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展“三走”活动的问题与对策——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2016-03-16 19:34:39代武社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群体性理工大学桂林

代武社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大学生开展“三走”活动的问题与对策——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代武社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在大学生中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当前高校在学生中开展“三走”活动中存在着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沉迷网络、学校业余体育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硬件设施条件薄弱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应探索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走”活动;大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桂林理工大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到“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活动时间,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实效。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形成合力,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2014年1月,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表的《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务实有效地服务同学全面发展,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帮助同学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由此可见,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高校开展“三走”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繁荣社会的潜在力量,能否增强其体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通过坚持群众性、自主性、课外性、创新性、长效性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以“健康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作为引领主题,持续深入地开展“三走”活动,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有效途径。

(二)是提升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强大保障和有力抓手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西方等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多样。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潜在力量。在高校有效开展“三走”活动,对于指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群体性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强大保障和有力抓手。

(三)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目标,大学生体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体育活动的现状,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贴合他们的“三走”活动,对于改善大学生已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必由之路。

二、当前高校开展“三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各级共青团组织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在本校开展各类大学生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协调资源、出台政策、创新手段等形式开展活动,不断形成体育锻炼热潮,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他们自身的身体素质水平方面收到良好的成效。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大学生群体中发自内心自觉去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高,重视程度还不够,体质水平与国家规定的标准也仍有很大差距。高校在学生中开展“三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

目前,一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体育课的学分,还没有从心理上、思想上认可这种健身方式。

(二)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

作为思维高度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使用电脑网络最活跃的群体,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受到网络尤其是电子游戏的巨大影响,他们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挂科现象,更有甚者因无心向学、没能修够学分而选择退学。

(三)业余体育活动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国内高校学生业余体育锻炼项目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魅力与氛围,所开展的竞赛也基本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这些传统的体育类项目为主,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的频率则相对较低。

(四)体育器材、体育场所等硬件设施条件限制

很多高校为学生开展群体性体育锻炼的设施不够完善,不但体育运动的场地有限,而且这些场地还实行收费管理,实行规定时间开放,或者只针对校外人员进行营利性经营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占用了学生们的体育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本身就为数不多的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由于体育教学管理投入经费不足、相关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设备不能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造成设施损坏严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大大影响了学生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

(五)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大学生当中形成积极开展“三走”活动的长效机制,以此来促进高校群体性体育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部分高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群体性体育运动虽有政策支持,但实施力度不足,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来督促活动持续开展,是导致群体性体育活动开展“热潮”渐渐冷却的重要原因。而阶段性的锻炼热潮并不能使大学生们自觉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反而使他们对开展的阶段性课外体育活动产生了免疫力,逐渐形成了应付这些阶段性锻炼热潮的惯性。

三、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三走”活动的对策

在积极推进大学生“三走”活动中,桂林理工大学采用以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为主,丰富体育锻炼活动形式为辅,以增加体育器材、完善体育场所等硬件设施为保障,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等,探索建立了大学生“三走”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锻炼兴趣

桂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及二级学院的宣传网站、校园广播、易班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断突出体育锻炼的社会附加功能,为大学生营造丰富浓厚的体育锻炼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养成正确而长远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校园生活方式。

(二)健全制度约束,宣传网络法规制度

桂林理工大学通过严格控制作息时间,采取集中休息时间统一断电断网的措施,并通过出台《桂林理工大学学生住宿管理规定》《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寝室自备计算机管理规定》,规范学生上课时间在宿舍区不得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有效避免出现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用加强学生宿舍管理的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引导他们健康上网、安全文明上网,避免他们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让他们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丰富活动内容,建立体质提升平台

高校业余群体性体育锻炼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锻炼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桂林理工大学通过拓展体育项目,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的需求,开展了诸如“桂工杯”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新生素质拓展”活动,阳光晨跑活动以及体育竞技文化节等传统项目。在各二级学院中,试行体育提升计划项目化,下拨专项经费对各精品项目进行立项支持,涌现出了诸如“谁是大英雄”“体质最强班”等精品项目,以创新的视角和求新的理念,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进行改革,以此来促进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科学、全面、健康的开展,为提升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搭建了良好的锻炼平台。

(四)完善体育设施,提升体育锻炼质量

要想深入开展好“三走”活动,首先应该加大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借着全国掀起“三走”运动的春风,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改善和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设施的使用率。桂林理工大学在科学安排和合理利用现有场馆器材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加强管理,通过延长体育馆开放时间,提高体育训练馆、足球场等场馆利用率,在学生“三区”(即宿舍区、运动区、生活区)充分开辟空闲场地,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安装了一大批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设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五)依托社团建设,营造良好锻炼氛围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群体性体育文化的存在充分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要。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运动作为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应当把体育锻炼当成生活的内容和习惯。桂林理工大学通过校团委社团建设部,依托学校蓬勃发展的体育类学生社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社团队伍,使体育社团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协助学校更好地投入到“三走”活动中,引导和传递阳光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中营造了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如学校的球类协会、轮滑协会等,每月定期组织一些竞技性、娱乐性的“三走”活动,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参加,形成开展“三走”活动的长效机制,从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

(责任编辑:张雨)

G641

A

1008-5254(2016)06-014-03

2016-07-20

2015年度桂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生‘三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活动的研究与实践”(GUTDJD2015009)。

代武社(1979-),男,陕西武功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群体性理工大学桂林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桂林游
小主人报(2015年1期)2015-03-11 19:40:59
居住桂林很潇洒
大众文艺(2015年3期)2015-02-22 09: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