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喜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舞蹈基训课程的思考
钱正喜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415000)
摘要: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合理地选择和设计“舞蹈基础训练教材”是最关键的。在教材与教学内容选取上,围绕应用技术转型发展的中心,立足于民族舞蹈艺术,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舞蹈基础注重风格性训练的思维定势,培养出符合我国现代舞蹈艺术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舞蹈专业舞蹈基训转型发展
随着地方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全国的开展,我校舞蹈编导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1]。对于地方性高校的舞蹈艺术学科的转型教育与教学改革而言,就是要强化学科的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思路,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转变过去“重文凭、轻学问”,“重学分、轻实用”的教育现象。具体到舞蹈学科的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程而言,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舞蹈的“基础”二字夯实训练的基础,促进应用技术转型的教学实质,帮助舞蹈学科在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中奠定坚实基础。
一
地方高校舞蹈专业舞蹈基础训练向应用技术转型,首先是解决过去在教材选取上,教学与应用技术相互脱节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材严重依赖北京舞蹈学院,缺乏独立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成建制的舞蹈教育,始于新中国成立后舞蹈事业的发展,起步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而舞蹈高等教育则是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才开始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性的综合类高等院校陆续开设舞蹈学专业,普通高校舞蹈学所使用的教材,包括“基础训练”,基本上是“拿来主义”,即直接或增减使用北京舞蹈学院专业训练教材。其原由主要是包括:一是作为国家最早开始舞蹈教育的北京舞蹈学院,经过一代代舞蹈家多年的教育实践积累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舞蹈教学教材,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地方高校舞蹈学科没有行之有效的独立教材。二是目前普通高校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或结业,使用该教材成为教师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则。
纵观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主要有三种:第一,由唐满城先生等撰写的国内第一本教学法,俗称“大绿本”,强调“继承戏曲舞蹈文化”,走的是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文化风格的道路,此后,如:朱清渊的“中国古典舞”,郜大琨、张勇、韩国跃的“中国古典舞基训”,王伟、王佩英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等继承了这一做法。第二,芭蕾基训在俄罗斯影响下,孟广城、曲皓、许定中、李春华等形成了中国芭蕾风格的“古典芭蕾舞蹈基训”。第三,现代舞以王枚、万素等为代表引进西方M.葛莱姆、M.魏格曼的“收缩-放松”与多利丝·韩芙丽的“倒地-爬起”技术理念。
以上三种分别从中国古典舞、古典芭蕾舞、西方现代舞等舞种风格开展的舞蹈基础训练教材,在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如鲠在喉、因噎废食”的种种问题。这是因为“北舞”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与地方高校舞蹈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其一,三种“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专业技能性与风格性要求极高,无论是周教学训练时间,还是学制的教学训练时数,都与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教学时长有着一定差距。完成三种教材其中任何一种的教学内容,都是地方高校舞蹈学科舞蹈基础训练课时很难满足的。更何谈将三种教材都拿来使用,导致舞蹈基础训练在“芭蕾、古典、现代”等风格中游离,教学训练效果不甚理想。其二,“北舞”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生源有着较大差异。地方高校生源一般来自普通高中。我国的高中学校都没有设置舞蹈课程,即使有部分学校开设了应对高考的舞蹈艺术特长班,大部分学生也是在进入高中之后才开始进行舞蹈训练和学习。这必然导致教育对象在舞蹈素质上的较大差异,在使用“北舞”的舞蹈基础训练教材时只能是削足适履,从而直接影响舞蹈基础训练所注重的“跳、转、翻、控”等功能性方面舞蹈基础教学效果。
二
地方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基础训练存在教学时长与生源舞蹈素质的问题,是否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舞蹈基础训练呢?答案是否定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舞蹈作为一种艺术,不可或缺的是人体动作的技术。以人体动作为手段传达情感,是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可以认为,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传达情感、塑造形象的工具,而“工具”的优劣对于艺术美的表现则起着关键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在学习舞蹈艺术时,对人体动作的功能性训练成为舞蹈艺术教育的第一要务。一个优秀的舞蹈家首先要具备运用自如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要有准确的空间视觉控制能力和高度的时间动觉控制能力。这些都要通过“舞蹈基础训练”获得训练有素的肢体语言能力。“舞蹈基础训练”是舞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应用技术转型发展时,舞蹈人才培养既要拥有较好的舞蹈技术,又要克服教学时长与舞蹈生源素质的问题。我认为,合理选择和应用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材是最关键的一步。过去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过于寻求舞种风格,造成了“薄基础、大风格”的局面。既想有很强的身体舞蹈技术能力,又想全面学习三种舞蹈风格。在这个问题上,就必须对“舞蹈基础训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有正确的认识。
舞蹈基础训练注重的是“基础”二字。舞蹈基础是对于人体舞蹈动作技术能力的训练,俗称“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一是基本,二是练功,基本是对功的修饰与限定,意思是基本的功。基本功是一名舞蹈演员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根本的技术能力。就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程而言,它主要包括“跳、转、翻、控”四个方面的技术技能。
作为地方高校艺术学科舞蹈专业的应用技术转型,我认为在舞蹈艺术基础训练的教材与教学内容选项上,既要着重于舞蹈动作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特质的刚性需要,又须立足于舞蹈的民族特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舞蹈艺术文化。实际上,今天的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与教学方法,具备了系统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点,较之芭蕾基训与现代舞基训,在技能技术的应用型和实用性上,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唐满城先生在《舞蹈技巧要走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舞蹈技巧广义上是指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观赏性和效果性都较强的人体动作。包括人体的柔韧性,弹跳的高度和空中的控制力、舞姿性、旋转的速度及数量,以及空中转体、翻腾,等等。”[2]唐先生指出舞蹈技术技巧“观赏性”和“效果性”的思想,在民族的“舞蹈基础训练”课程里,体现的是对“跳得高、转得多、翻得快、控得稳”的技巧技术能力的追求。如:“大跳接前空翻或侧空翻”、“旋子接侧手翻接旋子360度”、“扫堂接探海转接后腿转接跨腿转”、“原地劈腿跳接连续横飞燕”、“掖腿转4至8圈”、“踢搬后腿立半角尖180度”、“飞脚接蹦子接云门大卷”、“吸腿转接吸腿翻身接点步翻身接串翻身接小蹦子”,等等。这些民族独特的舞蹈技术技巧早已达到和超过了世界水准,可以与世界任何一种舞蹈形式相媲美。
鉴于以上,我认为地方高校舞蹈学科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可以立足于民族舞蹈艺术,执行大学三年的“纵向性”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计划。同时,将芭蕾舞、现代舞等作为舞蹈风格性教学列入教学范畴。这样,我们在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时,依据“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基本原则,走出过去舞蹈基础训练“大而全”又“薄而轻”的教学误区。围绕应用技术转型发展的中心,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舞蹈基础注重风格性训练的思维定势,培养出符合现代舞蹈艺术职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4.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201.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编导专业‘基础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