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自尊儿童困境表现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2016-03-16 19:08赵燕
文教资料 2016年1期
关键词:否定性儿童评价

赵燕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农村低自尊儿童困境表现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赵燕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家庭环境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学校教师的短缺与对小学生心理关注度的不足,致使部分农村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低自尊的状况,阻碍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旨在对农村低自尊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当下农村低自尊儿童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教师应对这种现状的举措。

低自尊儿童 否定性评价 肯定性评价 应对策略

一、“低自尊”的概念厘定

自尊是心理学与自我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自尊代表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尊重,“它是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①,它追求一种理想的、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中低自尊是与高自尊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低自尊儿童是指“已经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低自尊评价,也形成了自己对自己的低自尊评价,并对获得正常的自尊失去了信心的儿童”②,其行为表现主要有:自我轻视;易自责;拒绝接受赞美;拒绝新体验;避免社会接触;过度取悦他人;害怕被拒绝,等等。消极的低自尊儿童在能力行为上、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缺乏信心,不期待通过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还有部分积极的低自尊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却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认为自己的任何付出、任何作为都不会得到别人的客观评价、达不到别人的期待。

特别是在农村,儿童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多表现出害羞、抵触情绪,有种想交往但又望而却步的抵触感,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以各种情态出现在众多交际情境中。很显然低自尊并非是一种理想的心理生存状态,它会阻碍个人的认知、情绪与思维的良性发展,在面对外界的干扰时,会产生消极的抵抗或者顺从行为,久而久之,会让个人的生命体验大打折扣。

二、农村低自尊儿童的困境表现

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有限、教育水平有限,在情感表达方面也相对含蓄,以至于在对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相对“冷漠”型的家庭氛围。部分极端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学业成就及表现评价标准单一,对儿童的表现多归之于道德、人格,教育方式刻板,多采用打骂而非教育疏导,多言语暴力、肢体暴力,儿童的生长缺乏成熟的爱与交流,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伤害非常大,并对儿童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最大,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否定性评价,适当的负面评价或许可以让儿童激发改正错误行为的动机,但是长期的否定性评价会对儿童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他人对于儿童长期的、扭曲的消极评价,会使儿童无法实现个人全面、完整的自我认知,在一种矛盾的心境状态之中成长,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儿童的认知发展。这种长期的否定性评价,即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对个体文化的长期压迫,会让儿童的自尊心受挫,继而导致儿童自我意识的低自尊。长此以往,很难自动修复,对儿童的生长与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为此,保护和改善低自尊儿童的心理现状,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教师应对儿童低自尊的策略分析

(一)教师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我国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大班化教学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交际习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便需要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在家长帮助下,可以让教师对该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迅速把握,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对该生进行教育、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农村交流情境之中,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却显得苍白、单一,家长更倾向于将家庭中形成的否定性的评价告知教师,导致教师对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反过来说,教师在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行为的时候,也不可带有过多的否定性评价,让家长在以教师的言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单一、刻板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过度严苛,以违背儿童理解能力、身体与心理发展能力的方式进行教育,势必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作为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有必要确定一个正确的评价方式,让孩子避免受到家庭中的否定性评价的影响,保护和培养儿童的自尊心。

(二)主动为儿童创设恢复自尊的环境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要素,从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现,家庭成员中的长者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提供衣、食、住、行的人,更是自己安全感、幸福感、责任感得以健全发展的主要依赖对象,为此,父母要特别注意在给孩子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之上,更要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如帮助儿童养成正确且积极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引导儿童主动地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信任、团结合作的品质,当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埋怨或者直接忽视,而是积极地帮助孩子渡过难关,让儿童在以后遇到困惑的时候,会积极主动地寻求别人的帮助,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当然在家庭中,为了保证儿童的人格健全与健康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作为最亲近的人,应该给予儿童最多的关注,在农村的整体氛围之中,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之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也要多投入时间与精力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疏导的能力,培养孩子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孩子克服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压力,培养孩子的正确归因与健全性格。

学校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学校对于培养孩子自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对于教师的依赖感非常强,甚至有种对教师唯命是从的倾向,教师的言语、判断对于儿童的发展有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教师对于儿童拥有极高的惩罚、奖励的权力,儿童一天的时间里,大部分在这种环境中度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期待、奖惩措施、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判断都会影响儿童的自尊。学校环境中影响儿童的第二个因素就是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时期,学校环境之于儿童是复杂的,低自尊儿童对于人际处理方面总会略显羞涩,在强势儿童面前会表现出强硬、软弱两种极端表现,为此,教师在处理这种矛盾关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简单粗暴地处理。

(三)奖励与处罚的合理使用

避免儿童的消极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在待人接物时不卑不亢,对待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追求。在追求这种理想的过程之中,不要刻意为之,也不要试图单纯以语言教育的方式让儿童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习,这是一个长远的育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避免学生的极端评价、极端追求,为此,教育过程中教师将奖励与惩罚同时进行的举措便势在必行。一个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味地奖励,另外一个学生,也并不代表可以一直处于被处罚状态,这对于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都是极端错误的、不恰当的。一方面积极奖励儿童的适宜行为,形成对儿童的肯定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改进,实现进一步发展。为此,对待一个学生恩威并施、奖励与惩罚并行,可以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知。

(四)以社会规范与社会评价对儿童进行约束

在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推动下,形成了一系列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适应学生心智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这并非说理念是错误的,而是过于强调学生中心,会让正处于发展中的儿童难以认知到纪律规范性、权威规定性的重要性。成人评价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益处的,缺乏了成人评价的成长过程会让儿童在对于人际交往之中的问题、学习之中的问题、个人性格的问题等,缺乏客观认知。为此,一个社会要维稳,一个家庭要有交流的顺畅秩序,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规章法则在其中,需要形成对成人评价的敬畏态度,一味地过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会让心智未成熟的儿童难以认识到权威、纪律的重要性,对以后走向社会也有不利之处。

(五)正确看待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事实

在农村地区的观念之中,大部分人秉持 “小孩子懂什么”类似的观念,其实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是对儿童认识缺乏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讲,他有自己的观念、意志、思想、情绪与情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会形成自己的体验,会产生喜怒哀乐与评价,如果单纯地将儿童作为成人思想的附属品,可以而且必须接受成人的观念的话,则势必会让儿童的自然发展状态与成人的这种强硬灌输形成强烈冲突。而处于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在面对这种强烈的冲突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情绪,进而影响自尊的形成与发展。

四、结语

对于儿童的自尊心,要善于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培养,这里的培养可以是对自尊心保护不力的弥补,也可以是旨在对儿童自尊心的更高程度的提升。要循循善诱,注意改变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方式,避免否定性评价,同时要注重给学生创造舒适的树立自尊的环境,注意奖励与惩罚的举措,使儿童能够在了解了事情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对于该事情形成一种客观评价,同时要让儿童树立对成人评价的敬畏感,尊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事实,帮助儿童在不知不觉的认识发展过程之中建立自尊。

注释:

①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2.

②教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组,教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中心组编.保教知识与能力[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4.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教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组,教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中心组编.保教知识与能力[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刘翔平.自尊有毒:人类社交心理的纠缠与解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李文道,邹滋,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4):868-871.

[4]王井云.童年期虐待经历对特质焦虑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4):437-439.

[5]张丽华,刘方英.自尊研究的历史与展望[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2):194-199.

猜你喜欢
否定性儿童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留守儿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