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婷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高校如何开展有效的仪式教育——以上海大学为例
仲婷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作为文化的载体,仪式能让参与其中的个体感受到仪式传递的文化与价值观。高校校园仪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发挥着价值导向、文化育人、情感升华、身份认同、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仪式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仪式的针对性和真实性。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仪式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仪式教育体系、尊重主体需求等打造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校园仪式。
仪式教育;校园文化;毕业典礼;高校;上海大学
2016年6月学生即将毕业期间,上海地标性建筑——上海中心亮起的灯光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并登上微博热搜,因为这次的灯光除了常规字“我爱上海”以外,还多了上海大学的校徽和校名以及“共祝前程似锦”的温馨话语。这份来自云端的祝福是上海大学送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以及所有毕业生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在同年的毕业典礼上,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发表了题为《做一个有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的主题演讲,幽默风趣的演讲刷爆网络,引起网民疯转。上海大学该年度毕业典礼不仅获得了学生认可,同时也获得社会极高评价。
毕业典礼是高校众多庆典仪式活动中对学生来说更具重要性的典礼,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仪式意味最浓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节点,是见证学生成长的人生仪式。一个真实而有效的仪式,总能产生聚合或凝聚的功效[1]。毕业典礼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与理念,发挥着仪式教育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分析上海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的成功案例,分析现实中多数高校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有效仪式教育的建议。
仪式是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群体性[2]。广义上的仪式既包括日常问候的礼节,也包括宗教活动的隆重仪式;狭义上的仪式特指宗教活动背景下的仪式。
托马斯·J·萨乔万尼认为,学校不仅是追求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追求、分享共同价值和更大的“善”的教育的集合体,是一种具有深刻人文教育意义的人群聚集方式和教育生活方式[3]。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完善人格,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追寻生活意义,并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仪式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能够体现出实现历史重构、引导价值取向、激发道德情感、规范主体言行的价值[4]。
仪式具有教育功效。首先,仪式是一种集体行为和大众行为,因参与人数众多,使得集体回忆和记忆成为可能——仪式教育是保存记忆的有效途径。其次,仪式教育通过重演历史传统状态,或放大特定而又含有充沛唤醒情感或回忆功能的环节,使得参加仪式的人群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景,并在原有的理解程度上升华记忆和情感。再次,仪式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语言、肢体和符号等形象因素的传播,能够更深入更透彻地传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达到深入教育受众人心的目标。同时,在仪式教育中,教育主体传播的正面精神与能量,通过演讲、情景再现、回顾与展望等环节,与教育受体充分互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升华道德情操。仪式教育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集体记忆为依据,作为参加主体,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仪式活动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进而迸发出对仪式行为本身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进入21世纪后,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委不断出台纲领性文件来加强仪典文化建设。如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在重大场合和重要活动进行仪式教育,加强道德建设以引导公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及2004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提出,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借此达到“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的目的。
毕业典礼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与理念,发挥着仪式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多数高校毕业典礼并非有效发挥了仪式教育的功效,仪式主体对校园仪式认知不足、校园文化缺失、校园仪式流于形式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仪式主体对校园仪式认知不足
仪式主体既包括实施主体学校,也包括参与主体学生。实施主体对校园仪式的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很多仪式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开展,仪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有些高校的升国旗仪式只在重大活动时进行。基于工具理性思维下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增长,而不注重学生的精神需求,敷衍对待仪式活动。学生对校园仪式的内涵认知不足,很多学生不理解或对仪式的内涵理解有误,在仪式过程中感受不到仪式带给他们的意义,也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有些学生毕业时竟然不知道怎么穿戴学位服和学位帽,不知道“拨穗”的具体流程和“拨穗礼”的涵义,学生就很难深度参与仪式,也不会有心灵的触动。
(二)校园仪式的内容与形式不统一
有效的校园仪式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现实中很多校园仪式流于形式,内容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比如,有的仪式程序繁琐,内容枯燥,仅仅把学生作为听众而不是主体,致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有些重大活动本可以仪式化,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等,但由于组织者没有设计出好的形式来承载内容,使得内容得不到升华,结果错失大好的教育机会。
(三)校园文化缺失,主体间沟通不畅
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也呈现低俗化倾向,而承载校园文化的仪式也出现泛娱乐化。比如,毕业季出现的千奇百怪的毕业照,“新娘版”“僵尸版”“露大腿版”等恶搞的学位服,都削弱了仪式的庄重感,淡化了仪式的教育意义。另外,仪式是群体性活动,每个校园仪式的举办都离不开组织者、参与者、观看者。组织者作为实施主体通常忽略参与者主体的感受,自顾依照流程完成仪式,导致参与者体验感差,难以形成情感认同。
从上海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有效的仪式教育必须坚持三点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仪式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包含并突出体现尊重与平等、感恩与责任、分享与联合、传承与发展。高校在进行校园仪式教育时应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和实际情况,分析本校学生特点,参考以下建议综合开展。
(一)提高对仪式教育的重视程度
只有对仪式教育产生充分的认同,仪式教育工作者才能透彻挖掘仪式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点,深入思考仪式教育形式创新,并通过对仪式过程中关键点的放大与强调,使得仪式受众的思考为之深入,达到教育目的。仪式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把握好仪式教育的发展方向,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前瞻性的眼光做好仪式教育工作。同时做好仪式教育的宣传工作,创新仪式教育形式。比如,上海大学在毕业典礼正式开始之前在上海中心进行了亮灯送祝福仪式的演练,受到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学生谈论。毕业典礼当晚正式亮灯,吸引了无数学生前去现场拍照留念,学子们自发在外滩上集体向母校表白,为母校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都加强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完善高校仪式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通过制定仪式教育章程,完善仪式教育体系,规范仪式教育活动,结合各自的校园文化和理念,建立具有高校独特文化的仪式教育体系。规范化仪式教育不仅可以保证仪式的教育方向,还能通过与往届仪式效果比对获得指导性信息。但规范仪式教育不是固化仪式内容,也不是死板化仪式形式,两者不可等同。以上海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为例,该高校每年都以各学院为单位举办毕业典礼,全校性质的毕业典礼因各种原因中断了几年。通过走访、询问学生意见,组织者发现学生普遍希望有一场全校性质的毕业典礼,希望可以在毕业典礼上听到校长的致辞演讲。经过组织者精心策划,于是就有了一场让毕业生和在校生都记忆深刻的毕业典礼。
(三)尊重仪式主体学生的需求
在上海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筹备阶段,组织者曾多次召开研讨会,并邀请学生代表出席会议,同时在网络发起讨论,多方听取学生意见,坚持“以学生为本”,办学生想要的毕业典礼。同时,提前发放学位服、在校园布置供毕业生合影留念的字牌、点亮地标建筑为毕业生祈福等细节工作,都体现出学校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学生在仪式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在仪式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被关心、被在乎,仪式教育的记忆功效和情感升华作用得到很好发挥,学生对母校的不舍情绪、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对组织的归属感也都被充分激发。
(四)提高仪式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仪式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80后”“90后”“00后”都是个性鲜明的群体,校园仪式在尊重仪式的正规性、严肃性的前提下还得符合他们的审美。同时,仪式有它的构成要素、行为环节和运作流程,也具有特殊意义,因此需要被认真对待。比如,毕业典礼需要校长致辞,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上海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辞成为学生珍藏的经典语录,校长衷心的祝福和告诫伴着幽默的话语被学生们铭记,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某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场名为“你最想听的上海高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网络投票,上海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始终排在前列,可见该校长致辞非常成功,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同。
[1]刘丽.毕业典礼的教育文化研究——以C校毕业典礼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石奕龙.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35.
[3]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2-93.
[4]盛况.试论大学校园仪式的德育价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8):88-90.
(责任编辑:孙平)
G40
A
1008-5254(2016)06-032-03
2016-07-18
仲婷(1990-),女,甘肃定西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