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民,王 凌(渭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高等教育研究】
大学特色文化探析
王昌民a,王凌b
(渭南师范学院a.高等教育研究室;b.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摘要:大学特色的文化属性,可由大学历史上各个时期形成的理念、制度、学术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特征等得到实证。大学特色作为历史凝结成的一种文化,具有一系列内在关联的基本特性及相应概念:组织文化个性、文化积淀、办学自主权、竞争的独特性、社会需要、社会声誉等。大学特色文化有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学校组织认同和凝聚力、促进质量提升等四种价值。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取向既有履行大学职能共性的一面,也有特定大学独特性的一面。可从大学特色形成和发展的角度,从特色文化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特色文化的实践形式两方面,对要素认知、价值体认、关系辨析、环境适应等环节进行分析,构建起大学特色的文化分析框架。
关键词:大学特色;文化分析;文化积淀;竞争性;独特性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办学趋同化现象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焦点问题。要解释并促成解决这一焦点问题,就必须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大学特色,就必须从文化分析中探寻解释特色文化和建设特色文化的理论基点。本文根据学者对大学特色的研究所提供的资料,从大学特色文化的历史考察和概念系统,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价值功能、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体系等方面论述大学特色的文化分析基本框架,以便为大学特色文化建设中进行要素认知、价值体认、关系辨析、环境适应提供清晰思路。
大学教育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富有特色的制度和精神传统,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一所大学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由这所大学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制度、学术结构、教学组织、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等表现出来的。总的来说,“大学特色具有文化属性”。[1]大学特色的文化属性可以从大学特色的历史考察中得到实证。
1.“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大学特色
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学生大学”的代表,学生是大学的成员,学生“完全控制了学习的组织管理”,而“教师只是通过每年与大学或自治市签订契约被雇用”;[2]41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学是特色学科,“以罗马法学校的名声享誉欧洲”。[3]10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教师大学”的代表,是“教师组合体意义上的大学”,教师通过同乡会选举校长,集体管理整个大学;“巴黎大学在中世纪以神学学校的身份享誉欧洲”。[3]17英国先后建立了以巴黎大学为模式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在神学中注入了数学和自然哲学,剑桥大学的文学院注入了自由学科。哈斯金斯总结这些中世纪大学留下的“遗产”,即“制度”,主要有:“首先是大学之名,即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他们过着共同的知识生活”;“其次是学习课程概念,明确制定学习的时间和科目,借助考试测验成绩,获得学位”;“然后是系科,四个或更多,每个都设有学监,还有主事和校长之类的高级职员,无论哪里都保留着居所性质的学院”。另外,“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的主要职责——培养学者,保持学习和调研的传统。”[3]21这些中世纪大学是“依据教学观念和知识分类来建构的”,[2]44“已经成为欧洲文化生活的核心机构,是真正的知识权力的场所”,其特色都是以知识权力为标志的。[2]58
几个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本科教育方面”。[4]234学院制和导师制确立的本科生和导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学关系”。[4]240这是弗莱克斯纳在总结英国这两所大学学院制的优势时说的一段话,可见,这种制度优势正反映了这两所大学的特色。柏林大学的“教授不采取灌输式教学”,主要依靠讲座、研讨班和游学制度来让学生形成独立思想。“经过教学与研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从未背离过洪堡有关大学应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思想”。[4]278正如蔡元培先生翻译包尔生《德意志大学的特色》一文所说,“故德国大学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为一。”[5]148
在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德国柏林大学创立了课程选修制。哈佛大学将学分制与自由选修制结合起来,成为计量学生学习量,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制度。后来,哈佛大学将自由选修制改为限定选修制,充分照顾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由此,学分制与选课制成为大学的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价值的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这就提出了“怎样安排大学本科课程的问题”。[6]80美国哈佛大学的自由选修制度、核心课程制度,耶鲁的教学课程报告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典名著阅读运动等,对美国各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有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遗产,为各大学秉持不同理念,形成各自的通识教育特色奠定了基础。通识教育的特色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陶冶和才华展现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最能体现出大学的特色文化。
抗战时期我国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非常历史时期存在了仅8年,以“艰苦奋斗、民主治校、严谨治学、学风优良”的西南联大精神,以“通才教育、文理渗透、重视基础、严格要求”的培养模式,以自由、民主、创新的学术文化,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创造了我国近代大学发展史上的奇迹。[7-8]
北京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培养独立自由思想者风格的特色。清华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中外融合、古今汇通、文理渗透的传统特色。两校的特色既是对国外著名大学历史上制度遗产的继承,也有这两所大学自己的实践创新。
这些历史的考察说明:其一,哈斯金斯、弗莱克斯纳、包尔生、蔡元培等早已关注大学特色问题,他们都分别总结了中世纪大学、近代大学和现代大学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理念和制度创新的实践经验;其二,历史上的大学特色都是受国家教育政策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大学与教会、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等几种关系来体现的,带有国家或民族文化特色;其三,历史上每一个著名大学的特色都具有理念和制度,这种理念和制度及其所形成的传统又对其后大学特色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有一个对大学内部各种关系和制度要素的认知和价值体认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传承、积淀和创新的过程,因而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9]
2.因竞争而产生的特色追求
随着世界各国大学在数量上的增加,出现了“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高的院校的模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差别又趋于缩小,向着名牌大学的特点和风格发展”。[10]145当产生大学间的相互竞争时,大学为了更好地发展,就产生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价值追求。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谈到院校文化时指出:“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行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有许多理由促使胆怯的公共院校回避在象征方面平淡无奇,而力争表明在特定的品质和服务方面和与外部支持群体的关系方面的独特性。”[11]96可见,竞争促使特色追求的现象不只是在中国大学发生,美国、英国大学早已有之。如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硅谷”模式,威斯康辛大学的“面向实际,注重实用”的办学模式,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优秀的思维方式”与“优秀的教育机制”相结合的宗旨,坚持“精英教育”模式等,都是这种独特性的追求,被许多学者称之为“办学特色”。这种“办学特色”与大学特色有所不同,一是更多地包含着“特定的品质和服务”,二是“办学特色”多表现在“推行”“运作”“管理”“机制”等方面。[12]尤其是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产品的多样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多样性来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性”。[13]305这样一来,大学的特色追求有了多种取向,文化多样化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了。如普林斯顿大学“以学科交叉和科研创新为特色,注重研究思维启迪和研究方法训练”的“科研激励模式”;斯坦福大学“以校企合作和实践应用为特色,强调创造力培养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提升模式”;牛津大学“以综合性课群和导师个别教学为特色,强调独立思考和心智启迪”的“教学相长模式”;剑桥大学“以模块课程和研讨教学为特色,注重质疑精神和理性思维培养”的“自主探究模式”;慕尼黑工业大学“以跨学科课程和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与术和谐统一模式”;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学术自由和前沿科研为特色,聚焦创造性和自由发展”的“科学与人文融合模式”;东京大学“以交叉课程和自由学习为特色,注重文理渗透和基础拓宽”的“通专并重模式”等。[14]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著名大学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方面都做了具有特色的探索,如清华大学“真刀真枪毕业设计”、新生研讨课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科学院,拥有“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独特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激活合作机制;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由原来强调的“厚基础、宽口径”向“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发展;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分段培养,又有大类培养。
“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大学特色,一般都有制度化的“遗产”传承,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因竞争而产生的特色追求”在大学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会因环境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调整,稳定性相对低一些。同时,因竞争而产生的特色,是大学特色在新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的实践和发展,既是一种大学发展历史的实践结果,也是一种大学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一般说来,办学历史较长的著名大学,其大学特色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即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它的形成必须和历史、客观环境、主观条件等方面相适应,也就是必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积淀、得到社会需要和社会认同”;[9]办学历史不长的大学,也是地位较低的大学,有些只是一味地模仿别的大学,当其认识到竞争环境激烈时,才意识到特色的重要性;有些大学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一开始就有了对特色的追求,这种从一开始就有的特色追求,也可看成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特色。如行业特色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历史较长的著名大学、办学历史不长的大学、地位较高的大学和地位较低的大学有着不同的社会适应方式。按照文化的生成性定义,这种不同的适应方式就是对不同的“环境挑战所作的应战”,[15]3构成不同的文化模式。
大学特色文化属性的历史考察清楚地表明了大学特色文化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过程特征、应对方式特征和效应特征,这些特征可由一系列概念来表征。如组织文化个性、组织文化模式、文化积淀、办学自主权、竞争的独特性、社会需要、社会声誉等。这些基本概念都是在特定大学特定历史文化的具体语境下生成的,构成了大学特色文化分析特有的概念体系。
不论从哪种意义或哪种层面上讨论文化,都离不开文化特有的价值内涵,离不开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规定性。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一种文化模式都存在特定的价值系统,它是一种文化的主导特质,决定着文化模式的差异。[16]58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教授认为,用系统的方法探讨学术生活的文化,要强调学术系统内部自然产生的学术信念、规范和价值观。[11]86因而价值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之所以说它“有特色”,就在于其价值关系是特殊的,价值功能是独特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也是独特的,因而其形成的价值规范体系也是体现自身特点的。
1.大学特色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学者给大学特色的定义可以说明,大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特定价值关系的形成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从上述历史考察也可以看出,大学特色文化形成中的“选择”和“追求”,都是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认同,反映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大学的发展方式和大学人的生存方式。
大学特色形成中过程特性,涵盖着不同大学个性化的价值选择。而从学者界定的大学特色性质看,使用“独特”“特有”等词,也说明大学特色蕴含着个性化的价值选择。
2.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功能
大学特色作为一种文化,其价值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教育文化的功能看,其价值在于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具体到一所大学,是通过建立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第二,从大学研究“高深学问”的独特性质看,其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保存深奥的知识,而且还通过建立本校的学科专业体系,创造新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17]2第三,从组织文化的功能看,伯顿·克拉克的这两段话对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可能更有说服力:“学术系统在象征方面是富有的,它的成员献身于特定的象征物,常常依附于更广泛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同时异乎寻常地为爱所联系。”[11]84“有着丰富传奇的文化也有助于组织转变为共同体,在情感上温暖着院校,给个人以归宿感。”[11]85也就是说特色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第四,从组织回应社会变革的文化机理来看,“具有竞争的独特性是院校文化的锋利刀刃”,[11]94大学特色文化在独特的机理上影响大学的发展方式和办学特征,对办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
3.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是价值关系中的观念形态,是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对文化现象作“好坏”“是非”“善恶”“值得追求”和“应该摈弃”等价值判断的观念形态的反映。“每一组织、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它造成一定气氛,并通过多种渠道,使这种观念在个人心中内化,成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17]135这就形成了组织和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用系统的方法来探讨学术生活的文化”,探寻“学术系统内部自然产生的或者是最牢固地存在于学术系统之中的那些信念的源泉”。[11]86他提到了“院校象征物”的概念。“院校象征物”是什么呢?就是指院校组织的“共同的利益和信念”“共同的象征”“共同的观念的情感”。[11]84这就是指一所具体大学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和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具有定向性作用”,为人的文化活动确立目标,[17]136也是文化价值评价的依据。人们在价值评价中,形成一种对文化价值选择上的稳定趋向,便是价值取向。
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取向既有履行大学职能共性的一面:以“学术自由”的精神追求优秀的学术,以“育人为本”的精神培养优秀的人才,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宗旨提供优秀的服务,也有各大学独特的一面:包括达成办学目标的独特手段、方式,也包括对办学目标的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定位,还包括在如何对待学术自治与民主管理、学术自由与学者责任、高等教育机会的公正与平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课程组织中保持概念体系与保持适切性的关系、知识与道德、文化氛围与品性养成、象牙塔与服务站等关系上的不同方针、政策和策略。
4.大学特色文化的价值规范体系
“文化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18]36这种价值规范体系,以自由自觉的文化精神和自在自发的文化规范,指导着人的创造活动和交往活动,支配着人的创造行为和交往行为。在一所大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首先,大学需要在一定办学自主权的范围内,依据大学章程,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框架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这些关系的处理、这些活动的开展必须以高等教育理念层面的价值规范来引导;其次,大学内部人与人之间(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师管关系)、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资源配置中要素间的依赖关系,需要一定制度层面的管理体制和规章来规范;最后,大学教师、学生、管理者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服务行为、管理行为、学习行为都需要纪律、习惯层面的价值规范来引导、调控和激励。理念层面价值规范的运作、体制和制度层面价值规范的建构、纪律和习惯层面价值规范的内化,都是大学人价值选择的实践过程。这一实践过程促成了各个层面价值规范的不断细化和完善,构成了一所大学特有的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而正是一所大学这种特有的价值规范体系,构成了一所大学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学者托尼·比彻指出:“任何把高等教育整体或高等教育某些部分看作是一个文化系统的研究,至少都应找出文化系统所特有的概念、价值和活动的基本模式。”[10]173“活动的基本模式”指的是特定大学实践活动的“文化模式”。为了深化对大学特色文化的认识,笔者基于对大学特色文化的历史考察,对特色文化概念体系和价值问题的考察,试图建立一个分析的框架,从特色文化形成的过程要素和特色文化的实践形式两方面来分析。
1.特色文化形成的过程要素
从我们对大学特色文化的历史考察和理论证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还是“为生存和地位竞争而产生”的特色文化,都存在着这样三种要素:第一,社会需要和学校所处客观环境;第二,学校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第三,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三种要素还可以细分。要素的层级性质和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共同构成了大学特色文化的结构。
“社会需要”是以大学确立其合法地位的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相和谐为基础。强调大学必须在研究“高深学问”的同时走出“象牙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提供服务。[6]24这是大学特色文化的基点。就是说学校的特色必须是适合社会需要的,没有这个前提的特色,大学将失去活力,必然是空中楼阁。
“学校所处客观环境”包括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体制、民族文化传统、区域经济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学校所处地域高校的数量和学科布局,学校的生源情况。在历史上,大学所处客观环境曾表现为大学与教会的关系、大学与国家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在当代,大学对所处客观环境的认知,是与大学对社会需要的认知相联系的。大学越来越按政治论哲学确立其合法地位,越来越重视处理各种外部关系。大学与国家的关系,表现为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办学;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大学对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大学与市场的关系,表现为大学按照市场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表现为对自身生存和地位的更多考量,等等。
“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包括学校的文化积淀、共同价值观、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优势学科、校风等。学者们都强调大学的文化积淀非常重要。潘懋元先生认为:“一所大学要成为有特色的学校,要有文化的积淀。北大那种特色,那种相对的学术自由,这个特色是文化积淀出来的。没有文化积淀,只能根据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往这个方面努力。”[19]伯顿·克拉克在分析“院校文化”时指出:“历史悠久的组织形成了更大的经验储备”与“为生存和地位而竞争产生与众不同的特性和共同奋斗的感觉”是影响“院校象征物的连接力量”的关键因素。[11]92我们常说文化积淀,它的价值是什么呢?就是“形成了更大的经验储备”。克拉克所说的“与众不同的特性”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理念和制度的传统,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优势学科、校风等。“共同奋斗的感觉”就是指共同的价值观。“与众不同的特性”和“共同奋斗的感觉”都是文化积淀的产物。
“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校长通过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学习,形成对大学内外部关系的辨析和价值体认。“校长的办学思想”包括大学校长对大学职能、大学使命、社会需要、人的发展规律、办学规律、办学传统的理解,也包括大学校长对学校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校训、制度安排等方面的认识,还包括大学校长对学校发展、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思路的总结和概括。校长的“教育理念”包括育人理念和治校理念,如“人的全面发展”“通才教育”“学术自由”“以人为本”“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理念。大学校长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和环境条件,提出符合本校情况的校训,培育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学校科学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有益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学制度和培养体系。因此,大学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大学特色的形成具有定向、引导、规范、培育等作用。
概括地说,大学特色文化形成的过程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制度、文化积淀、学科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校风气、办学思想和理念等。
2.特色文化的实践形式
特色文化的实践形式是指“竞争的独特性”的表现形式,建立在大学人对大学特色文化要素认知的基础上。要清晰地认知大学特色文化要素,必然离不开对大学特色文化的历史考察,离不开对历史上著名大学经典经验的研究;要清晰地认知大学特色文化要素,更需要对大学特色文化价值选择过程进行分析,需要对这种特色文化价值功能进行分析,需要用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体系去指导大学组织和大学人的行为。
综观世界著名大学的办学历史,大学特色文化的形成,不论是“由内涵生发”还是“为生存和地位竞争而产生”的大学特色文化,学科建设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育特色、课程特色、大学精神特色、教学制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等都是大学特色文化的实践形式。这些形式在不同的著名大学还会有不同的举措。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科建设思路是,以强劲的理工学科做后盾,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学问题,运用电子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学、政治学,在培养新型人文、艺术、社科人才方面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和特色。不仅开创了这类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连哈佛、普林斯顿等综合大学也难以匹敌的优势。[20]又如,在人才培养特色上,著名大学都有如下举措:课程体系设计重视拓宽基础,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多样化、综合化,培养途径和方式多样化、综合化,把研究和探索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但不同大学实施途径有区别。西南联合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就是“三重视”:重视通才教育、重视基础课、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让“学生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接触频繁”。[21]再如社会服务特色。著名大学都把自己的命运和所在地区的发展相联系,重视社会服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注重多层面的服务功能。第一个层次是在社区性外延服务方面,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以社区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在省、全国范围内为公众提供知识和信息。[22]
在一所大学内,特色文化的各类实践形式既是各种过程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各种功能要素的实现形式;既是特色文化的内容要素,又是形式要素,因而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性和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和关联性表现为:一是各类实践形式都是在独特的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指导下展开的;二是显性课程的设置与隐性课程的功能密切结合,相互配套;三是校内教育环境氛围的生成是学科专业特色、科研特色、教学制度特色运作的必然结果;四是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都围绕办学理念特色、学科专业特色而开展。总之,系统性的内容要素、形式要素、过程要素、功能要素都是构成这所大学特色文化模式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大学特色文化的分析框架。从大学特色文化形成的角度看,要进行文化选择:第一是要素认知,明了在大学教育活动和大学发展中都有哪些文化要素。第二是价值体认,对大学使命、大学责任、大学职能有深刻的体认,就像弗莱克斯纳所说的“要以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清什么是社会需求,什么是社会欲望。[4]3要明确哪些是大学该做的,哪些是“大学不应涉足的事”。[4]20在价值体认中,必然会存在各种价值冲突,因而有必要对价值冲突进行协调,如学校办学中的目标冲突,对社会需要适应中的价值观念冲突,学校改革进程中规范与创新的价值冲突等。第三是关系辨析。对大学的内外部各种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这些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做出排序。这些关系包括:规模与效益、结构与质量、教学与科研、“成人”与“成才”、学术自治与社会责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科建设与资源配置、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社会服务与协同育人等。也包括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如大学制度、环境氛围、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等对育人质量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科研评价制度、教学资源配置制度等对教学工作地位的影响;课程设置、学生自主选课权利、学生选课范围等对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第四是环境适应。根据关系辨析,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准确定位,提出发展思路和调整战略。环境适应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方面的矛盾必然会反映到它的结构中去”,[11]294只有构建“兼容并包的结构才能照顾各种互相对立、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念”,[11]295才能确保“竞争的独特性”,才能增强高校适应环境的能力。
建立了大学特色文化的概念系统、价值体系和分析框架,就可以以某一大学为例,对大学特色文化进行实证分析,一是分析哪些“经验储备”可以增强“竞争的独特性”,哪些“竞争的独特性”要素可以形成“更大的经验储备”,深刻理解“文化积淀”与“竞争的独特性”之间的双重建构关系;二是判别哪些竞争的独特性要素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哪些是由竞争环境促成的,对特色文化有一个深入了解;三是判别哪一类实践形式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哪一类实践形式需要深入研究社会需要,哪一类实践形式需要增强竞争的独特优势,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清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郭传杰.大学特色的文化属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1-13.
[2][瑞士]吕埃格,[比]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张斌贤,程玉红,和震,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3][美]查尔斯·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美]亚·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上)[J].高等教育研究,1997,(1):10-16.
[8]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高等教育研究,1997,(2):9-16.
[9]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3):1-5.
[10][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2]杨承运.谈大学特色的养成[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20-21.
[1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3-89.
[15]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17]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4-6.
[20]梁志.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1996,(5):37-42.
[21]方雯.巴黎高师是这样炼就精英的[J].教育,2009,(8):60-61.
[22]陈·巴特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85-89.
【责任编辑曹静】
Several Basic Problems abou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University
WANG Chang-mina,WANG Lingb
(a.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b.School of Commerce,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The attribute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university could be confirmed by idea,system,academic structure,training mode,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which are formed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university history.As one of the historical forms,characteristics culture in university has a series of the inner related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concepts,which includ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culture precipitation,the uniqueness of running autonomy,competition,social needs and social reputation.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university has four values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promoting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cohesion,and promot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The value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university has a common side to perform th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and a unique side of the specific university.The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ed links includes the elements of cognition,value realization,discrimination re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which could b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university,and two side include the formation element and the practical form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which in order to build up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university.
Key words: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analysis;cultural precipitation;competition;uniquenes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2-0009-07
收稿日期:2015-10-21
作者简介:王昌民(1954—),男,陕西蓝田人,渭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