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纪录片《归途列车》的SWOT分析

2016-03-16 20:51王潇
文教资料 2016年14期
关键词:归途纪录片列车

王潇

(榆林学院 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独立纪录片《归途列车》的SWOT分析

王潇

(榆林学院 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范立欣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归途列车》堪称国内独立纪录片商业运营的典范。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针对《归途列车》的融资、制作、发行等问题进行研究,阐述其如何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与机会,处理应对当前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劣势及外部环境的威胁。

独立纪录片 融资 发行 SWOT

《归途列车》的主人公是在广东打工的四川籍农民工夫妇张昌华一家,2006年开始,三年多的时间里,范立欣追随着他们,往返于四川与广东之间,记录下了他们每年围绕着“春运”发生的故事。片子拍摄完成后,拿下了国内外60多个奖项,并获得盈利。成功的获得除了与导演本身的功力相关以外,还源自于片子本身精准的国际化定位,良好的商业操作,以及专业的制作团队。而目前我国的独立纪录片迫切需要的便是这种,既能赋予创作者独立精神和职业尊严,更能为他们提供生存保障,让他们得以用自由心态追寻真实的商业运作模式。

管理学中的 “SWOT模式”,“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劣势、竞争市场上的机会和威胁,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1]。使用“SWOT模式”对《归途列车》进行分析,是期望能够借助管理学的方法,阐述其如何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机会,处理应对当前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劣势及外部环境的威胁。

1.优势(strength)

1.1 专业的制作团队

《归途列车》的制作团队由四人构成,分别是导演、摄像、录音、技术助手。导演范立欣曾就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作为摄影记者参与了诸多国内重大新闻事件。早在2003年他就参与了陈为军导演的独立纪录片 《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剪辑工作。2006年,他又以中方制片人的身份,参与了张侨勇导演与加拿大合作的纪录片 《沿江而上》的拍摄。多年的合作历练不仅培养了范立欣导演在摄像、剪辑等方面的深厚功底,而且使他的纪录片拍摄具有了国际化的视野。

摄影师孙少光是范立欣在中央电视台的同事,从事纪录片拍摄与剪辑有十多年的经验。他接受过系统的摄影学院教育,所以不同于国内纪录片导演受到日本导演“小川绅介”的影响,弱化影像画面的作用,他对于画面的要求极高。在这部片子的录音部分,范立欣使用了分离的录音系统,录音师发现精彩的对话,可以在摄影师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主动录制。此外,在范立欣自己将300多个小时的素材粗剪成6个小时的版本后,后期的剪辑工作就交给了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御用剪辑师薛美莲,薛美莲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将片子剪成了最终87分钟的版本,使得整部片子节奏紧凑,张弛有度,戏剧冲突完整,观赏性极佳。

1.2 专业的国际制片发行团队

《归途列车》的制片人赵琦曾在伦敦大学学习纪录片导演和国际制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纪录片制片人。担任《归途列车》制片之后,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不断写提案,只为了打磨出最专业的提案面对国际预售。本身具有的英语优势,使得他在撰写各种英文材料的过程中游刃有余。通过反复修改的申请方案,《归途列车》拿到了第一个国际基金——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Jan Vrijman基金。而通过和加拿大制片公司(Eye steel Film)进行的合作,赵琦又帮助《归途列车》铺平了国际预售与申请国际基金的道路,成功融资一百万美元,从而保证了《归途列车》在后期制作时的充足资金投入。

有了专业的国际化制片团队的加盟,《归途列车》的国际化商业运作显得从容不迫。制片团队选择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作为首次亮相,并成功赢得长纪录片的最高奖——伊文思奖,片子获奖加强了《归途列车》的宣传效果,除了在预售时取得播映权的电视台外,更多的播出机构找上门来。与此同时,在拥有了一定知名度后,《归途列车》开始走入国外院线,美国则由时代精神电影发行公司负责全美发行。最终,《归途列车》在全美大小近100个城市影院上映,票房近30万美元。

2.劣势(weakness)

2.1 纪录片立项困难

目前在中国拍摄纪录片,有一整套严格复杂的手续需要办理。片子在开拍之前,必须到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拍摄大纲通过审查后,会发放拍摄许可证。等到片子后期制作完成,需再次送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进行审查,拿到公映许可证之后,才能进入电影院线。因为审查程序复杂,周期长,以及长久以来中国独立纪录片题材拍摄题材的敏感性,所以多数独立纪录片导演通常并不会申请拍摄许可证,本身的不合法身份,成为了走向商业化道路的严重阻碍。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也是如此,片子在开始拍摄时就因为考虑到国内长久以来的观影习惯和复杂的申请手续,所以并没有办理拍摄许可证,拍摄完成后也没有送审。然而,片子在国外屡获大奖,引起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注意。电影局了联系范立欣,觉得“内容也符合时代的旋律”[2],帮范立欣补办了拍摄许可证、公映许可证。

2.2 拍摄困难导致的资料不足

拍摄困难,指的是因缺乏政府层面的支持以及合作单位,纪录片导演们的社会资源又有限,拍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只能依靠导演解决。摄影师孙少光在他的拍摄手记中写道:“刚开始的拍摄充满了挫折,我们总是处处碰壁,制衣工厂的老板们坚决不允许进入厂房拍摄。每天我们都在工厂外面徘徊,立欣费尽口舌向工厂主解释拍摄对他们无害,但是毫无作用。老张夫妻是老实善良的农村人,别人的各种议论也会使他们经常冒出停止拍摄的念头。于是我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间要比拍摄所用的还多。”[3]为了拍摄老张女儿张琴在工厂打工的镜头,剧组和工厂老板聊了四天,导演喝醉了两次,才得到了两个小时的拍摄许可。此外,2008年在广州火车站拍摄老张一家回家的镜头时,因为当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广州火车站滞留了约40多万人。剧组数次被汹涌的人群围住无法脱身,在警察的帮忙下才逃离出来。

3.机遇(opportunity)

3.1 “中国制造”引起全球关注

2009年年末,美国《时代》周刊公布年度人物,“中国工人”作为群体人物荣登榜单第二名,颁奖理由是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这数以亿计的个体的自救,完成了对这个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4]。所指向的,是“数千万背井离乡且多数是抛下家庭,去高速发展的沿海城市打工的中国工人”[5]。在面对“中国工人”刺激全球经济复苏这样的成就时,范立欣将中国工人日复一日的机械劳作与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勾连起来,借张昌华这名普通产业工人的个体影像,展现了历史性成就的背后,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工家庭的惨痛付出。例如,在片子开始不久,就有一个赤裸上身的小伙子,在炎炎烈日下,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印有“MADE IN CHINA”的纸箱扛出工厂的仓库,在张昌华一家回家的火车上,同行的小伙子又对中美两国的消费方式侃侃而谈,导演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些看似普通,实则耐人寻味的镜头。通过对这些画面零碎的展示,传达出对于全球化商业浪潮下,中国普通产业工人困境的思考。因此,《归途列车》这部弥漫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纪录片作品制作完成后吸引了大量西方观众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中国制造”在被放置于全球化语境下的热烈讨论,为《归途列车》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3.2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

2008年元旦过后不久,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了中国南方十九个省区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交通中断,电力、供水设施遭受重创。时值春运高峰,巅峰时期广州火车站滞留人口达到将近40万人。据新华网报道,当时在最接近火车站放人闸口的地方,每平方米已经有七八个人的密度。主人公张昌华和他的妻子、女儿,正是这滚滚人潮中的一分子。拎着大包小包有如“逃难”一般的春运浪潮,是一亿三千万打工者的不幸,是对政府应急处置工作的挑战,但是对于导演范立欣来说,却是一种绝世难逢的“幸运”。如此具有说服力的影像元素,是多少纪录片导演求之不得的“上帝的礼遇”,是对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人生的最好的注脚。而对于这部反映春运与打工者题材的纪录片来说,长时间处于混乱、焦虑的环境中,也是对积累已久的感情线索的一次引燃,就在回到四川老家的当晚,张昌华和他的女儿之间遮掩已久的矛盾终于公开化,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4.威胁(threat)

4.1 初期融资困难

《归途列车》开拍之初非常缺钱,制作资金完全来自于导演范立欣自己筹集。为了筹钱,片子最初的一些片段还曾和另外两个小故事剪辑在一起,以《开往春天的列车》为名,在中央电视台《纪实》栏目播出过,3万块钱的启动资金就来自于这里。据摄影师孙少光回忆,“国外对中国题材很感兴趣,但是导演很年轻,所以顾虑比较多,他们宁愿等我们把片子拍完了再花钱来买,而不会提前冒险投资。所以刚开始我们不敢花钱,把钱都花在设备上和拍摄场景上,我们不敢住宾馆,范立欣还把他爸妈请来做饭,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6]。在当时,找钱成为了范立欣主要的工作,后来范立欣的热情与执著终于打动了国内某位影厂的负责人,该负责人个人借给范立欣30万,拍摄才得以继续完成。

4.2 国内发行渠道不畅通

在面对《归途列车》在国内发行的问题上,范立欣清楚认识到了国内独立纪录片观影现状的两个症结所在:第一,找专业的院线进行发行,宣传费用太昂贵,无法承担。第二,即便院线愿意发行,影院为了保证上座率,也不会排片或者只在边缘时间排一两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对于观众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了固定的观影人群,独立纪录片才有市场,才能更好地驱动产业的发展。所以,在完成纪录片的创作之后,范立欣并没有满足与影片在国外的获奖和发行,而是通过“一城一映”的模式,开始了在国内不遗余力的宣传《归途列车》,尽最大努力培养中国观众的纪录片观影习惯。

所谓的“一城一映”就是指跳过发行公司这个环节,导演自己带着电影的拷贝,直接跑到各个城市与各地院线洽谈,一个城市选择一家电影院放映,自行联系当地媒体举行新闻发布会宣传推广。最终,范立欣带着拷贝,参加映后导演交流会,走遍了国内的20余座城市。在北京这样的纪录片观影需求较旺盛的地区,《归途列车》还进入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了五个月。

在一次《归途列车》的映后交流会上,导演范立欣曾说:“我不反对被盗版,这意味着我的作品有市场需求。购买者就是了解市场最好的风向标。而且我又能怎么样?有人付钱看这部纪录片总比什么都不给好。”[7]这既是导演面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悲惨现状的无奈,更是

[1][英]克里斯·费尔(Chris Fill),著.杨琳,译.整合市场传播[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洪玮.从《归途列车》出发[J].南都周刊,2012(43).

[3]此摄影师自述来自豆瓣网“一城一映”小站,为《归入列车》的官方宣传网站.http://site.douban.com/138385/widget/notes/6332966/note/195476779/.

[4]唐宋.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天里”:流动时代的城乡交响[J/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1101/c1003-19456 188.html.

[5]李宏宇.如果有得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纪录片《归途列车》里的中国农民工[N].南方周末,2010-1-28.

[6]数码影像时代编辑部.用坚持尾随归途列车直至终点-剖析纪录片《归途列车》[J/OL].数码影像时代,2011(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9b2eca01010a1a.html.

[7]葵子.《归途列车》载动“中国梦”去向何方?[EB/OL].http://www.douban.com/note/162058959/.

猜你喜欢
归途纪录片列车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第十五章 踏上归途
黄河 伟大的归途
穿越时空的列车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踏上没有归途的“文具朝拜之路”
西去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