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探析

2016-03-16 19:34:39万星宇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潮心理过程

万星宇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探析

万星宇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当代青年学生是接受社会思潮既重要又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求新、求异、求变的思想特点,基于此,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较之其他群体有所不同。本文以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为切入点,分析三者的运行机理以及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提升青年学生的教育品质。

青年学生;社会思潮;接受方式;心理过程;注意

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知过程是接受社会思潮的前提,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渗透其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是接受社会思潮的主观感受和内部动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统一于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之中。

一、认知过程:接受社会思潮的基本前提

(一)基于注意的选择

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所选择对象的聚焦。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种类多样,而青年学生由于注意范围和自身兴趣的限制,接受社会思潮的能力有限,因而就会有选择性地接受社会思潮。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分,新颖的、鲜明的、强度大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更多是个体意志努力的结果。基于注意的这些特点,精力旺盛、追求新潮的青年学生更容易也更乐意接受新异的与其需要和兴趣相吻合的社会思潮。在注意阶段,这种选择性接受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的,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思潮在注意范围内的活跃和涌动程度,因而不能排除选择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可以说,注意是青年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思潮的第一步,而选择性注意则使青年学生集中有效地接受社会思潮,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最佳的选择和判断,从而迈入更进一步的觉知阶段。

(二)基于感知的理解

在成功引起接受对象的选择性注意后,个体对社会思潮的认知将进入接受机制的初级阶段即感知阶段。感觉是对客观物体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不仅是各种感觉的结合,而且还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对外界物体进行解释的过程。在感觉阶段,当代青年学生主要通过人文传播和媒介传播的方式接收社会思潮的相关信息,对社会思潮的刺激做出简单的直接的反映,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思潮特殊表征和突出概念的吸收,具有片面性、单一性和不准确性。在知觉阶段,基于青年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各种感觉结合成为知觉,形成对社会思潮整体性、全面性和更为准确的认知。但是感知阶段仍然属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一旦社会思潮的作用超出感知范围或者刺激未及感觉阈限,对社会思潮的接受过程便容易中断。因此,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社会思潮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观点进行释义、加工、理解和存储尤为重要,这是个体接受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这种基于感知基础上的理解,不是多种社会思潮观点的机械相加,而是融入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形成具有个人印记的思想认识,为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做好认知铺垫。

(三)基于思维的认同

思维阶段是个体接受社会思潮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思维作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可以通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达到对社会思潮本质的认识。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可以将多次感知到的社会思潮的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归纳,从而达到对其本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人通过思维能够从已知推断出未知,预见社会思潮发展的未来趋势。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青年学生可以将社会思潮中盛行观点与自身的知识系统进行配比、筛选和整合,达到自身价值观念与思潮盛行观点的高度一致和契合,进而形成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认同模式。正如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所言:“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1]从接受社会思潮的有效性角度看,只有形成认同,青年学生才能“打开心扉接受信息,并由自发到自觉,心悦诚服地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精神境界,并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2]。这种基于思维的认同建立在选择性注意和理解性感知的基础上,以一种理性的逻辑力量,使青年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思想共振,进而在行为上接受社会思潮。

二、情感过程:接受社会思潮的主观体验

(一)接受内容的生活化

当代青年学生以“90后”群体为主力军,他们思维活跃,视角敏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需求,但也更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个人发展的实现。他们反感“假、大、空”的政治说教,追求“真、精、实”主观体验,导致其关注点也从宏观大局领域逐渐转向具体生活领域。青年学生作为接受社会思潮的重点群体,对社会思潮的内容有着生活化的要求。“内容生活化”是将社会思潮的内容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置于青年学生参与的生活实践之中,试图用偏向个人主观感受的语言和内容提升其对社会思潮的接受度。比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自由和尊重差异的观点与青年学生追求个性和多样的需求不谋而合,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的公平竞争和对个人权利的尊崇强烈地吸引着青年学生的眼球,消费主义思潮直接与青年学生的消费方式和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可见,生活化的内容更贴近青年学生的成长轨迹,符合青年学生的利益需求,满足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能够便捷地依附在青年学生的视野范围中,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顺利地在青年学生的信息通道内长驱直入。

(二)接受层次的感性化

当代青年学生思维跳跃、想象丰富,但是基于所受教育和专业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信息达到理性层次的认知,在“过滤”和“渗透”作用发挥之前,其接受能力几乎停留在感性层次,这与青年学生注重微观感受和自身体验也是相耦合的。新世纪以来,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汹涌而至,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接受领域,同时也引起了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关注点失焦,造成青年学生不愿意在理论化、思辨化的社会思潮中狠下功夫去摸索,而更倾向于接受新奇有趣、带有情绪感染和感性色彩的社会思潮。诸如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这类哲理化、思辨化的哲学思潮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索然无味,而娱乐性、时尚性、感染性的社会思潮反而广受推崇[3]。但需要注意的是“感性化”并不意味着没有理性的思维和思辨的头脑或者不理性,“感性化”是以情动人而非以理咄人,体现的是一种直觉的智慧和自然的纯粹,当代青年学生追求品质,崇尚幸福,而这些都是通过感性而非理性去衡量的。接受社会思潮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把握青年学生感性化的情感诉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接受形式的个性化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给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契机,也给接受社会思潮的有效性带来了挑战,青年学生接受的各种信息交杂汇集、泛滥膨胀,导致他们可能下意识地屏蔽与自己无关的信息,而去关注与自身需求密切相关的观念。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QQ推送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方便快捷、接受度高,同时可以通过用户的个人体验和浏览历史来推断用户的兴趣范围和关注领域,从而进行个人化设计和私人化定制。当前青年学生广泛应用的新媒体平台和各大App应用基本上都覆盖了个性化的设计,包括个性化的背景选择、个性化的页面布局、个性化的内容定制等,以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灵活高效、互动性强、贴合个人诉求的形式,而抵触灌输式、填鸭式、死板式的形式。实际上,散点的、零碎的观点渗透比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灌输更强劲,隐性的思想交流比显性的意见传递更有力量。青年学生在情感上乐意接受“润物无声”的引导,反感“暴风骤雨”的说教,可以说,这种接受形式上的个性化不仅体现了外在的交流和互动,更体现了内在的理解和尊重。

三、意志过程:接受社会思潮的内部动力

(一)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要总是从未满足状态向满足状态转换,继而又产生新的需要,激发新的动机,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作为一种行为,原动力就是其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直接的心理需要,它与当代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状态相关联,包括其对社会时尚即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的掌控,对自身能力和智慧提升的诉求;二是间接的心理需要,也是青年学生的潜在需要,依赖于广泛流行的社会思潮这种介质,青年学生更自由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地位[4]。当代青年学生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人生正处于迅速上升和发展的阶段,其心理需要更加迫切,在接受社会思潮时青年学生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和碰撞的当下其求思若渴的心理状态。现代学者崔景贵甚至用“在需求满足上似乎没有不需要的,甚至表现出有点贪婪”来概括当代青年学生的需要特点,这种分析是毫不夸张的。

(二)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博弈

接受社会思潮不是一个简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是一种“刺激—适应”的双向交流和影响过程,它与接受者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图式体系密切联系,表现为外在刺激和内在认知的博弈。社会思潮在传递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可能只接受到一些零碎化、散点化的观点,有些观点可能与其原有价值观不谋而合,有些价值观可能强烈吸引其眼球,而有些观点可能因为艰涩、非主流等而与其原有认知背道而驰。面对存在一定认知差异而又从根本上符合内心需要的社会思潮,青年学生往往会经过一段缓冲和磨合的阶段,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慢慢融合、说服直至认同,将内心的思想矛盾转化为强大的决心和动力。心理博弈既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充实和扩容,也是对各种思想观念的调节和重组,因为“该个体正处于一种丰富的、不断进步的发展自己的潜力的过程中,他或她正以一种健康的、有效的方式对环境作出反应并反过来改变着涵义”[5]。可见,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心理博弈也是接受社会思潮的重要心理过程。

(三)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平衡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理学时曾提出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将认知发展概括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行为也可以概括为从单向需要到互动博弈,最后达到双向平衡的心理状态。中国人自老庄时代便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接受社会思潮的平衡概念就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改变,也是一个调节过程完成的特殊阶段。当代青年学生处于个性形成时期,在心理上既需要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又缺乏自信而容易产生依赖,在自主协调心理平衡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这是两种正常而常见的心理现象。因而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平衡需要内部动力和外部机制共同起作用,内部动力是青年学生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时所保持的定力和甄别力,是需要付出个人努力的意志状态;外部机制则是引导青年学生合理接受社会思潮的保障,比如思潮预警机制、疏通引导机制、反馈回应机制等。基于内外部共同支撑的心理平衡更利于收到最优的接受效果,并最终实现内化认同。

总之,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是互相联系、协同运作的,其中认知过程是前提,情感过程是主观体验,意志过程是内部动力,三者统一于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之中。另外,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心理过程既复杂又漫长,需要我们抽丝剥茧,耐心摸索其中的奥妙。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学生在接受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掌握认知规律,注重情感激发,保持意志清醒,以灵活的大脑、充沛的感情、不移的毅力迎接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

[1]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2]韦诗业,沈壮海.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好吸引人的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16-18.

[3]刘波,李映秋.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流变与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0): 11-16.

[4]李绍杰.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心理过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4):5-8.

[5]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5.

(责任编辑:王真真)

G641

A

1008-5254(2016)06-025-04

2016-07-20

万星宇(1993-),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潮心理过程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