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2016-03-16 20:51万静
文教资料 2016年14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教学策略课文

万静

(青州市教学研究室,山东 青州 262500)

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万静

(青州市教学研究室,山东 青州 262500)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朗读现状及问题,提出基于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课标”要求的朗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朗读现状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阅读都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第一目标,并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1]深刻解读“课标”中阅读教学的精髓,可以领悟到,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深入地研究朗读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朗读的巨大作用。

一、小学语文朗读现状及问题

2015年,我在山东青州市全市各小学听课135节,其中听阅读课113节;2012年8月至今,全市进行朗读质量抽测4次,被抽测学生832人。这113节教师的常态课和4次质量抽测结果分析,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得不到保障

大部分语文课堂以教师不停地讲解为主,忽视朗读在理解文本、学习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以下朗读问题在课堂和抽测中非常普遍:一是丢字、读错现象比较常见。朗读达到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的学生不多;二是不会停顿。在日常生活中,朗读一段话,在句逗处和自然段之间做出恰当的停顿都是基本常识。可是某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句逗不分,段落不明;三是大部分农村学生唱读现象比较严重。某些孩子读课文一字一顿,一词一顿,齐读时全班拉腔唱读的现象更普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不到落实

一是朗读课文不自然。听课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读课文或平淡无味,或带有很重的读书腔,或拿腔拿调,给人感觉极不舒服。《课标》要求:“朗读要提倡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还原人物话语里的情态;自然,就是娓娓道来,不矫揉造作。朗读,就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而然。而这些正是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的。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听课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设计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训练环节,但往往让学生一读了之,没有进行有效点拨,这样的有感情朗读就成了走过场。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了朗读中的感悟,缺少了反复朗读带来的情趣,更不能体会到朗读对自身语言积累的益处。

二、基于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课标”要求的朗读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朗读教学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而且要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作为教研员,我不但听课,而且常常上课。在近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如何让教师的朗读指导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带着这样的困惑不断摸索改进,我试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朗读教学策略,把朗读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朗朗书声中张扬了个性、体味到了文章的韵外之趣。

(一)留足充分时间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步,就应当是充分地读,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要读得正确、流利,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1.朗读示范要入情入境

每教一篇课文前,我首先要求自己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凡是要求学生记诵的篇章,我先背熟,然后声情并茂地诵读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准确清晰、饱含感情地朗读示范,不仅有助于学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形成良好的语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文中寻找蕴涵其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我在人教版一年级《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声调时高时低,一会儿用大王的语调说话,一会儿用猫头鹰的口气,孩子们陶醉在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中,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

2.自由朗读要身心投入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们常见这样的情景:学生叽哩呱啦、磕磕绊绊地读一遍课文,完成“自由朗读”任务后,就像机器人一样等待老师发布新的命令。这样的自由朗读仅仅是为读而读,缺乏思考的空间。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反反复复的,是圈圈点点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又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特别是在初读阶段,要让每个学生做到“正确、流利”真不容易。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达到流利、通畅。这样才能达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把课文读熟了才开讲!”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新型玻璃》时,为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惜花大量时间不断指导鼓励一个学生读到第八次,终于获得成功。

3.朗读指导要注重方法

在遇到对话较多、情节生动的课文时,我们常常采用扮演角色朗读。只有在扎实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执教苏教版课文《九色鹿》时,我在朗读环节抛出问题:这篇童话要怎么读?要读出故事的味道。同时指导学生明确方法:故事中的叙述性语言要“读”得自然,人物对话要“读”得有声有色,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描绘画面。学生自然地朗读、自然地表演、自然地流露,这样的扮演角色朗读指导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二)创新多种形式赏读

拿到一篇课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还要针对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不断丰富朗读形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诗情画意朗读

课堂上仅仅枯燥地诵读,容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可以引入音乐,借助配画或插图朗读,在文章与图片、音乐共同营造的意境中,学生更愿意开口读、用心读,更能读出味、读出情,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达到“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时,以《跨越时空的思念》这首音乐作背景,在唯美的课件画面中,王老师抓住“天天”一词,直接入文。他用那充满魅力的嗓音、温情的话语创设了诗情画意的情境:多美好的日子啊!当太阳升起时——(学生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歌。”)当月亮挂上树梢时——当雪都融化时——迎着风,迎着雨——走过冬,走过夏——当鸟儿在树枝上唱着快乐的歌,树呢——(学生读“也天天听鸟儿唱歌。”)王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孩子们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道,在诵读中感受到树与鸟儿那相伴相守的深厚情谊。

2.精妙语段品读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朗读最高的境界就是“品”。品读,是精读,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好的文章都是字字句句反复推敲而来的。品读,就是要解决一个让阅读“深下去”的问题,只有通过带领学生在课文有价值的地方边读边品味,就像喝“功夫茶”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地咂,才能品出其中真味,并品出其“所以然”。品读的过程要善于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品质,做到边读边想、边读边悟,边读边圈画,边读边标记,从而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享受到审美愉悦。

如在一年级儿童诗《两只鸟蛋》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精妙之处——“字眼”“词眼”,理解感悟文中的精妙,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品读“焦急不安”,细细品味、层层推进,使朗读更“有质”。

师:两只鸟蛋不见了,鸟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

生1:心里很着急。

生2:很难过。

生3:妈妈该多担心啊!

师:是啊!鸟妈妈着急、难过、担心,课文中是用哪个词语体现出来呢?

生:焦急不安。

(请多个同学反复读词语:焦急不安)

师:鸟妈妈,你们会“焦急不安”地边找边喊——

生1:孩子!你快回来吧!快回来吧!

生2:我的孩子,你在哪里啊?(发出呼喊的声音,作出呼喊的动作)

师:多么焦急的妈妈啊!这样不停地找,不停地呼喊,都是因为——(出示: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把你的焦急不安表达出来吧!(出示句子,学生动情朗读)

3.同类文对比朗读

把相同类别的文章拿来让学生诵读,比较语言特色、写作特点、作者思想情感,学生会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在不同的文章中,通过语境对比,让读入味;通过写法比较,让读为写作服务。在对比阅读中,通过理性的思考、写法的揣摩,课堂价值会得到充分彰显。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时,可诵读赏析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点拨引领学生比较品味不同诗歌浓浓的思绪、爱国的诗句、体验作者触物伤情的愁绪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之情。

4.以写促读

以写促读,就是从课文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带读的目的。我们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将几篇写法类似的文章连读,然后教师设计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写”的内容,让读与写相得益彰。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既在内容、寓意上有所区别,又在文章结构、言语表达上相似。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活动了解寓言特点:讨论寓言故事是写实的成分比较多还是以想象为主?如果是想象,是不是凭空乱想?这三则故事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明确:①寓言的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以作者想象为主,但是,想象必须立足于现实;②寓言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③这三则寓言故事结构相近,先叙写一个生动的故事,再在篇末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然后进一步思考归纳寓言的写法:把一个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故事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经常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故事的主人公有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和植物。这样以后再指导学生学习写短小的寓言,学生在练笔时对寓言的特点会有更深的体会,同时增强学生思想表达的深刻性。

通过以上对于朗读教学的研究和设计,教师把握学生课上朗读的标准和组织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准确的语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获得感情的陶冶,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圆满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任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7.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教学策略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青铜葵花》选段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