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刍议

2016-03-16 13:59马小艳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马小艳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南 周口 466000)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刍议

马小艳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南 周口466000)

系统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凝练办学特色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文化的概念,界定了大学文化的概念,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解析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廓清了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和联系,阐释了大学文化的功能。

大学文化内涵功能

当前,作为大学“软实力”的大学文化日益成为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如何真正承担起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而正确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则是研究大学文化的基础。

一、大学文化的概念界定

1.文化的概念。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是公认的奠定“文化”定义的第一人。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社会成员所习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环境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辞海》(1999版)“文化”的定义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现代汉语词典》(2001版)中“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给予多种解说,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视角的差异,大家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不同的文化定义存在一定的共性。综合归纳,笔者认为,作为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化可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一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组成要素,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要素;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结果,以意识形态存在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宗教、哲学、教育、艺术、科学、语言乃至生活方式等不同的领域。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

2.大学文化的概念。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性结果,其功能逐渐从最初单一的教化功能不断拓展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大学文化伴随大学的产生而出现,可以说,自人类社会产生大学的那时起,大学文化就应运而生。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大学文化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文化具有复杂性。关于大学文化的定义,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仁见智的观点,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眭依凡提出,大学文化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是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1]。吴松提出,全称的大学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至少包括内隐而无所不在的精神文化、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制度文化、外显而不容忽视的物质文化[2]。除此之外,还出现“综合文化说”、“文化氛围说”、“精神环境说”等观点。

基于上述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已有观点的归纳和分析,笔者将大学文化的概念界定为:是指以大学为载体,在大学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而逐渐积淀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学术氛围、大学制度、价值观念、学风校风、科技成果的物质形态、校园环境、行为模式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键所在,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解析

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大学文化主体与客体在人类已有的文化基础上长期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性与继承性。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主体是“大学人”,其本体功能是“育人”[3]。

1.大学文化的内涵。根据大学文化的定义,我们认为,大学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它主要包括大学价值体系、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和使命的高度概括、集中凝练和显著标志。大学理念主要关注大学的功能定位、办学思想等基本问题,如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等问题。二是大学制度文化。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制度文化处于中层文化的维度。它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组织环境内,大学管理者制定各种制度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利益观念等一系列观念体系,由此产生的制度体系及所有大学人对制度的理解与态度等,是关于大学的社会功能、办学目标和内部治理结构、运行方式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三是大学物质文化。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物质文化处于表层文化的维度。它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的、显形的物化文化,是大学人群体精神和意志的载体,是大学文化底蕴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直观地反映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特色和价值,其载体一般包括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学校建筑、生活设施、文化景观和校园环境,等等。四是大学行为文化。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行为文化处于表层文化的维度。它主要包括管理人员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服务人员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是大学群体价值观的动态折射,也是大学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贯穿于其他要素之中;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结,同时也是其他文化要素正常运作的条件与保障;大学物质文化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是其他文化要素发展的物质载体;大学行为文化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同时又推动着其他文化要素的发展。

2.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关于校园文化的概念,某些学者提出了观点,在此我们不做列举。我们在厘清校园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区别和联系时,主要是采用考察二者研究思潮的发起背景与发展历程的方式,而不是围绕定义思辨。研究发现,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都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具有特定领域范围的区域性亚文化。具体来说,二者在载体上存在较大部分的交叉与重叠;就文化主体而言,二者的主体都是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就二者的内涵构成而言,都涵盖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方式层面。但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这两个概念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由于二者的载体不完全相同,使得校园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有一定的区别;其次,大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有别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文化研究的焦点在于大学特色、大学理念及大学精神等。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赵存生所说,大学文化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校园文化,是内涵和外延更加深厚和广阔的校园文化,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4]。

三、大学文化的功能阐释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灵魂和名片。良好的大学文化不仅能够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够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推动大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综合教育功能、规范导向功能、陶冶感化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

1.综合教育功能。育人是大学文化的主体性功能。大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虽然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都各有功能,但这些功能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共同构成大学文化的主体性功能——育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教育功能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实现的;隐性教育功能则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风等给学生施加影响实现的。大学文化在发挥育人功能时,经常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状态,这说明大学文化包含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功能。

2.规范导向功能。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其规范导向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引导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持一定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如学校发展战略与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规章制度、学术规范、教风学风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其次是对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有效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境界;最后是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通过校训等健康向上的文化载体,引领学生寻找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陶冶感化功能。在大学,除了知识之外,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文化氛围,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感化学生的心灵。大学的文化氛围凝聚着“大学人”的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大学生可以在其中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大学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和“环境营造”潜移默化,而非强制性地教育,这种影响虽是潜在的,但是可以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其作用是深刻的、持久的。

4.激励凝聚功能。大学文化的激励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就能够调动“大学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大学人”聚集和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促使“大学人”形成不畏艰险、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进而为了大学的使命和学校的发展而开拓创新、勇往直前。激励凝聚功能的发挥,将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观念、制度等层面为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要解决当前大学普遍存在的大学精神衰微、人文精神滑坡、办学功利化等问题,归根结底需要深入思考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引领“大学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行为,积极探索特色文化发展之路。

[1]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1-17.

[2]吴松.创新制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M].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5-370.

[3]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89-93.

[4]赵存生,等.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J].中国图书评论,2002(11):14-19.

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政工作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5-sz-04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