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春蓉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价值观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思考
严春蓉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价值观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思考,就是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角度探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意义。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激发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政课教师的自觉实践。
价值观;思政课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深刻影响着每位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简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体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主体要求,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能力要求。只有从价值主体角度去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价值即事物属性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思政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政课教师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和存在意义。思政课教师既是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主体,也是其价值客体。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作为价值主体,积极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作为价值客体,通过劳动和贡献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和他人具有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价值,就需要从自我价值(价值主体)和社会价值(价值客体)两个层面去讨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
价值与需要相关,需要是价值产生的前提。总体而言,人有两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也就是说,人既需要物质的满足,也离不开精神的满足。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深刻变革的时期,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如何在一个权力至上、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从社会中汲取精神营养,用先进理论和科学信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理想,“特别是面对理想和信仰愈来愈被现实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然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人在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指人的德、智、体、美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显然,“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着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客观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2]。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关,社会实践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理论指导,是各族人民前进的不竭动力。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自然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用时代最新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时代要求
个体具有的价值,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决定的,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立德修身、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种职业使命要求教师应具备高于常人的道德标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做出表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才培养,因而也成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和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政课贯穿于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全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以“97后”为主,他们成长于物质文化都非常丰富的时代,从小耳濡目染西方文化,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爱看欧美大片、日韩电影,比较容易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却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所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缺失、政治立场不坚定、伦理道德模糊、个人主义严重等现象,亟需思政课的引导。“在当代中国,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3]。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成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榜样,以点带面,由个体到群体,辐射全社会。
思政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通过同一社会活动表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价值的提升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激发思政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自觉。
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自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目前,学界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主体地位的研究虽少,但也有一定的成果。有学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象,也是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实施者[4]。当然,这里的高校青年教师也包括思政课教师。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量、宣教力量,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量、范导力量”[3]。无论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还是施教者、践行力量,其观点都具有一致性,那就是认同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调动思政课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流于形式。
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就在于人具有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根本意义和核心内容”[5]。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主体性基于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强烈渴望,基于主体内在的持续追求,是一种内生性的自觉,不受外界环境或力量的强迫。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也是人积极主动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自主、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无论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还是个人职业规划,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事业来做,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者、实践探索者和科学研究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推三阻四,不人浮于事。在推动主体性发展、进行创造性活动中提升主体的理性反思和道德自觉能力,理解其职业意义,实现对终极信仰的追求,这样才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蓬勃生命力和价值吸引力。
当然,我们强调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自觉,并非抹杀或者否认学生的主体性;相反,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的主体性,是对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超越,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主体性的激发和创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师的最大社会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自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自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水平
首先,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基础。育人先育己,方能产生良好效果。“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思政课教师要从知识层面、价值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科学内涵以及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优良传统道德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区别;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与普世价值的区别以及在当代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重要意义。其次,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科研是教师的生命线,是教师前进的不竭动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学、多思,学思结合,人的创造性大多来自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界历来都有“经师”和“人师”之辩。“经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在当前的社会里已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思政课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为人处事和明白是非的能力。要做“人师”,必须得对一个问题有独特见解,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无疑体现出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只有深入挖掘,才能认识其本质,这也是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最后,提高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最大主体就是学生。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丰富的知识,但仅是碎片化,不能取代课堂的系统学习。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储备更多的知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才能抓住问题的“命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主动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深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限于书本,要融入思想,更要深入人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7]。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自觉投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并且,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交流,参加学生活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要多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配合学校党团部门和其他部门,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三)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个教师的师德师风如何,将影响一大批学生。学生在思想未成熟的时候,具有“向师性”,听其言、观其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思政课教师加强内心修养的过程,“24个字”涵盖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深刻道理。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导向,为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也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这两个文件的精神,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深化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学习,强调严于律己、不断钻研、无私奉献、关心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从自身修养出发,向学生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榜样。同时,加强自我约束,终生学习,恪守学术规范和做人准则,刻苦钻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勇于承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1]刘守旗.教师应自觉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N].江苏教育报,2015-01-07(4).
[2]白显良.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8.
[3]李绍伟,张静.范导与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自觉[J].煤炭高等教育,2014(7):5-9.
[4]李庆华,谭蕾.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06-109.
[5]郑宇红.试论教师主体性及其确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42-44.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14(1).
(责任编辑:王真真)
G641
A
1008-5254(2016)06-017-04
2016-07-25
严春蓉(1987-),女,四川广元人,硕士,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