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2016-03-16 19:34:39姚冰彭振芳朱特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价值大学生教育

姚冰,彭振芳,朱特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2.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姚冰1,彭振芳1,朱特2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2.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关涉到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其家庭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追求个性之路充满反复、“落脚”心理与“一步到位”思想并存以及无法将社会整体需求与个人需求有效整合等特征。对此,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根本,秉承兼顾主客观的需求、方式和方法的与时俱进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等原则,采取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高校工作实效以及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

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涉及与职业相关的几个问题(毕业去向选择、择业标准、区域选择、单位性质评价、薪酬期望值等)时所表现出的对目标职业(或岗位)优与劣、适合与否等问题的主观评价。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也间接决定着其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所能达到的绩效水平,进而最终决定了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情况。随着“自主择业”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环节的自主性得以凸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已然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深层次动因。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和特点

科学认知和把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是确定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原则,是构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引导机制的基础。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自主化、多元化以及现实化等发展倾向,并表现出显著的过渡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在其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当涉及毕业去向选择、择业标准、区域选择、单位性质评价、薪酬期望值等具体问题时,同样表现出显著的矛盾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追求个性之路充满反复

当前,大学生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对个人兴趣、特质倾向的要求表现突出,并希望在求职择业环节中得到进一步表达和认可。具体职业与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是否匹配和吻合成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现实中,这种对个性需求的过多关注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非对口专业就业比例的提升以及高校毕业生离职率、跳槽率居高不下等。然而,这种追求个性之路并不平坦,反而更多地表现为偏差和反复。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知名企业招聘等较具吸引力的“特殊情境”都能轻易地挑战大学生对个性需求的坚守。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招聘场面火爆即是最好的证明。大学生一方面表现出独立与主动,一方面又表现出从众与盲目,并在个性发展需求与潮流、趋向间来回摇摆。

(二)“落脚”心理与“一步到位”思想并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紧迫性和危机性程度不断提高。针对这种无形压力,多数进入毕业求职季的学生能够做到早谋划、早准备,能够比较超前、有针对性地准备求职所需的软硬件材料。但与此同时是大学生面对各种职业选择时所表现出的观望以及犹豫不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求职“早”与“稳”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的纠结和举棋不定。一方面是其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希望尽早“落脚”,顺利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又重视初次就业的重要意义,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造成很多大学生错失了最佳求职时间,增加了自身求职的压力,最终只能降低求职要求,草草签约,既未能实现“稳”,又错失了“早”。

(三)无法将社会整体需求与个人需求有效整合

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也是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发展、建设过程而得以实现和表达的。大学生个人功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和社会整体需求的优先满足,两者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然而,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并未实现国家和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效结合,尤其当个人功利需求与国家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更突出对个人功利需求的满足。具体表现为:对那些工作稳定、风险系数较低、不用吃苦耐劳、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但是收入相对较高的“好”职位情有独钟;而对弱势行业、艰苦岗位的工作则兴趣不大。这种趋利性也表现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产生了人才向东南沿海地区单向流动的情况,并导致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乡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同时,诸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相关支持政策遇冷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个人功利需求的过度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原则

针对上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表现出的现状特点,探索兼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引导措施,必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根本,使大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做的贡献,人生价值只有通过人们的目标选择和相应的实践环节才能得以实现。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积极合理的成才观念。同时,为提升大学生群体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针对性和成效性,还需自始至终秉承如下三个原则:

(一)兼顾主客观需求的原则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均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日益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现实,要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外部灌输等模式,遵循主客观需求兼顾的原则,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实现教育主体的需求与大学生群体需求的有效整合。根据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的特点,应多采用合理、正面的引导和鼓励,切记或尽量避免采用强制、压制、批评等强硬方法,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从大学生群体日常比较关心、关注、喜闻乐见的事件、案例着手,才能更容易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同和认可,教育和引导的效果才能更容易显现。更进一步来讲,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要求教育引导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号召形式上,要充分重视和深入掌握每名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情况,从而使教育和引导工作更具针对性。

(二)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原则

要改变传统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单一化和程式化,发动更多的教育主体,探索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在高校内部,除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外,要调动和开发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参与;同时,在校园外部,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社会舆论氛围、企业文化宣传、家庭日常影响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其与高校相应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另外,探索和开发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将高校原有教育内容和形式与校外资源的引入相结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群体求职、择业的站位高度,使其真正做到将国家、社会利益与自身利益相结合。

(三)方式和方法的与时俱进原则

早在1964年,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即信息”概念,意思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50年后的今天,自媒体对人类生活的深度影响印证了上述概念的准确性。简单而言,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即是说,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变革,信息(裹挟着价值取向)可以便捷、快速地传递到任何一个信息终端(手机客户端、网络空间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方式和方法的与时俱进原则,要求我们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无论是正向的抑或是消极的),并能够充分利用好其在信息生产和传播方面高效的优势。顺应大学生追求新颖、对新事物接受较快的特点,探索和开发多种有效教育形式,利用微信平台、网络社区平台、交流群等多种大学生利用率较高的媒介平台,选树典型,加强主流价值取向的宣传,为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引导。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关涉到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进而对其家庭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就业教育全过程,从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机制、实施综合化教育策略等方面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放的就业价值取向,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从根本上实现“兴趣+能力+需要”协调统一的科学择业观,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重视和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

从德育学学科视角来讲,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即是一种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思想转化和行为自觉的活动。不同学者虽然对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有所侧重,如“自我教育是个体依照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教的一种教育活动”[1]“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以自我意识为基础,主动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2]等,但从根本上均明确了“主体性”的关键意义。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中,重视和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一方面是对教育(德育)工作规律的遵循,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对象群体特征发生变化的主动适应;综合而言,是保障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条件。在具体教育和引导环节中,要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甚至表达不同意见的平台和契机,着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和方法,增强其抵制不良甚至反动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高校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实效

提高高校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实效,首先需要提升高校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以及政治素质,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方向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教育主体真正做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业务能力,保障工作成效。另外,需要不断尝试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革新,积极采用课堂教学、网络、集体活动、思想交流与汇报等多种形式。多采用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死板、灌输等传统宣讲教育,使得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过程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其关心、关注的事件结合在一起,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三)发挥国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和功能

除将高校作为大学生体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的主阵地外,适应当前大学的开放性特征以及各种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自主性增强的特征,需要充分重视校外资源的积极作用,加强从校外相关组织和部门中寻求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社会舆论氛围、企业文化宣传、家庭日常影响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其与高校相应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从政府角度而言,通过相应政策的出台、主流媒体信息的引导以及就业创业典型案例的选树和宣传等措施,形成影响广泛的主流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标准。相对高校和政府,其他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是间接的,更多体现为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需要以高校开放式办学为前提,在高校“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1]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J].教育研究,1994(10):32-35.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552.

(责任编辑:李平)

G645

A

1008-5254(2016)06-006-04

2016-07-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15JDSZ2054)。

姚冰(196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华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彭振芳(1981-),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华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朱特(1991-),男,河北唐山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价值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