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德育实践即教学——中职德育教学的本位回归

2016-03-16 20:12伍银峰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四川南充637130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研德育中职

伍银峰(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四川南充 637130)



生活即德育实践即教学——中职德育教学的本位回归

伍银峰
(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四川南充637130)

摘要:校本研训、教育实践、教学反思是中职德育教学回归本位的路径,是德育生活化、德育实践性的三阶维度。通过校本研训,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拓宽教师视野,充实教学内容。

关键词:生活即德育实践即教学中职德育本位回归

一、多元整合教研资源,回归学科本位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德育课堂的吸引力,中职德育教学研究应体现德育学科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

(一)教研突出“学科本位”。中职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受学科和学生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德育教学矛盾和困惑较为突出,表现为一些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氛围差、课堂秩序差等。针对某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及由此引发的个别教师的厌教心理,中职德育教研应回归中职德育“学科本位”,树立“为了中职德育”、“在中职德育中”、“基于中职德育”的教研意识,教研突出学校特色、中职德育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德育教研重点应指向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根据中职德育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研究探索德育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率提高。

(二)教研突出“教学实践”。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是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是校本德育教研和传统教育理论研究的本质区别。当然,不是任何教学实践都可以进入德育教研的视阈,进入研究视野的教学实践应具有典型性和研究性,否则教研会流于形式。德育教师要养成勤思考、常分析的好习惯,形成自己对教育实践现象和问题的独立思考及独到见解,教研时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德育教研可有针对性地采用“同课异构”式的课例研究,即一人在不同班级教授同一教学内容,对备课进行多次充实修改,或多人对同一教学内容备课,在不同班级授课后进行课例对比。“同课异构”式的课例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架构,促进教师多角度理解教材,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优势互补,使教师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灵活,使每个教师既是教学实践者,又是教学研究者,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研中得以体现,教研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升华。

(三)教研突出“多元意识”。教研不是教师个体意识的简单相加,它依赖于一个广泛群体的支持。不仅要求教师个体要有积极的参研态度,而且要有团结、协作和信任的教研环境支持。因此,中职德育教研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组内“闭门研究”,应包括专家引领、观摩研讨、学生反馈、组内交流等宽泛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层次和形式的专家引领是德育教研深入发展的关键,可以拓展德育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技能,指导德育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观摩研讨有利于教师取长补短,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德育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是塑造心灵的工程”[1],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的期望值;教研组内的研讨是教研的主要形式,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有利于教学问题相互探讨、教学经验相互借鉴,进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二、联动拓宽教师视野,重构教学经验

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多维培训可以推动德育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因此,应创新中职德育教师培训学习途径,实行拓展性、常态化、联动式“三位一体”培训,使德育教师在培训中探寻个体认知和经验积累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一)拓展性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校和教研组应拓展德育培训交流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步骤、分层次地组织德育教师参加校内外相关学术报告、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专题研讨。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及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开讲座、办专题,为德育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帮助德育教师分析、梳理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支持德育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到“名师名校”考察观摩,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增长教师见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消解常规教学的教条式习惯。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本校本人教学实际,提出中职德育教学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参训教师这种实践性习得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产生“蝴蝶效应”,净化教师专业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水平。

(二)常态化培训:“自律性”和“他律性”相统一。学校应形成德育教学培训的常态机制,建立培训的组织管理,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教研组应该在学校宏观指导下健全目标和计划、强化培训制度、细化奖惩激励机制、严格纪律和考勤、规范管理,保证培训的有序进行。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校更应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利用灵活机动时间开设德育、计算机、普通话等,多管齐下,使教师了解更多更全的专业背景。同时,学校应鼓励德育教师带着教学问题和困惑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满载收获和启迪归来参与教育实践和教学研讨。“教师必须通过专门性地学习、进修活动和个人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调适、自我修炼,才能保持和提升专业精神”[2]。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和成熟的今天,德育教师更应形成接收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模式,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三)联动式培训:“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联动式培训是新课改力推的开放式教学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与生活、与时势的紧密联系,提升教学实践的时效性。特定课例互动式联动、校内外联动、组内联动是联动式培训的具体形式。特定课例互动可以有效引导教师互动交流和评介,找寻不同视角评析同一课例的多维表现形式和交叉点,查找自我理解与他人见解之间的异同,分析原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完善。以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为主的组内联动交流是培训的基本载体,有助于教师吸收不同教学思维、观念,探寻不同教学方法和经验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教师快速成才,是确保教学各环节良性循环的保证。校际间交流是联动式培训的重要推动力量,有益于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德育教师应积极争取外出展示和培训的机会,与兄弟学校教师同台竞技,有助于激发教师潜能和激情,促进德育教师发展成为思考型、研究型教师,形成自我教学特色和风格。

三﹑多维反思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

教学反思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以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实践效率为目的审视、分析和总结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反思、教育实践反思和教学资源反思。

(一)反思教学过程:自主性和主动性相得益彰。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和方式,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时效性和高效性的不竭源泉,德育教师要“教有所思、以思促教”,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积极反思。目前,部分中职德育教师存在教学误区,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闭目能背”,课前无需反思,致使教师课堂上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契合点。德育教师课前要认真反思,思考教学设计、课堂结构、学生现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扬弃,围绕学生进行备课,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德育教师也要及时主动地反思,查找教学前预期和实际教学的差异,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和设计,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统一,提高教师教学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这有助于教师内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评析能力,克服日后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主动性。

(二)反思教育实践:经验和水平双获丰收。教育实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实践是指教学实践,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是实践的施动者。广义的教育实践泛指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交流、考察观摩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不仅是施动者,更多地体现为受动者。德育教师要在每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首先,总结教学经验。每一种教育实践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冲破“先验论”的桎梏,使原始经验在不断审视、否定和修正中得到提炼和升华。其次,总结教育“败笔”。任何教育实践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得必有失。教师要勇于承认、积极面对、善于总结自己的失败之处,查找根源,寻求良策,避免今后重蹈覆辙。对专家学者的个别观点要敢于质疑和否定,不“唯专家论”。最后,教师要及时反思反馈信息。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系列交流活动反馈信息有利于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德育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加以整理和“消化”。

(三)反思课程资源:载体和手段“如虎添翼”。中职德育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对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不断反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德育教师要反思教材,开发校本课程。以往的“大一统式”的德育课程不尽符合中职德育教学现状,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之所以为人,根本之处就在于人具有道德素质”[3]。德育教师要开发出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做到“两层次”、“三贴近”,即继承性创新和发展性创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原课程扬弃基础上的补充、拓展和整合,可以弥补既定课程的不足,反映学校和学生的各自诉求,调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教师教学更有特点,学生发展更有个性。“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巨大的生命”[4]。除此,中职德育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为德育教育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如运用丰富多彩的演讲、报告、朗诵、表演等具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提高教学直观性;利用社会生活和一系列课外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师德意识,并逐渐使他们树立起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5]。

总之,要从教学研究、培训交流、教育反思三个层面探寻中职德育教学规律,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拓宽教师视野,重构教学经验,使德育回归本真,促进德育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伟.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第二德育系统[J].教学与管理,2011(9):43.

[2]欧阳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19.

[3]时延春.公民政治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9.

[4]潘建红,高栋.论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J].宜春学院学报,2008(3):60.

[5]肖幸.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J].科教导刊,2012(5):47.

猜你喜欢
教研德育中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