人物。
《法国中尉的女人》用三种迥然不同的结局为读者奉上独一无二的感悟。基于小说创作说法而言,这部小说摒弃了传统小说唯一的结局,采用开放式的结局打破了传统叙述者的全知视角,并在塑造人物、建构故事的基础上时时刻刻体现叙事的虚构性与故事的虚假性,让读者能够以一种自由的态度参与到对故事的想象中。可以说,每种结局对应了不同读者所想要得到的结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三种结局都或多或少体现出存在主义中“自由”和“选择”的主体,此外,也体现出福尔斯超前的创作意识和对小说美学的新理解。三种结局中最为吻合选择和自由的是最后一种结局,萨拉为了自由和独立,拒绝与查尔斯结婚,这一结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主义完美思想的体现。在福尔斯看来,这种开放结局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式,更是一个对存在、对活着、对生活做怎样理解的思维方式的问题。人在面对社会生活时,有着无穷无尽的选择,因此,在关键的时刻,人的选择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且,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满足了众多读者的期待,也更加凸显存在主义的“选择”和“自由”。《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一部哲理小说,福尔斯通过这部小说传达了人的生存本质以及人应该在怎样的荒谬世界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说,这些观点即便较为悲观,但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孤独的,但同时也是自由的。小说中体现存在主义的“选择”和“自由”高扬自由选择的权利及自由选择生活所带来的积极改变。可以说,《法国中尉女人》成为积极存在主义最好的解释,它能够促使一代又一代迷茫的人去真正思索人生真正的意义。
[1]邵毅.存在主义的自由——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查尔斯的哲学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219-220.
[2]李艳芳,原一川.我们是林中的自由鸟——《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主人公存在主义自由共同点的解读[J].保山学院学报,2014(3):84-87.
[3]桂萍 .存在主义图式中的女权主义倾向——《法国中尉的女人》评析[J].电影评介,2007(9):94-95.
[4]李艳芳,原一川.《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查尔斯与莎拉的比较——关于存在主义孤独个体的解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5):6-9.
[5]沈国荣.《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叙事风格中的存在主义思想[J].名作欣赏,2013(18):52-53.
[6]王保安.存在自由完美——三位一体的哲学——《法国中尉的女人》人物评说[J].河南社会科学,2006(3):116-118.
[7]Fowles,John.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责任编辑:高 坚)
Existence, Respect or Freedom —— Interpretation of The Existentialism i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Zhang Yanxia
(School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Teachers’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 Guangzhou 510507, China)
What existentialism focuses on is the living state of human beings and its leading principle is to affirm that human existence precedes human nature, presenting that human beings can keep spiritual freedom and optional choice during hopeless and absurd condition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has always been interpreted as a classic postmodernist novel. In addition, this novel is rich in existentialist spirits and the sense freedom and optional choice. Existence, respect or freedom is the utmost pursuit of each human individual and it expresses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each human being.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way to interpret the novel.
TheFrenchLieutenant’sWoman; John Fowles; Existentialism; Sartre
2016-05-06
I561.074
A
1673-8535(2016)04-0063-05
张彦霞(1979-),女,辽宁省开原市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育学与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